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

黄扬略:赋港新定位 强化三大新功能

2015-03-03
来源:香港商報

全国政协委员黄扬略

  全国政协委员黄扬略建议 强化香港三大中心功能

  赋港新定位 建成中国经济走向世界桥头堡和助推器

  在目前内地经济加速走向世界,「一路一带」建设构想和国际高铁战略强势推进实施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国政协委员黄扬略提出,国家可因时制宜,赋予香港新功能定位,包括培植香港成为国际保险与再保险中心、国际融资中心和培训涉外法律人才中心,促成香港作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桥头堡和助推器。

  为了本届政协会议,黄扬略提交了《关於赋予香港新的定位,建成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桥头堡和助推器的建议》,提案不单包含了黄扬略本人对香港定位的构想,同时还集合了本港商界和学界精英分子的心血结晶。受访时黄扬略透露,在香港友好协进会会长、全国政协常委戴德丰,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卢文端的推动建议下,他本人牵头草拟了有关提案。提案更获国际着名经济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中大蓝饶富暨蓝凯丽经济学讲座教授刘遵义大力支持和仗义帮忙,认真地作出重要修改,提供大量有益建议,才形成了提案的最後版本。他谦虚地说:「提案不是我个人的功劳。」 香港商报记者 黄兆琦 经济导报记者 李炘

  香港与祖国发展密不可分

  「香港的命运与祖国紧密相连,过去三十多年中国的改革开放,香港扮演重要角色,对中国内地经济腾飞作出了巨大贡献,历史地位和功绩无可替代。现在中国经济向外走,同样缺少不了香港。」同时担任香港商报社长、香港经济导报社长、环球商报传媒集团社长、全球商报联盟执行主席的黄扬略侃侃而谈。他强调,国家把香港视为对国际市场开放的特殊窗口和桥头堡,从世界和香港引进内地渴需的资金、科技、管理、标准、人才,这充分肯定了香港为内地开放改革和建设所发挥的巨大的历史作用。

  回顾历史,黄扬略称,内地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一直是最大的外来直接投资者和内地企业最重要集资平台之一。上世纪80至90年代,香港也是内地的重要转口港,与此同时,因内地经济发展迅速,又带动了香港的转口和离岸贸易蓬勃发展,其後因内地港口设施发展迅速,香港的角色演变为离岸贸易中心。此外,90年代中期以来,大量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大大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同时为内地企业在公司管治、会计标准、风险控制、合规和法律要求等方面,都帮助企业与世界接轨。因此难以想像假如没有香港,内地经济改革和发展会如此顺利。

  「一带一路」需港配合

  现在,在国家的「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中国资本大量走向国际。黄扬略建议中央因时制宜,赋予香港新的功能定位,以充分凸显和发挥香港在金融、资讯、渠道、管理、人才等方面优势,把香港建成中国经济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桥头堡和助推器,同时给香港进一步带来新的生机活力和繁荣稳定。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累积大量资金和外汇,目前中国经济已经具备了在全球配置资源和市场的能力,也有开拓全球市场与国际化发展的内在需求,在这种大背景下,国家大力支持与鼓励中资企业走出去,事实上,越来越多民企和国企有意或已经实现了对外投资的计划,资

  本走出去是大势所趋。目前,越来越多企业认识到,如果只把眼光盯在国内市场,局限性非常大,只有走向海外,才有更大发展空间!这也是国家新战略提出的重要背景!

  在「一带一路」的指导之下,黄扬略强调,大量内地企业会将业务扩大至外国,包括让内地过剩的产能转移到「一带一路」国家,而香港是全球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又有大量国际认可的专业服务人才,内地不论民企和国企,对通过香港融资以及获取专业服务的需求,只会有增无减、越来越大,相信香港与内地合作的范筹和规模会不断加强加大。因此,他建议国家着力强化香港的国际保险与再保险中心、国际融资中心和培训涉外法律人才中心功能。

  打造香港为国际再保险中心

  黄扬略说:「香港可强化金融服务体系,为内地企业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其中一个重要思路,就是将香港打造成为国际再保险中心,包括人民币与外币的再保险中心。」

  随内地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对保险与再保险的需求越来越大。黄扬略又强调,内地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能够承受保险与再保险风险的资金亦越来越多。虽然英国伦敦与瑞士苏黎世是目前环球两大再保险中心,不过,正如黄扬略指出,东南亚国家发展经验显示,东亚地区经济体对再保险的需求与风险资金的供给,都可以在地区内获得匹配,毋须让外国再保险公司赚这些国家的钱。

  本币再保免汇兑风险

  总体而言,再保险业有两个特徵,其一是有巨大的规模报酬,即规模越大、单位成本越低、总体风险越小。其二是需要分保,不论多大的再保险公司,都会把承保客户的风险作适当分散,绝对不会把全部风险承担下来。

  假如要培植一家可以跟国外再保险公司竞争的中国品牌再保险公司,黄扬略认为,一定要集中资源全力建立一个中国人拥有的巨型再保险公司;一旦成功建立,国外的保险与再保险公司都会很自然地变成分保客户。因此,他的另一点重要考虑,是保险货币的匹配性。

  内地的再保险公司在外国公司分保,或外国的再保险公司在内地公司分保,都涉及汇率风险问题。其实,现时在中国或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购买保险的个人和企业,大多数希望保险理赔以人民币或其他本币支付。黄扬略强调,假如保险理赔以人民币支付而再保险理赔以美元支付,保险公司就要面对汇率风险并承担换汇费用;虽然问题可以经过再保险公司之间的等额货币掉换解决,惟前提是资金能够自由流动。

  黄扬略说:「倘若有再保险公司以人民币运作,保险公司就不存在汇兑的风险与费用,成本会显着下降,所以在中国建立国际再保险中心的时机已经成熟了,香港资金流动自由,是成为国际再保险中心的理想地点。」

  再保险中心助港债市发展

  从实际操作上来说,保险理赔程序需要公平、简便与快捷,若有争执可以由法院尽快裁决。黄扬略说:「香港拥有优良法治传统和完善法治环境,法院裁决获世界普遍接受。此外,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各国资金能随时自由进出香港,在港设立再保险公司,可直接收揽和经营全球再保险业务。同时,香港具备对冲汇率风险的环境。」

  如果国家支持在港建立中国的巨型再保险公司,正如黄扬略所说,不仅能巩固和提升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也将显着降低内地企业的运作成本。此外,假使香港能够成功发展成为东亚地区的国际再保险中心,全球的保险与再保险公司也都会荟萃香港,这些大型机构投资

  者对香港资本市场的成长,尤其是短长期债券市场,都会有积极改造性作用。

  扩大港融资功能需国家支持

  过往香港一直作为国家对外融资包括上市和发债的主要国际资本市场,内地企业透过香港融资的例子比比皆是。截至2014年12月底,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752家公司中,一半是内地企业,总数为876家;在港上市内地企业总市值约150681.52亿元,占香港整体市值的60.1%,同时占整体股份成交金额的79.1%。

  现今内地资金充裕,不但足以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还可以向境外企业提供资金,购买股票与债券,当中沪港通、深港通等措施其中一个意义是让内地投资者直接投资境外证券市场。黄扬略认为,香港证券市场应尽力吸引国际优质企业来港融资,包括上市、二度上市和发债等,并提供人民币或美元双币交易,让内地投资者有更多选择,并吸引国际机构投资者落户香港。

  他说:「投资者多了,来港融资的企业就会越来越多,从而令香港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如此一来,香港不但会成为中国的国际证券市场,也将是中国与整个东亚地区的国际股票与债券市场。当然,要实现这目标,除了港人自己的努力外,很大程度上还有赖於国家的支持。」

  冀准国家商业银行总部迁港

  事实上,香港确实拥有独特优势和发展成为内地与东亚地区国际证券市场的条件。黄扬略续称,上面已提到过的法治优势,同时也让香港对有形与无形的产权都有足够的法律保护;而香港市场资本自由流动,让各国投资者资金随时自由进出;此外,港币与美元挂鈎,汇率非常稳定、投资环境良好、金融业与证券市场监管完善,内地与各国投资者可以在香港安心投资全东亚各地区企业的股票与债券。

  另一方面,即使内地资金充裕,假如没有资金充裕的大型商业银行支持,内地企业即使要走出去仍然难以成行。黄扬略指出,境外商业银行对支持内地或香港本地企业,往往有所保留,故建议国家允许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其中一家,把总部迁移到香港,「一方面可以就近融资,支持内地和香港企业走出去,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协助香港市场建立充裕的人民币头寸,并且即时监察香港的境外人民币外汇市场。有必要时,还可以直接进场干预,免让外国投机者扰乱人民币汇率。」由於上海与香港都是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市场对两个市场的功能和定位有诸多猜测。他则认为应有适当分工,建议上海主要向内,香港主要对外。

  在港培训内地法律人才

  近年来,内地国企与民企走向国际已成蓬勃之势,但不少中资企业在海外屡遇法律困境,为投资经营带来损失。对此黄扬略提出将香港打造成为内地培训涉外法律人才中心。

  内地的大陆法系与英美的普通法系有较大不同,在普通法地区,过往类似案例对法庭判决有约束力,与内地法律有很大差别。黄扬略强调,中资企业要顺利完成国际化布局,必须首先解决法律接轨的问题。

  他语重心长地说:「目前涉及国家层面的官司,除有国企对外并购个案,亦包括国际间的『反倾销』事宜,有些官司所涉金额达数十亿美元,败诉所引发的损失可谓十分庞大。中国企业每当涉及国际诉讼均面对『人生路不熟』的苦况,导致成功赢出官司机率大为降低。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好好解决,势必影响我国企业向国外发展的进程。」

  港法律人才理论与实践兼备

  本港由转口港蜕变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聚集了大量环球金融、法律以及会计等专业人才,建立了健全的法律制度。黄扬略又指出,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城市大学均开设了法律学院,有足够师资和硬体,为内地法律界人士与其他专业人才,提供普通法基础知识培训,再配合香港拥有一流的国际级律师行不断实践国际法的理念和经验,凡此种种,都是实行大陆法的内地法律界人士所不具备的。

  黄扬略说:「建议国家好好利用香港法律制度与欧美接轨,并利用香港以及在人才、法律设施等方面的良好条件,将香港打造成为国家涉外法律人才的培训中心。」

  此外,黄扬略亦建议国家加强支持香港的国际仲裁中心,维护香港作为全球国际仲裁中心之一的地位,协助在境内外执行香港国际仲裁中心的裁决,并鼓励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与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尽可能合作。

港为中国走向世界助推器

  黄扬略在提案中专门提到香港作为中国走向世界助推器的作用。

  香港是内地最大的境外直接投资来源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内地实际利用香港外商直接投资金额733.97亿美元,占中国实际利用世界外商直接投资金额总和1175.86亿美元的62.42%。截至2013年底,在内地获批的外资项目中44.3%与香港有关。来自香港的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为6646亿美元,占全国47.7%。

  另外,香港继续担当内地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窗口和桥梁角色,2013年内地在境外直接投资的1078.44亿美元中,58.25%(628.24亿美元)投放在香港或经香港投放至世界各地。

  香港又是内地最重要的转口港和主要贸易中介枢纽,2013年内地向香港出口总额3844.95亿美元,比中国出口美国的3684.06亿美元还高出4.35%。中国海关统计,香港是中国内地继美国之後的第二大贸易夥伴,2014年占贸易总额的8.7%。另外,港府统计,2014年本港60%的转口货物原产地为内地,54%以内地为目的地。

  作为全球主要的财富和资产集散地,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2014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2013年香港年吸纳直接外来投资770亿美元,位列全球第4,仅在美国(1240亿美元)、中国内地(1240亿美元)与俄罗斯(790亿美元)之後。

  同时,香港是中国内地企业重要的离岸集资中心,1993年至2014年间,在港上市的876家内地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在港集资逾4000亿美元。只要国家充分重视香港的独特地位,发挥并不断挖掘香港的新旧优势,尤其在新形势下赋予香港新的功能与定位,那麽,香港对国家发展助推器的角色会更加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陈明汉]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