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4

歲月留甘 向旗袍大師致敬

2015-06-08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網訊】張愛玲曾言:就是再沒有心肝的女子說起她「去年那件織錦緞夾袍」的時候,也是一往情深的。旗袍,大概就是每個女生心里的那段「花樣年華」。而旗袍制作,要求衫身合一,強調針法,通過裁縫師傅的手藝,將一塊布料剪裁縫制成衣,由衣領到裙擺精工細巧。時代變遷,純手藝制作越來越珍稀。在香港,擁有該門手藝的師傅不足百人且大都年過古稀,工藝面臨永久失傳的危機。香港饒宗頤文化館近日舉辦「『歲月留甘』向旗袍大師致敬」活動,邀得本地旗袍大師殷家萬師傅及華裳傳衣會專業導師,向大家演示制作旗袍其中一環「鑲緄」工藝,并帶領大家自己動手,領略這門傳統技藝的魅力。香港商報記者 若笑 陳柳燕

  旗袍列非遺項目

  能充分展現女性婀娜多姿體態的旗袍是中華女性服飾之一,源於滿族女性傳統服裝。至20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后的海派旗袍逐漸流行。三四十年代是旗袍發展的黃金時代,樣式變化多且非常豐富。旗袍的襟、領、袖、裙擺等部位風格別樣:襟有圓襟、方襟、長襟等;領有上海領、元寶領、低領等;袖子有長袖、短袖,有挽大袖、套花袖,還有喇叭形的倒大袖,在袖口鑲、繡、滾、蕩各種紋樣,十分別致;裙擺除了長短變化,還增加了魚尾形、波浪形等裙擺款式。

  1940年代末開始由於政治的動盪,部分上海居民包括裁縫師移居香港,亦因「先敬羅衣后敬人」的觀念影響下,香港居民開始注重日常的衣著,上海裁縫師的工藝備受重視,促使香港裁縫業在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間的蓬勃增長。這批從上海南下移居香港的裁縫師傅,在過去整整半個世紀於這小島上默默耕耘,更不斷優化個人的工藝技術從而孕育出香港式獨特的風格,無論是質或量,當時來說在海內外都是盡領風騷。而上海裁縫業在上世紀60至70年代間停滯,能夠保留整全的中國服裝工藝首選是香港。目前,旗袍(又稱長衫)已被列入為香港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寓示此傳統手工藝在本地文化有著相當的重要性。

  曾為阿姐做嫁衣

  文化館活動現場,記者見到現年已79歲的殷師傅。他親自為大家演示「鑲緄」工藝技術,從刮漿到醒漿,再到彈粉線、剪綑條、口水線揩條,一步一步,行雲流水般完成。這只是旗袍制作復雜工藝中一小個環節,也已經非常不簡單。殷師傅自1951年(年15歲)從家鄉江蘇揚中來港拜江蘇施正財先生為師,從事中裝行業逾60年,現時為「上海寶星時裝祺袍」東主,至今仍親自為顧客量身及裁制各類中式服裝,保持每周工作最少6天。

  自上世紀60年代始,殷師傅已為邵氏公司縫制多出電影服裝,包括:星星月亮太陽、吉祥賭坊等,并曾為井莉、何莉莉、蔡瀾、岳華、劉嘉玲等縫制日常便服,亦為香港無線電視臺的香港小姐、劇集和舞臺劇等制作中式服裝。而最為大眾熟知的,莫過於殷師傅曾為汪明荃制作婚服,而這件婚服的材料卻是一塊絲巾,制衣剩餘布料還做了頭箍和羅家英佩戴的蝴蝶結。

殷師傅說當年跟師傅學了3年什麼都不會,因為「你沒有機會去學,只是跟著打雜」,之后是老闆裁了樣讓他做,慢慢偷師慢慢琢磨,「那時候4塊錢一天,經驗就是從那時候一天天累積起來的」。殷師傅說一件好的旗袍,必須適合一個人的身材,加上款式、結扣、滾邊、花紋,特別是復雜的手工制作,象如意扣等的縫制技巧必須講究貼服,才能讓一件旗袍突出它的美。而看起來簡單的工藝,卻是要花費巨大的功夫,「有些技巧是要靠自己感受、自己捕捉的,經過反覆試驗才能掌握到方法。有時候你看到比較高超聰明的師傅,你就偷偷地在一旁學、偷師,掌握別人的技巧。」而布料處理也有很多學問,比如絲絨怎麼處理,絲質厚薄怎麼處理,不同布料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全靠時間和經驗的累積。

  珍稀技藝漸流失

  講到印象中最深的一件旗袍,殷師傅說是他師傅的女兒出嫁時他做的一件嫁衣,「她穿完后又借給其他同事朋友穿,一共有8個新娘穿過。那件旗袍上有3個如意的圖案,傳了很多代還在穿。」而通常,制作一件普通的長衫需時2-3天,復雜點的就要3-5天了。至今,殷師傅做旗袍還是全部自己一手一腳完成。當問到殷師傅有無帶徒弟時,他說沒有,因為已經無人再肯做這麼細緻耗時的活,這門手藝也「幾乎失傳了,沒什麼人會做了」。

  傳統的長衫工藝大多是以口述身教傳承,這些珍稀的技藝,伴隨著老師傅的逝去而消失,而許多制作長衫的設備和用具也流失或毀滅。鑒於這樣一種情形,香港一群熱愛中式服裝工藝的研習者與文化愛好者發起成立香港華裳傳藝會,希望延續這個香港本土文化特色及巧絕工藝。她們蒐集過去的服裝歲月印記及社會風貌、尋訪現存之工藝師傅,紀錄他們中式服裝制作工藝,并蒐集上世紀40-70年代香港中式服裝的口述歷史,致力保存及推廣香港中式服裝的工藝及文化。

  香港華裳傳藝會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香港現時在職的上海師傅人數不足一百人,最年青的師傅是60多歲,而年紀最大的師傅接近90歲,在沒有新血補充的情況下,可見的將來,只能從舊相片看到中式服裝的留影,但工藝卻面臨永遠失傳的危機,殷師傅就是她們尋訪師傅的其中一位。「我們成立香港華裳傳藝會,就是希望能夠幫助像殷老師這樣一群做旗袍及中式服裝的師傅們及他們的工藝能夠傳承下去。目前很多工藝即將面臨失傳的危險,我們看到成品,通常是不知道是怎麼制作的。」華裳傳藝會亦一直蒐集資料,包括開展課程讓喜愛中式服飾的人來學習,「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推廣,能讓更多的人認識到其價值在哪里」。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