【商品狂潮】有色金屬價格漲不停 金屬股高追還是食胡?

2021-04-26 22:36
來源:香港商報網

 各國加快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市場憧憬環球經濟復蘇,商品價格持續創出新高,尤其有色金屬價格近日走勢淩厲,帶動金屬股走高。眼見沉寂多時的金屬股股價屢創新高,投資者應否高追,還是趁高先食胡?

 受惠綠色能源和美國總統拜登提出的基建計劃,市場憧憬工業金屬需求增加,紐約5月銅期貨上周五收漲1.5%,報每磅4.33美元,創2011年8月份以來收盤新高,按周累漲約4%,連續第三周上漲。在倫敦金屬交易所買賣的期銅,收漲150美元,報每噸9552美元。

 基本金屬價格持續上漲,也推動工業金屬股昨日逆市走強,中國鋁業(2600)、江西銅業(358)、鞍鋼股份(347)、馬鞍山鋼鐵(323),分別升3.03%、2.98%、2.42%、1.42%。

 多隻金屬股發盈喜

 市場憧憬環球經濟復蘇,加上各國對碳達峰與碳中和的承諾,預料有利金屬價格走高。內地冶金部官員早前透露,正開展鋼鐵行業碳達峰及降碳行動方案。鋼鐵業是碳排放的大戶,佔全國碳排總量約15%。政府的目標是鋼鐵業於2025年做到碳達峰,2030年行業碳排放較高峰減少30%。

 若要達至這些目標,那就需要改革生產工藝、增加環保設備,以及控制產能與產量,後者或透過併購進行,以降低行業過剩的產能。今年唐山已執行限產減排措施,當局也有意把措施推展至全國。疫後鋼材需求回升之際減產,料進一步推高鋼材價格,鋼廠以價換量,盈利照升。

 事實上,不少金屬股早前也先後發盈喜。當中,中國鋁業預期首季盈利約9.67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長約30倍;重慶鋼鐵預期首季盈利按年增約258.81倍;江西銅業料首季淨利潤8.31億至8.79億元,按年多賺4.19倍至4.49倍。

 鞍鋼受惠鋼價升及需求增

 若要選擇鋼鐵相關的金屬股,鞍鋼值得留意。受惠於鋼價上升及需求增加,鞍鋼盈利可望重拾增長,估值可望調高。

 內地上季熱軋卷價格上漲5%,至每噸超過4100元,鞍鋼第四季產品出廠價每噸加價100元至400元,相信是鋼鐵行業中最受惠於汽車和家電行業反彈的企業。

 瑞信早前將鞍鋼的評級由「跑輸大市」上調至「中性」,目標價由2.3港元上調95.7%至4.5港元。瑞信指,鞍鋼去年純利同比升10.7%,意味去年末季純利按年大升逾9倍至6.53億元,主因汽車、家電和機械製造需求強勁,推高CRC鋼及HRC鋼材價格及銷量。考慮在更嚴厲環保措施下,需求具韌性及供應受遏制;同時,鞍鋼今年首季初步業績令市場驚喜,純利預計同比升362%至13.5億元,故上調其今明年盈測分別261%及232%,以反映鋼價上升及銷量預測。

 高盛升江西銅業目標價至24元

 全球正研究逐步由化石能源轉型至綠色能源。高盛認為,銅是「新石油」,相信銅需求將會急升,因此預測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銅價會由目前每噸9000美元,逐步爬升至2025年的每噸1.5萬美元,該行的12個月目標價定於1.1萬美元。高盛指,銅是一個具成本效益的金屬,其物理特性在綠色能源如風電、太陽能、地熱等領域佔相當重要的地位,市場在討論石油需求達至高峰時忽略了一件事,若不增加銅與其他重要金屬使用,綠色能源根本無法取代石油。

 高盛續稱,按新能源汽車、風電與光伏等新能源對鋼的需求推算,基本情況下,2030年時全球銅需求會較目前上升6倍,更樂觀的估計是大增10倍,供應會追不上需求,到2025年時供求會出現失衡,到2030年供求缺口會達820萬噸,一個全新的銅礦由建設至投產要8年時間,原礦擴產也要兩年。

 要選擇比較貼近銅價的金屬股,相信江西銅業是必選的龍頭股。江西銅業最新公布,按內地會計準則,預料截至3月31日止首季淨利潤8.31億至8.79億元,按年增加4.19倍至4.49倍。公司指出,首季盈利增加,主要因為期內克服春節假期及市場波動的影響,科學組織生產,深挖管理效能,主要金屬產品產量和價格均按年上升,推動業績增長。高盛升江西銅業未來盈測最多74%,升目標價至24港元,以昨日收市價18.64港元計算,即仍有28.76%上升空間。

 葉尚志:宜趁高減持金屬股

 不過,有分析對金屬股的前景持觀望態度,更建議宜趁高減持此板塊股份,先行獲利。第一上海首席策略師葉尚志表示,市場憧憬環球經濟復蘇,銅價持續造好,加上美元近日回落頗急,利好有色金屬股。雖然金屬股短線或會再衝高,但股價已累升不少,短線升得比較急,現水平不宜吸納,投資者若持貨,可考慮趁高減持或部分套利,金屬股投資前景仍需觀望全球經濟復蘇的步伐。

 艾德證券期貨投資策略總監文錦輝強調,即使銅價等商品價格上升,有色金屬股也未必直接受惠,金屬股隨時會因成本上漲而令利潤減少。商品價格上升,不代表金屬股會上漲。成本上漲,產能或會下降。他又稱,直接投資商品可直接獲利,而投資金屬股則未必獲利,個人不建議短炒金屬股。(系列之一)

 (記者 林德芬)

[責任編輯:朱劍明]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