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門,“四化同步”繪新篇

2017-06-02
来源:湖北日報

  陸羽故園

  湖北日報訊 記者 嚴運濤 通訊員 沈松峰 熊文婷

  相約茶圣故里,夢圓僑鄉天門。進入6月,“僑鄉”成為天門關注熱詞——一個月后,“華僑大會”將在這里舉行。

  8萬多華僑,遍布海外44個國家和地區,“敢為人先、敢闖天下”的天門人闖出了一番天地。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回望僑胞走過的路,天門人重拾“勇敢的心”,步履鏗鏘領跑全省“四化同步”示范區。

  工業引領,動能轉換再出發

  投資4000萬元的磷酸鐵鋰試驗車間竣工,投資6.8億元的磷酸鐵鋰產業園專用廠房在建——湖北諾邦科技新能源產業園正快速推進。

  6年前,在傳統化工領域深耕多年后,諾邦科技轉型進軍新能源汽車電池領域。近5年,其銷售收入從不到2000萬元增至1.5億元,年均增幅超過100%。“再過5年,我們將建成年產值30億元的新能源基地。”公司總經理陳建生說。

  諾邦蝶變,催生天門鋰電池產業“無中生有”。幾年間,江蘇必康股份、武漢綠馳科技、深圳宇電新能源等企業紛紛布局天門,一條涵蓋電解液正極材料、消費鋰電池的產業鏈悄然成型。

  鋰電池產業見證天門轉型。

  過去5年,天門牢牢抓住工業化這個牛鼻子,以工業突破性發展,引領市域經濟快速崛起。

  強招商。“招商引資是天門‘一號工程’,市四大家領導輪流外出招商,26個鄉鎮園區和50個市直部門全員上陣。”市長莊光明說。

  擴投資。推行PPP模式,敲定16個重大PPP項目,投資規模超過100億元。

  培產業。發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總量、優增量、活存量、提質量,調養產業體質和結構。

  去產能。糧棉油、化肥、棉紡、地條鋼等行業50條落后生產線相繼淘汰,34家“僵尸企業”退出市場。

  優增量。每年實施重點技改和產業升級項目不少于30個,景天棉花、穩健醫療等傳統產業技改擴規迎來春天。

  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雙輪驅動”,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發展,催生經濟新格局。華中棉紡交易中心落戶天門,成長為全國最大B2B棉花交易平臺,年交易額突破100億元;天門陸羽國際茶業交易中心,成長為全國首家“互聯網+茶”交易和金融平臺,年銷售茶葉突破100億元。

  新格局催生新動能,新產業厚植新優勢。以申安、通威、追日、天明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以宇電、諾邦、九邦為代表的鋰電池產業;以優力維特電梯、大象汽車、科創電子為代表的機電產業;以旺泰、四維科技、穩健為代表的新材料產業;以芳笛、潤馳為代表的節能環保產業——天門五大高新產業蓄勢待發。

  今年3月,天門吹響“四百”活動集結號,啟動服務企業“百日親商”、招商引資“百日競賽”、項目建設“百日會戰”、干部作風和發展環境“百日整治”,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積聚發展新動能。

  數據顯示,1-5月,天門新簽協議項目63個,在建工業項目139個,形成每天有洽談、每周有簽約、每旬有新開工、每月有新項目投產的紅火局面。

  農業嬗變,沃野歡唱現代歌

  “說出來你們可能不信,這片土地已3年不施化肥、不用農藥了。”端午小長假,面對一撥撥游客,天海龍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彭文平頻打“生態牌”。

  2012年,在外創業的彭文平回到天門麻洋鎮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園,種植有機大米4萬余畝,出產的有機大米每公斤賣到26元,如今一年在農業中掘金1.8億元。

  這是天門創新思路打造養生農業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天門探索出五個“+”特色模式:規模+特色、富硒+品牌、設施+工廠、休閑+采摘、互聯網+營銷,把養生農業做到極致。

  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天門堅守工業化、市場化、科技化、綠色化理念。

  調方式、調結構、調路徑。張港6萬畝花椰菜、蔣場5000畝菊花、拖市3萬畝馬鈴薯、多寶2萬畝白蘿卜、九真西白湖5000畝淺層藕……特色產業基地相繼涌現。

  強基礎、強主體、強科技。華豐合作社理事長吳華平說:“我們整治連片10萬畝高標準試驗田,今春的全省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會,與會者專程來觀摩學習。”

  促加工轉化、促品牌打造、促增效增收。景天棉業、莊品健、天豐惠農躋身全省農業產業化“十強五十佳”。莊品健集團年加工大米30萬噸,將“石家河文化”與生態有機大米嫁接,產品覆蓋全國半數省份。

  市農業局局長李萬祥介紹,天門土壤中硒含量較高,政府設立1000萬元富硒產業發展基金,重點培育富硒糧油種植、富硒淡水水產動物養殖、畜禽產品養殖、富硒水生蔬菜種植、富硒農副產品加工業等五大富硒產業。

  目前,天門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率達到3.1∶1,遠超全省平均水平;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全省領先,躋身“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

  城市蝶變,碧水藍天映水鄉

  河渠36條、湖泊120多個,處處波光,處處景色,天門自古就擁有水鄉美譽。然而,城鎮化進程快步前行中,天門河、東湖、西湖不同程度污染、淤塞。水成了死水,城市也失去了靈氣。

  決不能丟掉城市底色——綠色!天門上下形成共識:必須打造屬于天門的品牌和名片,彰顯城水相依、綠水相融的水鄉園林風貌。

  投資3億元實施天門河城區段清淤截污,限時關停百家養豬場,讓母親河重蕩碧波;投資6000萬元,連通東湖、西湖水體,并對連接紐帶——后壕實施水環境治理和景觀改造;投資5000萬元,對具防洪灌溉功能的東風干渠實施景觀建設,改造為帶狀公園。

  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天門河生態補水工程就像一條紐帶,將城區靈秀風景串聯起來:景色迷人的東湖、西湖,8公里綠水長廊的東風干渠,古樸雅致的前壕、后壕,正成為市民們游玩的好去處。

  5年來,天門累計投資30多億元,刷黑城區道路,改造背街小巷,將東湖、西湖連通打造成開放式城中公園,建成天門體育中心、博物館、科技館等大型公共設施。眼下正在全力推進的“四湖六河”工程,將再造天門發展新優勢。“著眼信息化與城鎮化融合打造智慧城市,瞄準優政、惠民、興業三大目標,天門正變得越來越智慧。”市經信委主任張文輝說。“音樂噴泉就要開始了,快點!”夜幕下的西湖,移步換景、噴泉“綻放”,10歲的孫子正催促爺爺連軍加快步伐。“每天晚上到這里散步、休閑、聊天,欣賞美麗的湖景,心情格外舒暢。”老人樂呵呵地告訴記者。

  文化為魂,茶韻書香幸福城

  4月12日,備受矚目的“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天門石家河遺址作為新石器時代考古項目的代表成功入選,摘下了考古界的“奧斯卡”。

  文化之鄉天門再次站在了全國聚光燈下!

  天門,因文而名,因文而興。

  茶圣陸羽,唐代詩人皮日休,明代竟陵派文學代表人物鐘惺、譚元春均誕生于此。恢復高考以來,從天門走出去的大學生多達19萬人,被著名老作家秦牧譽為狀元之鄉。

  天門更是擁有“中國蒸菜之鄉”“中國曲藝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茶文化之鄉”等多張響亮的名片。

  一手文化好牌,如何打出名堂來?

  為了打好“茶圣”牌,天門已打造一園(陸羽故園)、一寺(西塔寺)、一館(茶博物館)、一街(唐街),組織翻譯出版了《茶經》的英、俄、西、葡、阿五國譯本。

  2015年,天門成功舉辦了首屆茶圣節,來自世界各地的500多名茶人參加。連續幾年,全省茶業職業技能大賽都在天門舉辦。

  每年4月,是天門“全民閱讀月”,還有“全民飲茶日”。陸羽故園、西湖畔、校園旁、機關院內……沏一杯香茗,捧一本詩書。茶圣故里,滿城書香,人們在茶韻書香中品味幸福。

  茶韻書香,涵養城市氣質。2015年,天門摘得國家園林城市稱號。今年,天門獲得國家衛生城市榮譽。下一步,天門的目標是創全國文明城市。

  民意所向、民生所指,就是文明創建的目標所在。去年,該市77.2%的財政支出投向民生。

  “關鍵是要務實重行、真抓實干,當好發展的‘建筑師’和‘工程師’。”市委書記吳錦說,不久的將來,一個工業引領的現代產業之城、開放活力的創新智慧之城、生態宜居的水鄉園林之城、茶韻書香的文化品質之城、和諧共享的平安幸福之城將在江漢平原崛起!

[责任编辑:蒋璐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