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百年故事】《皖浙贛•人民報》見證休西崢嶸歲月

2021-05-12
来源:香港商报网

 
    地處皖南贛北的黃山市休寧縣西部六股尖(又名鄣公山)林區山高林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組織領導覺悟高的當地群眾在此頻繁活動,取得了累累戰果。林區石屋坑、高舍等村一度是(閩)皖浙贛省委機關駐地,群眾基礎深厚,其周邊的橫坑、鄣源等村落牆上的抗戰標語至今依稀可見。
 
    1949年全國解放前夕,伴隨著隆隆槍炮聲,這裏的敵後輿論宣傳戰又一次如火如荼地拉開了序幕……
 
    5月12日,記者到访鹤城獲悉:多年前,休寧縣鶴城鄉漁塘村棣甸村民盛世華整理房間時,發現一本舊書裏夾了一張發黃的紙,這是一份油印的《皖浙贛•人民報》。品讀該報,黎明前的革命老區軍民魚水情深,勠力同心,人民軍隊英勇奋战、摧枯拉朽的歷史畫面仿佛在我們眼前映現。
 

    一面鼓舞軍民士氣的旗幟
 
    據相關史料記載,1947年3月8日,中共中央華東局決定在江南敵後開闢第二戰場,指示中共皖南地委組建中共皖南地區前進委員會,率部進軍婺源,在皖浙贛邊區開展敵後武裝鬥爭。1948年3月8日,中共皖南地區前進委員會(下簡稱前委)率新四軍皖浙贛支隊一、三、四、五連和前委機關500餘人,挺進婺源。4月3日,前委率支隊擊退祁、休、婺、浮、德、開六縣反動聯防武裝的圍堵,輾轉到達婺源鄣公山,前委機關設在白山。7月21日至28日,前委在黃村經義堂召開擴大會議,宣佈以南進新開闢的地區單獨成立中共皖浙贛地區工作委員會。1949年2月,在休寧大連(毗鄰石屋坑)成立的中共皖浙贛大工委移駐婺源。2月26日中共皖浙贛大工委在古坦村召開“黨員六條標準報告會”。4月15日,仍在古坦村召開了縣團以上幹部緊急會議,部署掃蕩殘餘敵人,配合解放大軍解放皖浙贛邊區全境。
 
 
    這份1949年4月4日油印出版的《皖浙贛•人民報》(第三期)長54釐米,寬37釐米(4開紙大),左右對折2版,從排版到刻寫雖然不堪精美細膩,內容卻豐富多彩,激情澎湃,是一面鼓舞軍民士氣的旗幟。
 
    一版為要聞版:《勝利戰訊》、《南京國民黨警衛部隊起義》讓人歡欣鼓舞,《皖浙贛人民解放軍支隊部鳴謝慰勞啟事》軍民融合,情真意切,老區人民群眾節衣縮食慷慨支援人民軍隊,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毛澤東語)的真實寫照;
 
    二版中心位置社論《南京反動派假和平的暴露——大屠殺要求真正和平的學生》條分縷析揭破了國民黨高層假和平的面具,左上角三條地方簡訊《休南山鬥鄉偽鄉大隊被全部消滅》、《浮東窯裏鄉偽自衛隊光榮起義》、《人民法庭公審戰犯黃匪湛清》報導了當時波瀾壯闊、人民必勝的戰爭形勢,下方《婺源人民政府對戰犯黃湛清起訴書》讓昔日為虎作倀的敵對分子膽戰心驚,如驚弓之鳥。
 
    盛世華介紹說,這份報紙是父親盛家久生前留下來的,父親年輕時曾是郵遞員。結合該報右側手寫的“大會代表閱  秘書處”批文,想必是由送信員盛家久轉交轄區內參會代表,用來通報當前革命形勢的。不難想像,彼時人民軍隊已“紅”透皖南贛北的廣袤山區。果不其然,5月1日,二野十六軍一部攻克婺源縣城,婺源全境解放。
 
    一份薄薄的《皖浙贛•人民報》,見證了皖南贛北六股尖林區風雲激蕩的崢嶸歲月和老區人民群眾為革命事業舍小家、顧大局的革命情懷。
 

    石屋坑:堅強跳動的紅色心臟
 
    前述的石屋坑是一處紅色的革命聖地,這裏曾是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轉戰地,皖浙贛紅軍獨立團的根據地,更是中共皖浙贛省委常駐地,是皖浙贛三年遊擊戰爭的重要活動中心,是堅強跳動的紅色心臟,被人們稱為“皖南革命搖籃”。
 
    三年革命戰爭時期,石屋坑人民和紅軍團結一心,奮勇抗敵,為革命勝利前赴後繼,勇往直前,籌辦軍需物資、帶路、傳送情報、掩護紅軍,和紅軍血乳相融、患難與共,取得了累累戰果,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據統計,三年遊擊戰爭中,犧牲在以石屋坑為中心的皖浙贛邊遊擊區的紅軍戰士達到兩千餘人。為了掩護紅軍,在敵人的清剿中,村民三次被迫遷徙,當時僅36戶98人的小村,竟有7人為革命獻出了生命,20多名群眾被抓坐牢,餘成圭一戶就出了三位烈士,然而石屋坑人民革命的赤誠之心終未動搖,用生命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革命讚歌。
 
    當年的紅軍獨立團政委、原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劉毓標回憶起三年遊擊戰爭時說:“在三年遊擊戰爭中,我們就是‘三靠’——靠黨、靠山、靠群眾。”“石屋坑當時全村都紅了,這個村的黨支部和群眾,為擴大遊擊根據地、掩護省委、支援紅軍等作了很大的貢獻。”
 
    石屋坑中共皖浙贛省委舊址如今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安徽省廉政教育基地、黃山市幹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基地。(記者 吳敏 通訊員 韓文傑 程亮 盛紅兵)
[责任编辑:薛正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