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

楊振寧、姚期智放棄外國國籍 轉為中科院院士

2017-02-21
来源:央視新聞

  楊振寧、姚期智

  原標題:楊振寧、姚期智兩位教授轉為中科院院士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了解到,已放棄外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的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楊振寧、姚期智兩位教授日前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楊振寧院士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先后創立“楊-米爾斯規范場”論和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因與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原理而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姚期智院士長期從事計算機科學和量子信息科學研究,2000年獲得計算機科學領域最高獎圖靈獎。

  因外籍院士提出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學部歷史上是首次,無先例和程序可循,中科院學部專門制定了《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暫行辦法》。按照新制訂的程序和規則,楊振寧院士加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姚期智院士加入中國科學院信息技術科學部。中國科學院院士目前人數為754位,外籍院士人數為78位。

  楊振寧簡介:

  楊振寧(1922.10.1~ ),出生于安徽合肥,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57年因提出“宇稱不守恒”觀念被實驗證明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是中美關系松動后回中國探訪的第一位華裔科學家,積極推動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進中美兩國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

  1942年,楊振寧畢業于西南聯合大學;1944年,獲清華大學碩士學位;1945年,獲庚子賠款獎學金,赴美留學;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任芝加哥大學講師、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1955年,任美國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所教授;1966年,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長;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1998年,任清華大學教授。

  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貢獻。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范場理論;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統計物理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開辟了量子可積系統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等。此外,楊振寧推動了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香港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基金會和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的成立。

  姚期智簡介:

  姚期智(Andrew Chi-Chih Yao),祖籍湖北省孝感市孝昌縣,世界著名計算機學家,2000年圖靈獎得主,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1967年獲得臺灣大學物理學士學位,1972年獲得美國哈佛大學物理博士學位,1975年獲得美國伊利諾依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1975年至1986年曾先后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機系任助理教授、教授。2004年起在清華大學任全職教授。2005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

  現任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

  早前報道

  57年楊振寧為何在國內迅速成名:當時他還是中國籍

  李政道(左)與楊振寧(右) 資料圖

  據澎湃新聞網報道,1956年10月,兩位年輕的中國籍留美學者李政道(30歲)、楊振寧(34歲)在美國《物理評論》發表文章,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理論,并因這一理論工作于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在當今中國,李、楊二人幾乎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這自然與他們的諾貝爾獎得主身份密切相關。不過,考察歷史可以發現,其實,在李、楊獲諾貝爾獎之前,他們已在國內大名鼎鼎。

  少年得志的李政道、楊振寧

  1956年之前,在物理學界,宇稱守恒定律被奉為圭臬。因此,1956年10月李、楊的宇稱不守恒理論一經發表,就受到廣泛關注,并很快得到物理實驗的驗證,他們二人也因此幸運地于該理論發表一周年之時獲得了諾貝爾獎。獲獎速度之快,在諾貝爾獎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正因為李、楊的工作極具創造性、顛覆性,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宇稱不守恒理論一經發表,便很快傳入中國大陸,李政道和楊振寧也由此進入新中國科學界的視野。

  其實,在1956年10月論文發表之前,這篇論文就已經以預印本的形式在一部分物理學家中流傳,而且傳入中國。據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學家何祚庥回憶:“1956年國慶前夕,張文裕教授、王承書教授、郭永懷教授、李佩教授乘海船由香港歸來。我奉命到深圳的羅湖橋頭歡迎他們四位回國服務。由于我的興趣在粒子物理,而張文裕、王承書和李政道、楊振寧都是往來十分密切的朋友,所以,就自然而然地向我介紹了李政道和楊振寧所做的經典工作。而且,他們給了我一份由他們兩位帶回來的預印本《關于弱相互作用里的宇稱是否守恒的問題》……當時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粒子理論工作者紛紛鉆研起這一‘唯一’的預印本。”

  從何祚庥的回憶看,1956年10月1日前后,李、楊提出的宇稱不守恒理論就已經在國內物理學界傳播開了,李、楊這兩位年輕的科學家自然也受到了國內科學界的關注。此外,就在當年,李政道榮任哥倫比亞大學全職正教授,楊振寧也于1955年榮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這在美國學術界也是極為少見的,更何況二人當時還都是中國國籍!如此優秀的青年人才,自然會受到新中國的關注。

  新中國科學界給予高度關注

  1957年1月,美籍華裔女物理學家吳健雄等通過實驗證實了李、楊提出的弱相互作用過程中宇稱不守恒理論。這一消息傳入中國后,在中國物理學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2月18日,吳有訓、周培源、錢三強代表中國物理學會分別向李政道、楊振寧、吳健雄發去了賀電:“我們代表中國物理學會對你最近在物理學上取得的卓越成就表示熱烈的祝賀,中國的物理學家們為你們的成就感到巨大的贊佩和驕傲,并祝你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這是新中國官方學術組織首次給李、楊發去賀電,從中國物理學會的反應速度之快和電文內容可以窺見,新中國科學界對李、楊的科學成就是非常重視的,同時對國際科學動態也有敏銳的把握,當然,這可能與李、楊二人此時的身份——中國籍旅美科學家——直接相關。

  1957年2月21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后改名為原子能研究所)召開“中國留美學者李政道、楊振寧證明宇稱守恒定律不是普遍的定律”學術報告會,朱洪元在報告會上介紹了李、楊這項被國際物理學界給與極大關注和重視的新發現,錢三強、趙忠堯、彭桓武、張文裕、何祚庥等物理學家也都作了發言。

  《人民日報》對其格外青睞

  與科學界對李、楊科學成就的高度關注相呼應,官方媒體也積極介入,宣傳、介紹李、楊及宇稱不守恒理論,最典型的,就是《人民日報》對李、楊的格外青睞。

  1957年2月23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時為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的于敏(“兩彈一星”元勛,被譽為“中國氫彈之父”)的文章《宇稱守恒定律是怎樣被動搖的》,這是1956年10月李、楊的論文發表之后,中國大陸媒體首次對他們提出的理論進行較為系統的介紹。需要強調的是,于敏在文中特別介紹了“實驗的證實”,不僅介紹了吳健雄的實驗,還介紹了哥倫比亞大學利德曼等的另一組實驗,這與后來中文世界只強調吳健雄的實驗大為不同。于敏總結道,“在過去宇稱守恒定律一直是一塊指路標,人們順著它所指示的方向去尋找規律。現在這塊路標被破壞了,物理學家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從1957年起,物理學家們將在一種新的啟示下去考慮各種重大的理論問題”。《人民日報》在那個時代的影響力,注定了這篇文章必然會極大地促進宇稱不守恒理論在中國的傳播,李、楊之聲譽自然也在國內大為提升。3月1日,《人民日報》再次發文介紹李、楊的科學成就,以及他們的求學經歷和工作情況。

  5月5日晚,李、楊獲美國頒發的愛因斯坦獎,《人民日報》旋即在7日第一版刊發了這一消息,并援引了授獎詞:“兩位科學家進行了理論上的研究并提出了試驗的方法,這種試驗推翻了宇稱守恒定律,從而駁倒了三十年來包含在一切物理學理論中的基本定律之一,使我們對研究構成宇宙的基本質點這一方面獲得了極其重要的發展”。

  總之,在1957年10月諾貝爾獎揭曉之前,對于兩位年輕的中國籍旅美科學家李政道、楊振寧以及他們提出的宇稱不守恒理論,中國最權威、影響力最大的官方媒體《人民日報》給予了足夠的關注。

  另外,學術刊物也積極跟進。4月,《科學通報》刊發了李、楊論文的中文譯稿《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恒問題》,這為李、楊之宇稱不守恒理論在國內的傳播提供了重要的一手文獻。5月,《物理通報》發表了張宗燧的《宇稱守恒定律是怎樣被動搖的》一文,較為系統地介紹了李、楊的理論工作以及吳健雄等的實驗工作。《自然辯證法研究通訊》則連續兩期刊發物理研究所朱洪元的文章,分析李、楊科學發現的科學價值及其哲學意義。

  李政道、楊振寧為何能在國內迅速成名

  概言之,在1957年10月李、楊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前,他們二人也已是國內大名鼎鼎的人物。而且,他們已受到政府高層的關注。這里有一個例證。1957年夏天,也就是李、楊剛獲愛因斯坦獎的這個時期,楊振寧因要到瑞士日內瓦工作一段時間,就給國內的父親楊武之發電報,希望他能赴日內瓦與其小聚。這件事最后竟報到了周恩來總理那里,經周恩來批準,楊武之才得以前往日內瓦與兒子團聚。由此可見,中國政府高層那時已經非常重視在國際科學界有重要影響的年輕科學家了。

  李、楊為何當時在國內大受關注呢?究其原因,一方面當然是因為宇稱不守恒理論本身屬于國際上熱門的重大科學發現;另一方面,李、楊二人中國國籍的身份則更為重要,國內報刊上的文章幾乎都采用“我國留美物理學家李政道和楊振寧”這一表述。第三,“向科學進軍”的國內大環境也是促成李、楊及其科學理論在中國廣為傳播的重要原因。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員)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