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華總商會永遠榮譽會長 謝湧海
目前,香港正在全力打造北部都會區,該區將集科創、商貿和社區於一體,總規劃面積約3萬公頃,佔香港全部土地面積的三分之一,是香港經濟未來新的增長點,意義極其深遠。
科創是北部都會區建設的重中之重,因為區內一切基礎設施、專業服務和社區建設,都將服務於科創中心這個核心。科創是綱,其他建設均是目,綱舉目張。最終衡量北部都會區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就是科創成果。因此,香港政府在開發和打造北部都會區時,始終堅持以科創為中心的發展思路。
在「一國兩制」下,香港建設科創中心具有「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的優勢。從「天時」大環境看,我國政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投資科研和發展高質生產力,中央政府全力支持香港打造科創中心。從「地利」角度看,香港擁有五所全球排名百位之內的大學、地理位置與深圳科技園僅一河之隔。另外,香港的普通法、低稅率、多元文化等對國際研發機構和人才具有很大吸引力。從「人和」方面看,香港自《國安法》實施五年來,由亂到治,由治及興,社會秩序日益穩定,各界人士全神貫注的聚焦經濟發展。
然而,科創中心建設是一項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僅有上述三方面優勢是不夠的。由於香港以往長期偏重金融、外貿和航運等的發展,對科創的重視不夠。如今要打造科創中心,困難不小。比如,香港存在的「五多五少」問題:大學多科企少,教授多技工少,論文多專利少,財政多研投少,熱錢多風投少。
如何發揮香港的獨特優勢,建設好北部都會區的科創板塊?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洛杉磯硅谷和深圳科創城市建設的成功經驗,從中找出一些重要的啟示。
筆者認為,北部都會區在創新生態系統構建、產業政策制定、區域協同發展等方面,以及都會區發展路徑上都有借鑑硅谷和深圳經驗的地方。
洛杉磯硅谷的成功源於其強大的產學研協同機制、風險投資體系,以及開放包容的創新文化。斯坦福大學等高校為硅谷輸送了大量科研成果和優質人才,而活躍的風投市場則為初創企業提供了資金支持。全美國40%的風投基金落戶在硅谷,其投資的項目成活率高達六成。硅谷還專門設立了「國際創業者簽證通道」,便於其出入境,並允許科創失敗者可以續簽簽證。當地政府還為科創者提供人才公寓,以低於市場30%的價格租給需要者。
深圳則通過政府引導與市場驅動相結合的模式,快速實現了從製造業、商貿向科創中心的華麗轉型。華為、騰訊等企業的崛起充分證明了深圳在產業鏈整合和政策靈活性方面的優勢。尤以產業鏈整合的效果最為明顯,華強北1小時能配齊產品95%的電子元器件,「灣區產業聯盟」更實現了72小時從樣品到量產的高效率。
從上述兩個成長案例,香港可以得到如下啟示:
首先,香港必須強化本地創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我們擁有多所世界一流大學,但科研成果轉化率較低。應借鑑硅谷經驗,建立更緊密的產學研合作機制,完善技術轉移體系,注重知識產權保護。
其次,香港需要從政策上更加注重培育和引進更多的風險投資基金,包括培育本土創投文化。建議政府與商家.合作,共同出資來擴大引導基金的規模,從而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對科創中心的投入。
第三,在區域協同方面,香港應當深化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合作。深圳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與周邊城市形成的完整產業鏈。香港目前仍有很大空間來進一步改善跨境要素流動,促進人才、資金、技術的雙向流通。
至於北部都會區的發展路徑,筆者認為,擬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明確科創中心的產業定位,聚焦香港具有比較優勢和全球科研發展方向的重點領域。
第二,構建「基礎研究-應用開發-孵化-產業化」的全鏈條創新體系。
第三,優化都會區空間布局,打造集研發、商務、生產、生活於一體的新型城區;
第四,創新開發模式,採用「政府規劃引導+市場化資本運作」的混合開發機制;
第五,強化區域協同,主動融入大灣區科創鏈。
香港發展科創產業必須正視土地資源有限、產業結構單一等挑戰。北部都會區建設要特別注意產城融合,避免出現功能單一的「產業孤島」或「純地產項目」。同時要平衡發展與保護的關係,在推進開發過程中注重生態環境保護。
總之,香港應當立足國際視野,發揮「一國兩制」優勢,將北部都會區打造成為連接內地與世界的創新樞紐。通過借鑑硅谷和深圳的經驗,走出一條具有香港特色的創新發展之路。這需要政府、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
頂圖圖說:北部都會區新田科技城構想圖。(新田科技城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