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看望豬堅強遊客暴增 專家提醒:值得紀念,但別過度消費它

2021-05-12 11:25
來源:成都商報

 13年了。關於2008年5月12日的那場大地震,四川人民不會忘記,全國人民不會忘記。在那場大災難中,掩埋地下36天奇蹟存活的一頭豬,被人們稱讚為「豬堅強」。從此它成了「網紅豬」,一舉一動時不時牽動人心。

 這頭特別引人關注的豬,即將滿14歲,據說相當於「人類的百歲」,某種程度上,屬於長壽豬了。可它被賦予生命頑強的「抗震豬」之類的特殊意義之後,似乎就成了人們談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月10日,紅星新聞記者探訪豬堅強

 一頭豬,真的值得網友如此大熱度的關注嗎?在這些關注的背後,隱藏着怎樣的社會意義?紅星新聞記者採訪到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劉偉,成都市社會科學院社會學與法制研究所所長明亮,三國文化專家譚良嘯,巴蜀文化研究專家袁廷棟,他們都有一個相同的看法:豬堅強值得大家紀念,卻不應該過分關注它。

 劉偉:近兩年,對於它的討論多了些調侃

 劉偉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隨着時間的變化,人們對於豬堅強的討論,觀點正變得多元起來。他認為,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後,豬堅強承載並消化著人們對巨大災難之後的傷痛與哀思,那個時候,透過對豬堅強的評價所折射出的社會心態,基本一致且較為沉重,表達著整個民族對那場災害的悼念。而近兩年,人們對於豬堅強的討論多了一些調侃和戲虐。劉偉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這或許提示整個社會對於那場災難的負重情緒正在消解,因災害所形成的社會形態也趨於積極,這是值得肯定的。但另一方面,確實需要避免豬堅強議題的『娛樂化』,應當加強正向引導。」

遊客探訪豬堅強

 明亮:希望大家關注,但不要過度消費它

 「豬堅強是一個精神的象徵,社會大眾希望它能一直堅強地生活下去,但這是不可能的,它終究會走向生命最後一刻。」明亮認為,豬堅強是5·12大地震時,社會賦予它的一種精神寄託,是一種關於災難的特殊社會記憶,是人們在經歷殘酷災難的巨大痛苦後看見曙光時喜悅心情的最好闡釋,承載著大眾對必將戰勝災難迎接正常生活的美好期許。10多年來,通過建川博物館的照顧,延續了豬堅強的生命,強化了社會大眾對於抗震救災精神的認知,從宣傳教育角度而言,確實是很好的素材。

 「如今,豬堅強被一次次推向熱搜,有各方力量的因素。」明亮認為,首先媒體的持續關注讓豬堅強有相當程度的曝光度,其次,建川博物館的常年付出,給遊客提供了關注的載體,同時,相關社會人士的發聲,讓豬堅強成為了經久不衰的話題。明亮認為,當未來豬堅強離世後,相關的熱度或許會發生變化,會上升為對城市建設發展、抗震救災精神,以及四川人樂觀精神等主流價值形成的積極表徵。

 了解到每年5·12這天,都會有相當多的遊客前往看望豬堅強,明亮認為是正常的現象,因為這個日子對於四川人包括全國人民而言,都很特殊,會喚醒很多人的記憶和共情。「今年比較特殊,豬堅強生命即將走向終結,我希望大家關注它,但不要過度消費它,應出於人道主義關懷和對生命的敬畏,讓它安安靜靜的、有尊嚴地終老。」

豬堅強之家

 譚良嘯:家園已重建,豬堅強已完成使命

 「豬堅強再堅強,也不能違背自然規律。」在譚良嘯看來,如今,社會大眾以及媒體對於豬堅強的關注度有些「過」了。他認為,豬堅強是5·12地震留下來的一種精神象徵,但被毀壞的家園已經重建,人們漸漸地從傷痛中挺過來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豬堅強已經完了它作為標誌符號的使命。譚良嘯認為,豬堅強如果真的走向生命終結,我們仍然可以將其做成標本或通過為其塑像的方式,延續這種精神,仍然可以寄託大家的情感。

 「我也通過網絡看到不少關於豬堅強的新聞,不同聲音的傳遞……我認為,豬堅強當然具有一定意義,但是對比社會上更多的話題而言,顯然有些被過度關注了。」譚良嘯認為,作為媒體,應該把更多精力放在黨和國家、人民等更值得關注、熱議的事情上,更多的提倡向上向善向美的積極的話題,「當然,豬堅強也有這樣積極的意義,但隨着時間的流失,我們應該更多關心地震災區人民的新精神、新面貌。」

豬堅強遛彎(資料圖)

 袁廷棟:完全理解大家在5·12關注豬堅強

 豬堅強生活在建川博物館的這些年,袁廷棟去看過它4次,那時的豬堅強還白白胖胖,能在館內行走,他還記得那時有些遊客還追著豬堅強拍照留影。「一隻豬,能活到這麼大高齡,已經很不容易了,通過建川博物館的精心照顧,它相當於活到了人類的100歲,很不容易。」袁廷棟認為,在5月12日,大量的遊客到建川博物館看望豬堅強,是件完全能夠理解的事情,不用批評這種高度的關注。「特別是對我們四川人而言,豬堅強是一種堅強的、不屈不饒的生命象徵,大家沒有忘記豬堅強,實際上是對5·12的紀念。」

[責任編輯:趙桐曲]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