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南 > 三湘精彩

“大美夫妻”照亮“中非夢”

2014-12-04
来源:香港商報

  ——探訪中國唯一一對赴埃塞從事農業職教夫妻的援外人生

  張振中 楊娟

  “美玉,記得帶些家鄉的種子來!”11月25日,正要赴京參加農業部國際交流服務中心學習的李美玉接到丈夫彭大軍的電話。4天之后,她將帶著玉米、蔬菜等種子前往有“非洲屋脊”之稱的埃塞俄比亞(以下簡稱埃塞)。

  作為中埃農業職教合作項目的一名老教師,她已是第八次從事農業援非工作,而彭大軍在埃塞已經工作了14年。對肩負國家使命、從事農業援外工作的彭大軍夫婦來說,將合適的中國品種引進到非洲土壤,幫助非洲人民發展農業項目、實現致富夢想,這是他們的心愿,更是中國政府和人民的關切。

  這對來自湖南農業部門的夫妻,是農業部派出的唯一一對“夫妻檔”援埃職教培訓專家。和許多農業人一樣,他們有對家的愛戀、有職業的規劃、有人生的夢想,本可以在國內奉獻自已、成就人生,但在“真誠友好、患難與共”中國援外精神的感召下,夫妻倆將兒女情長埋藏在心底,不負祖國重托援非支農,讓愛的種子在萬里之遙的“非洲屋脊”上拔節生長。

  舍家援外:與300多名中國教師一起“授人以漁”

  彭大軍是中埃農業職教項目的第一撥人,從2001年起,他就加盟了這個對非洲人民來說“雪中送炭”的重要項目。

  業垂難過饑餓關。擁有8000多萬人口的埃塞是非洲第二人口大國,也是非洲戰亂頻繁、貧病交加的國家,兩次大饑荒奪走了50多萬人的生命。

  2001年,埃塞新政府決定將農業職教培訓項目納入國家能力建設戰略范疇,以此作為經濟發展的突破口。然而,埃塞卻沒有一本農業教材,也沒幾個既懂農業理論又會實踐操作的職教專家,只有找其他國家來“授人以漁”。

  找誰?找非洲人民的老朋友中國!埃塞渴望分享中國農業發展的巨大成就。經時任埃塞總理梅萊斯親自提議,從2001年起與中國開展了長達14年的農業職教合作。

  從踏上埃塞的第一天起,一批又一批的中國專家前赴后繼、接棒援外,彭大軍和李美玉夫妻倆就是其中的老援外,彭大軍連續援外長達14年、李美玉一干就是8年。雖然夫妻倆都在埃塞工作,但也是分隔兩地,聚少離多,本來打算今年回中國湖南工作,但接到援外任務后夫妻倆又雙雙往外趕,彭大軍8月份加盟了一個援非項目,李美玉在家鄉短暫休整后也趕赴埃塞。

  像彭大軍和李美玉一樣,在農業部的組織下,至今已有14批300多名中國專家遠赴埃塞從事農業職教培訓。

  今年5月,李克強總理在埃塞接見彭大軍等援非專家時稱贊說:“經貿、人文,就像是兩個輪子,代表中國與非洲國家合作發展的兩個方面。中埃農業職教14年長期合作取得的成績受到中埃兩國領導的高度肯定,是中非人文交流的典范。”

  異國耕耘:夫唱婦隨、歷盡艱險支農從教

  14年,足以在一個人的生命中刻下痕跡,48歲的彭大軍把自己最美好的年華奉獻給了非洲大地。

  彭大軍說,每次離家,都是心的撕扯。2001年,剛報名援外的第一年,父母年邁體弱,兒子快小學畢業,自己在副鄉長的崗位上也干了6年,無論是家庭還是工作,都處在人生抉擇的十字路口。

  幾番思量,彭大軍最終選擇了援外。在他看來,他和妻子李美玉學的是農業,都在湖南農業大學學習;畢業后干的是農業,先后在漢壽縣農科所和鄉政府從事農業科技、管理工作,因此,要把自己的專長奉獻給最需要的地方。

  2001年,由湖南省農業廳推薦的彭大軍初到埃塞Agarfa學校后,學校根本沒有自來水,為了洗澡、洗衣,雨季的時候,就用臉盆接雨水;用電無從保障,有時做飯做了一半,突然停電了,他們就只得在野外撿樹枝燒火做飯;過年沒法回家,只能通過家書寄托思鄉之苦,而書信一般要1個月左右才能到達……

  身在非洲,相比起條件艱苦,讓人更憂心的是安全。13年間,彭大軍經歷了車禍、爆炸、暴亂等驚險事件。2005年5月,Holeta發生武裝沖突,在距離職教學院不遠的地方,炸彈爆炸,緊接著槍聲四起。情況危急,糧農組織一時無法介入,緊要關頭,彭大軍帶領中國農業援外教師想方設法渡過難關,安全脫險。2011年,彭大軍在乘車下鄉時發生車禍,嚴重受傷,但為了不延誤項目進展,簡單治療后又奔赴一線指導生產。

  “最令人揮之不去的是身處異國、遠離家人的精神折磨。”彭大軍說。為讓丈夫安心工作,李美玉決定也報名援外,但此時兒子正念高三,是陪伴兒子成長還是援外?李美玉面臨艱難的選擇。

  “媽媽去吧,去幫他們填飽肚子。”兒子的話讓李美玉打消了顧慮,于是在2007年底她奔赴埃塞,成為夫唱婦隨的一名農業援非教師。

  豐碩收獲:教會1.3萬多名學生提高作物產量一倍

  “生活上的苦、身體上的痛,咬咬牙也就過來了;關鍵是工作上的難,但越是困難,越要作出成績,要為自己爭口氣,為中埃合作爭口氣。”彭大軍說。

  教學一開始,彭大軍就遭遇到了現實的尷尬,埃塞教學沒有教材,學生難學,老師難教。無奈,彭大軍就利用晚上休息的時間,用電腦把講義整理成冊,然后打印出來,發給學生。

  到了后期,彭大軍的教學并不輕松,中國傳統教育模式在這里遭遇到了挑戰。2010年,埃塞進行職教改革,推行全新的模塊式教育,即以提高參訓者技能為目的,把傳統教學的課程劃分為很多的小模塊,對每個模塊單獨開展培訓。

  在國內,很少采用過模塊式教育,因此,中國教師曾一度無所適從,而其他國家的援外教師被大量引進,甚至出現了一個奇怪現象:在中國政府援建的職教學院里,菲律賓人出任院長。模塊式教育教學難關不攻克,不僅涉及教師水平問題,更關乎中國援外形象。

  怎么辦?作為項目組組長,彭大軍冷靜思考。在他看來,無論教育模式如何改變,農業職教對每一門實踐操作的技能要求不變,中國教師的動手能力,不管在什么模式下,都很難替代。

  夫唱婦隨,彭大軍和李美玉率先示范。模塊式教學,每一個模塊要求理論、實踐、測評都必須在一個月內完成。為學以致用,夫妻倆因地制宜,針對具體的教學項目去了解當地的資源配置、農產品結構、市場行情,轉化成適合當地的農業知識,使所傳授的農業技能具有實用價值。

  實踐出成果。彭大軍的模塊教學——蘑菇種子生產,填補了埃塞職教的空白;李美玉的現場教學——堆肥制作,讓農作物獲得了高產。一名叫Tesfy的學生說:在李美玉的試驗示范下,他們學會了堆肥制作,他回家后教他的父母和其他農民,把制作的堆肥用來作基肥。為了讓肥料施肥更有效,李美玉將堆肥樣品寄回湖南檢測分析,進行測土配方,使堆肥施到地里更加易吸收無污染,讓當地農作物的產量提高了一倍。

  信任得到了恢復。在Holeta學校,校方將創新課和當地教師不能勝任的課程都安排給了李美玉,她承擔了21個理論教學模塊、15個實習教學、5種作物試驗示范的教學項目,成了授課最多的援外教師。

  通過模塊教學、現場培訓,中國教師重新找到了職教的風向標,也收獲了累累碩果。13年來,整個項目為埃塞培訓農業人才3.7萬余人,而其中彭大軍教過的學生有8000多人,李美玉教過的學生也有5000多人。這些學生畢業后,大多成了埃塞各級政府的農業行政官員、農業技術人員、農民培訓師等。

  埃塞總統穆拉圖在看望彭大軍、李美玉等中方援外人員時用中文說:“中國農業教師是埃中兩國人民友好的使者,是播撒兩國人民友好的種子。”

  “大美!”這是援外同事們對彭大軍、李美玉夫妻倆的昵稱。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們倆的愛就像一粒種子,扎根于非洲大地,于無聲中悄然綻放著美麗,茁壯地向上生長。

[责任编辑:蒋璐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