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1

上海職場人更為看重“待遇”

2014-11-21
来源:劳动报
  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你還會選擇現在這份工作嗎?當下的工作離你的夢想有多遠?近期勞動調查,截至昨日吸引1017位網友參與。結果顯示,逾八成網友還會堅持最初的選擇。“干一行怨一行”這句俗語似乎在這個時代失效了。社會學家表示,選擇一份工作表面看是個人選擇,背后是社會選擇,社會產業結構糾正了個人選擇,人們本能地去接受、適應。心理學家表示,現實職業與理想職業的微小落差,能更好地激勵人們向特定目標努力,對工作穩定有積極作用。
 
  ■調查

  再來一次你還會選擇現在這份工作嗎?
 
  逾八成受訪者選“會”
 
  社交網絡上一度風靡著一個問題:“如果不考慮現實,你最想做的工作是什么?”醫生、律師、心理學家……網友們的答案五花八門,飽含了對理想職業的憧憬,而該問題的核心可以歸納為在人們眼里,現今從事的工作似乎并不如自己所愿。
 
  為此,本報官網發起第20期勞動調查“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你還會選擇現在的這份工作嗎”。
 
  調查顯示,僅6%的網友選擇“不會,我做厭了這份工作”;12%的網友選擇“不會,它和想象中有太大不同,正好糾錯”;有37%的網友選擇“會,這份工作就是我理想中的工作”;45%的網友選擇“會,雖然無感,但這是最適合我的工作”。也就是說,選擇“會”的受訪者合計逾八成(圖1)。
 
  在本報官網和手機報關于此項調查的評論區內,網友們討論熱烈。有人說:“我想所有人都一樣吧,無論做哪份工作,最終都會麻木、習慣,而后厭倦,再面臨選擇的話,絕不走同樣的路。”
 
  有人反駁:“要想變成更好的自己,就要先學會喜歡或者說適應自己此刻所處的環境。連一份最日常的工作都無法接納的人,有什么資格大談理想職業?無非是逃避現實而已。”
 
  更有人有感而發:“我始終遵循著曾經看過的一段話———所謂的夢想,記得或者不記得,跟眼下又有什么關系?境遇或現況,并不會因此而改變。在人的一生中不能實現的夢想,其實占絕大部分。但即使這樣也沒關系,我現在為之努力的現實,是更美好的東西。”
 
  理想工作最不可或缺因素

  上海網友看重“待遇” 全國網友看重“成就感”
 
  本報同時委托上海辰智咨詢在調研吧平臺向全國網友發起《職業理想調查》,共回收1204份有效樣本。
 
  在“你是基于何種原因選擇了現在的工作”這一項調查中,43%的受訪者選擇了“專業對口”,35%的受訪者初衷是“個人愛好”,29%出于“工資高、待遇好,體面”,27%的受訪者表示“為了糊口,沒的選擇”(圖2)。
 
  而選“為了糊口,沒的選擇”的受訪者,表現出對現今工作的不滿意度要高于其他受訪者。他們表示不會再選擇這份工作的比例達六成,而其他群體都低于四成。
 
  調查還顯示,有35%的上海受訪者認為“這份工作和理想中最大的差距”是“待遇沒達到自己心里期望值”,占最大比例。認為“工作內容不是我想做的”、“壓力太大,無法勝任”的受訪者各占19%(圖3)。
 
  與之對應的是,上海受訪者覺得“理想中的工作最或不可缺的因素”是“待遇豐厚”,占30%,其次才是“工作氛圍良好”和“工作有激情、有成就感”,各占29%。北京、廣州的比例分布也與其一致。
 
  而其他城市的網友更注重“工作有激情、有成就感”,占比達34%,其次才是“待遇豐厚”和“工作氛圍良好”。

  解讀

  社會學觀點

  個人職業選擇其實是社會選擇
 
  從本報此次調查結果來看,即使再有一次機會,大多數網友還是會選擇現在這份工作,這與日常人們觀念里的“干一行怨一行”似乎有所相悖,原因何在?
 
  同濟大學社會學教授郭強告訴記者,從職業社會學的角度來說,選擇一份工作,表面看起來是個人選擇,其實背后是社會選擇。一個人做什么、不做什么,都受到社會的職業結構、產業結構潛移默化的影響。
 
  “很多人選擇的工作和最初理想不一致,可以理解為社會的產業結構糾正了自己的選擇,因此很多人的選擇可能帶有無奈成分,但因為社會情況如此,就會本能地接受、適應。”郭教授向記者表示。
 
  朋友圈“曬努力風”

  印證滬白領職業認可度高
 
  人們對當下職業的認可程度,也決定了他們在社交網絡上的表現。如今社交網絡上興起一陣“曬努力風”,相較于抱怨,人們越來越熱衷于表現出自己對工作的熱忱和付出。郭教授對此認為,這也從側面體現了本次調查的結果,即逾八成受訪者仍然愿意選擇如今這份職業。
 
  郭教授稱,這首先是個社會問題,體現了工作努力還沒有實現同等價值的回報,這種回報不僅是薪資待遇,還有心理感受上的不滿足,所以要通過這樣一種途徑來凸顯自己的成果,給自己一種繼續努力的暗示。其次,這也是如今人們懂得知足的表現。努力、熱情地完成自己喜歡、適合的事,以此獲取心理上的滿足感和成就感,這是一種本能。
 
  心理學觀點

  微小落差有利于工作穩定
 
  對于現實工作和理想工作的落差,上海市心理衛生學會心理咨詢專業委員會主任、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徐光興向記者分析道,理想和現實肯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完全理想”本身就是個理想狀態,但理想和現實的落差其實是“量變”與“質變”的關系,微小的落差能更好地激勵人們向特定目標努力,對工作穩定、激發創造性以及身心健康都有積極作用。
 

  但過分懸殊的落差容易給人造成刺激性的打擊,使人一蹶不振。“因此,最關鍵的還是在擇業前,要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進行自我評估和環境評估,理性地確立一個目標后再采取行動。 

[责任编辑:邓煜闽]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