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旅客來港旅遊模式轉變,坊間多聚焦到不過夜的「特種兵」,形容他們不願在港留宿,又或寧願改往深圳過夜。問題是,香港酒店業本身競爭力,又是否足夠呢?
先要釐清酒店入住情況。查旅發局最新資料,本港4月份整體酒店入住率為86%,較疫前2019年的89%有所不及,但這並不反映旅客留宿香港減少。在衡量入住率前,同須留意酒店房間數目,期內便從約8.4萬間增至近9.3萬間;所以,即使入住率下降了,經簡單運算下,其實入住數字是不跌反升。
然而,入住率過高也非好事,因為反映存在供不應求問題。尤其是中價酒店,自去年第四季起,已連續7個月高於90%,甚至高達96%。乙級高價酒店情況類同,同期入住率也徘徊於90%附近;反觀甲級高價酒店,入住率則多介乎75%至85%之間。
最新數據顯示,中價酒店的房租普遍處於600元至750元,乙級高價酒店普遍處於900至1200元,至於甲級高價酒店則普遍超過2000元。可見,旅客對香港住宿的預算,較多集中在數百元至千元的選擇。
惟諷刺的是,中價酒店的房間數目卻大幅萎縮,疫前高峰有逾2.6萬間,去年中則降至1.9萬間,主因是不少酒店轉作住宅用途,包括發展為私營公寓及在政府過渡房計劃下改建等。乙級高價酒店房間供應亦見下滑,較高峰時減約2000間至3.4萬間。
怎樣應對旅客需求來調整本地供應?酒店業或許是留港天數能否延長的關鍵。不因時制宜改變自己,反過來要求旅客遷就,實非發展旅遊業的應有方向。
頂圖圖說:5月31日是端午節,沙田城門河邊聚集了不少市民和旅客。中通社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