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港中大(深圳)十周年發展論壇為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培養建言獻策

港中大(深圳)十周年發展論壇為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培養建言獻策

責任編輯:程向明 2024-03-24 23:05:27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網

 3月23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十周年發展論壇,在神仙湖畔隆重開幕。此次論壇吸引了超過700位政學研界的來賓,共襄盛舉。值港中大(深圳)建校十周年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實施五周年之際,本次論壇以「攜手共建國際高等教育樞紐,自主培養國際化創新型人才」為主題,圍繞「開放」「國際」「融合」「節點和連結」等幾十個關鍵詞,探討在國家戰略引領下,高等教育改革和高質量發展的新理念、新視野和新格局。

 論壇邀請到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大灣區科學論壇主席、中國科學院原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白春禮,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原主席劉明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學勤講座教授、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對論壇第一個主題「攜手共建國際高等教育樞紐」展開深度交流討論。同時邀請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曼青,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事、深圳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長唐傑,深圳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毛軍發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學勤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唐叔賢對論壇的第二個主題「自主培養國際化創新型人才」暢談見解,分享寶貴經驗。

微信圖片_20240324230220.jpg 

 攜手共建大灣區國際高等教育樞紐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面向未來,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作為國家教育、科技、人才戰略部署的關鍵交匯點,為國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重要支撐。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實施五周年和香港建設「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機遇下,深港攜手共享教育資源和產業聯動,粵港澳大灣區正成為國際高等教育的重要樞紐。

微信圖片_20240324230227.jpg

 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希望,粵港澳大灣區教育機構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她選擇的關鍵詞是開放、國際、合作、平台、融合。她表示,香港高程度的國際化離不開「一國兩制」。「有人會問,香港擁有這麼多的優勢,如何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做貢獻,我的答案是:加強院校合作,比如學生交流、共建實驗室、合作辦學,把香港國際化的特徵引進到粵港澳大灣區,」林鄭月娥說。對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她建議:希望更多內地研究院和大學在香港成立分社或機構,實現香港和內地高校和教授的雙向奔赴;為粵港澳大灣區高校開拓生源。把更多優質中小學帶到大灣區,讓其成為國家科教興國的重要力量。

微信圖片_20240324230232.jpg

 大灣區科學論壇主席、中國科學院原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白春禮表示,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如果離開系統的科研創新實踐,就如同無源之水;科技創新活動一旦缺少優秀青年人才的不斷加入,也就變成空中樓閣。人才培養要在幹中學,科技創新要在學中幹。加強科教融合,共建國際高等教育樞紐,為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優秀的創新創業人才。他認為,建設國際化高等教育樞紐,需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創新創業的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一所大學,培養高素質創新創意人才,關鍵在科教融合。

微信圖片_20240324230235.jpg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原主席劉明康認為,國際化高等教育樞紐,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弄清楚誰為先:「學生」。「建設國際化高等教育樞紐要使學生能夠應對日新月異的高新技術和ESG建設所帶來的新挑戰,與社會更廣泛地接觸。國際化高等教育樞紐是國際人才池,我們要對課程設置和因材施教的方法進行必要的調整。加強國際合作,給學生多些機會。

微信圖片_20240324230239.jpg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學勤講座教授、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希望,下一個十年,大灣區能成為世界教育中心、國際教育樞紐。「實現高質量發展基礎之上的產業升級是最重要的,這離不開從0到1的原創。強國建設更要依靠原創。」鄭永年表示,「相同東西融合是物理反應,不同東西融合是化學反應,深圳就是催生化學反應的地方。我相信,深圳能催生出中國下一次教育改革。」

 自主培養國際化創新型人才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和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帶來數碼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在大幅提高生產力的同時也使社會結構和職業格局迭代重組。主動探索人工智能時代人才培養新模式,主動布局和積極利用創新資源,是我們的機遇與責任。未來我們必須在自己的土壤上,自主培養扎根中國、融通中外,立足時代、面向未來的創新型人才。

微信圖片_20240324230244.jpg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曼青表示,世界面臨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隨之而來的是創新要素的變化,創新範式的演進,以及創新組織的變革。從網絡的視角看,世界可以抽象為「節點」和「連結」的集合。這些「變」的背後,彰顯着節點和連結「不變」的力量。節點強調的是獨特價值,需要的是自主性,體現的是競爭力;連結強調的是湧現價值,需要的是協同性,體現的是吸引力。在科技創新的時代浪潮中,一個人、一位科學家、一所大學、一個組織、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既要扮演好「節點」的角色,也要發揮好「連結」的作用,從而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和人類文明的進步貢獻價值。

 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學勤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唐叔賢看來,人才需具備3個素質,即廣泛的知識、良好的情商和謙虛的心態。培養人才要保持國際化和開放態度,不能原地踏步。他鼓勵學生出國留學,回國創業。同時,高校要把全球最好的人才引進來,將教學周期與國際接軌,方便廣泛國際交流。

 「大學發展需要持續投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事、深圳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長唐傑表示。他認為,創新不僅僅是科學創新,也是制度的創新,科學技術和體制機制創新相互影響,推動了產業創新。其中,大學、企業與政府均發揮着重要作用。通過融通知識創造、產業技術等節點,貫穿新興產業崛起的科技產業鏈,實現科學與產業的連結,是創新的關鍵。作為深港合作辦學、培養創新人才的成功典範,港中大(深圳)打開了國際市場,走向創新前沿。

 深圳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毛軍發希望,粵港澳大灣區高校能共同培育國際化人才,激發國際化紅利。「深圳現在是『兩條腿』走路:一是引進人才;二是由本土高校培養的人才越來越多。」毛軍發表示。國際交往是人才必不可少的能力,如何訓練這種能力,創造國際化場景是重要一環。深圳擁有大灣區的國際化背景,如果能結合香港高校的優勢,自主培育人才的能力便能不斷完善。(記者林麗青)

責任編輯:程向明 港中大(深圳)十周年發展論壇為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培養建言獻策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