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浙江 > 商报专稿

“漢墨楚韻”--樵夫迎新書法展

2016-02-01
来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商報網訊】實習記者吳夢琪報道:楚簡帛是戰國及兩漢時期的真實手書墨跡,其用筆不假雕飾,流暢率真,橫向筆畫多表現為起筆粗重收筆輕細,不少筆畫顯出隸書形態,縱向則盡量緊縮以省空間,其線條充實,圓筆為主,粗細不均,或正或欹,輕重徐疾,和諧一體,同一字點畫數量常常多變而不拘。楚文化充滿浪漫激情的活力,這種活力在注入到文字和書法中,造就了風格迥異於中原的楚國文字與書法。可以看出,楚簡帛文字底蘊深厚,其墨跡對當代書法創作的用筆有很大的啟發性,特別是研究戰國文字的書寫方法,提供了一種新的用筆風格,對豐富今天的創作技法都有很大的參考價值,這是楚簡帛書在當下書法創作的“本質”因素。

樵夫作品 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只道只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

樵夫作品 德毅如山,善仁若水

樵夫作品 敬天爱人

  然而,原本書於簡或刻於石的碑簡字體,樵夫先生卻使用毛筆在宣紙上創作,介入了他自身的功力以及審美趣味。他巧妙地使碑簡古文字的特質在宣紙上得到完美呈現,凸顯手寫刀刻字體“平而不平,直而不直,似連非連,似斷非斷”的特征。同時,他也注意發揮毛筆和宣紙本身的特點,適當融入帖學書法技巧,於古拙中求新意。

  樵夫先生的書法用筆極盡筆鋒的變化,“唯筆軟則奇怪生焉”,作品間以行草連帶筆意的氣象,筆沉象顯,墨飛色舞,因而其作品有“觀其法象,俯仰有儀”,穩健而清逸有度,沉著痛快而又空靈活脫,增加了其隸書的飄逸靈動之感。隸意與草韻相間其間,再加之枯筆飛白的運用,有“返虛入渾,積健為雄”之感,如其飛動蒼勁的行草筆意運用渾樸醇厚的隸屬之中,熔漢隸的博大沉雄與簡牘帛書的飄舉飛動於一爐,反映出樵夫先生在漢碑和簡牘融合上的卓然成效。

  樵夫,常以別號作書,不具真名,言“以字識人”足矣。他出身習書世家,其外祖父為晚清著名書法家吳淦,他幼年與家人寄居杭州水福庵中,雖逢家道中落,仍常見家中母親姑母等諸長輩習書不輟。自幼的耳濡目染使樵夫與書法結下了不解之緣,書法成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後盡管人生輾轉,曆經變遷,對於習字,他卻從未中斷,並漸漸形成了與其本性相契的獨特風格。樵夫先生的書法能夠讓人領略到一種平心靜氣的活力,既非一潭死水的枯寂,也非肆無忌憚的揮灑,而是用內心不熄的熱情,熔鑄一筆一劃,雖然平緩,卻筆筆帶著溫度,時時充滿趣味,自得境界,而不遠離人間。這種境界或許來自樵夫淡泊名利,返璞歸真的心境。他以山野之人自號,對待生活的態度卻並非消極避世,相反,他始終積極用世,從事過諸多行當,而“樵夫”,則是他期待自己在入世的同時能夠一直保持的內心狀態,他也的確做到了。

  自古以來“道法自然”、“道不遠人”的至理,深受樵夫先生的推崇,用他自己的話說,書法創作應該“不刻意、不率性、不油滑”。他懂得,能夠去除一切做作,回歸天然的字才算好字,落盡繁華,體物近人的藝術才是好的藝術,他秉持這樣的理念,並一直盡力使它們在自己的作品中得到體現。也許正因如此,樵夫先生的作品得到了國際國內書家的廣泛贊譽。

  2016新年伊始,樵夫先生書法作品再次亮相杭州欽哲藝術中心,其中更有多幅新作。值此新春之際,讓我們一同走進樵夫先生的書法世界,在翰墨與經典的交融中,領悟人生之道,追尋質樸淡定的內心狀態,迎接新的一年。

[责任编辑:朱剑明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