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南 > 旅游咨询

碧水湘江:打通魚類洄遊“生命通道”

2017-07-25
来源:华声在线

    “魚暢其遊,鳥暢其飛。”這是湖南綠色發展的美好夢想。為讓夢想成真,省委、省政府提出——

  打通魚類洄遊“生命通道”

  

 

  


  7月10日,湘江衡陽土穀塘電站魚道,目前已投入試運行。記者 唐俊 攝


  7月10日,湘江衡陽土穀塘電站魚道,目前已投入試運行。記者 唐俊 攝


  7月10日,衡東縣,洋塘水輪泵站洋塘魚道,該魚道自1985年起停運至今。記者 唐俊 攝


  湘江航電樞紐魚道。 (資料圖片)通訊員 攝

  記者 張尚武 通訊員 武深樹

  今年6月26日,在湘江保護和治理委員會全體會議上,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杜家毫提出,魚暢其遊,鳥暢其飛,這是湖南綠色發展的美好夢想。

  為讓夢想成真,會議提出:湘、資、沅、澧四水和洞庭湖,要打通魚類洄遊的“生命通道”,首先想辦法把湘江的魚道打通。

  連日來,省畜牧水產局組織專家,反複研究打通湘江魚道的方案。省畜牧水產局局長袁延文坦陳:“真沒想到,省委主要領導把魚道看得這么重。相關部門應全力以赴,實現魚暢其遊。”

  “真為魚兒高興。”數十年與魚類打交道的省水科所總工程師廖伏初欣喜地說:“過去省裏提‘洄遊通道、生態廊道’,現在提到了‘生命通道’的高度,看來魚兒真的有救了!”

  多種魚類瀕危,“四大家魚的搖籃”堪憂

  入夏以來,湘江流域降水豐沛,水電大壩開閘泄洪。按常理,湘江天然魚苗生產量可望迎來好收成。

  長沙市望城區月亮島,省水科所在此設有撈苗基地。據工作人員介紹,6月以來,盡管各級電站大壩一直開閘泄洪,湘江天然魚苗的捕撈量並不多。

  作為“四大家魚的搖籃”, 湘江天然魚苗生產量已大大縮減。

  湘江流經常寧的柏坊至松柏江段,號稱“大魚灣”。站在高處看,這裏江隨岸轉,水面寬闊,呈現一個太極圖案,又恰似人工魚苗孵化池的水槽,這裏是我國青、草、鰱、鱅四大家魚的三大天然產卵場之一。

  轉過“大魚灣”, 湘江自南向北經衡陽、株洲、湘潭、長沙,至嶽陽市湘陰縣注入洞庭湖,再通江達海。過去,四大家魚等洄遊性魚類,春天就順著這條水道,溯遊而上至常寧的“大魚灣”產卵。

  “常寧產卵,望城撈苗。”省水科所所長伍遠安介紹,四大家魚的洄遊通道約300公裏,正是常寧至望城的水路距離。親魚在常寧產的受精卵,隨水漂浮至長沙望城江段,就會自然發育成魚苗。

  一直以來,省水科所就在湘江月亮島江段設點,用吊排撈起野生的魚苗,運送至省魚類原種場,篩選培育湘江魚類原種親本,供應本省及全國魚苗繁殖場,確保魚苗種質純正。因此,湘江作為“四大家魚的搖籃”,曆來享譽全國。

  近年湘江的天然魚苗生產量嚴重衰退。月亮島附近的西塘村漁民反映,過去一晚能撈100萬尾魚苗,現在撈1萬尾都困難。

  省水科所提供的數據顯示,上世紀70年代,湘江四大家魚魚苗資源有20多億尾,現在銳減至不足1億尾。湘江作為“四大家魚的搖籃”,已前景堪憂。

  多種魚類瀕臨滅絕,加劇了水生生態失衡。據監測,湘江近年漁獲物中,90%為湖泊定居性魚類和短距離洄遊產卵魚類,四大家魚等漂流卵魚類僅占一成左右,野生種群比例下降到6%。

  湘江的魚類中,白鱘、鰣魚、暗紋東方魨、日本鰻鱺、鯮魚、鳤魚、長薄鰍等近10年未監測到,或已功能性滅絕;長頜鱭、岩原鯉、胭脂魚、中華倒刺鲃、白甲魚、湘華鯪等已達到“極危”“瀕危”等級;青魚、草魚、鰱魚、鱅魚、鱤魚等江河洄遊性魚類資源嚴重衰退。

  山水系鄉愁。湘江作為湖南人的母親河,如果江裏沒有魚,將是不可想象的。伍遠安說:“水裏有魚才叫河。”

  魚類資源衰退,“回家的路”受阻是主因

  “河裏的魚,個頭越來越小,種類越來越少。”近幾年,湘江流域漁民日益感到捕魚生計艱難。

  專家分析,湘江魚類資源衰退的原因包括,水工建築攔截河流、水域汙染、過度捕撈、采石挖砂、生物入侵等。

  “這些原因中,水電大壩攔截河流,無疑是魚類資源急劇減少的首要原因。”省水科所總工程師廖伏初稱,洄遊性魚類有自身的越冬、產卵與索餌路線。大壩攔截河流,魚類洄遊通道受阻,不能翻壩到產卵場產卵,江裏的魚就會越來越少。

  目前,湘江幹流已建了9級攔水大壩。在“大魚灣”產卵場以下的大源渡、土穀塘、空灘洲、蔡家洲等4級大壩,層層阻隔親魚溯遊而上,產卵場沒有親魚來產卵,“四大家魚的搖籃”魚類資源日漸枯竭。

  春天魚兒產卵繁殖季節,土穀塘等電站大壩下面魚群聚集,主要是鮊類、鯝類和四大家魚的親魚。這些洄遊性魚類為了產卵,曆盡艱辛尋覓“回家的路”,受阻於壩下,苦等閘門洞開。

  一個又一個大壩,成為魚兒難以逾越的“龍門”。上遊水域即便有親魚產卵,漂流性魚卵需要上百公裏的自流河道,在一定的流速、水溫條件下才能天然成苗。而大壩導致河道“池塘化”, 漂流性魚卵容易沉入水底死亡,魚類種群數量便大大消減。

  “上世紀70年代,湘江中鰣魚還較多。”在廖伏初的記憶中,春江水暖,長沙的菜市場常有鰣魚叫賣,價格並不貴。

  說起鰣魚,廖伏初興致勃勃。這種洄遊性魚類,每年農曆四、五月間從海洋進入長江口,溯江而上來到湘江產卵,應時而至,守時如同候鳥,故稱“鰣魚”。

  鰣魚與河豚、刀魚並稱“長江三鮮”,鰣魚十分愛惜身上魚鱗。據說捕魚人一旦觸其鱗片,便不掙紮了,因為生怕會甩掉身上的魚鱗。 由於水工大壩的阻隔,近10年湘江中的鰣魚已經絕跡。

  湘江中另一種曾經常見的魚叫“白鱔”(學名鰻鱺),上世紀90年代長沙市場還很多。廖伏初對白鱔的習性了如指掌:這種洄遊魚類,成魚在太平洋深海裏繁殖,幼魚又順著父母遊走的路線回家,沿長江過洞庭湖,來到湘江生長。近10年湘江沒有監測到野生白鱔。

  “水電大壩攔截河流,魚類洄遊通道被切斷,產卵場被淹沒,索餌區遭破壞。”廖伏初深感焦慮地說,魚兒失去了家園,面臨滅頂之災。

  魚兒繁衍興旺,“上得去”還要“下得來”

  橫臥湘江的9級大壩,多是低水頭壩。相對而言,低水頭壩修建過魚設施比較容易。

  上世紀80年代,湘江支流洣水流經衡東境內,在洋塘水輪泵站建有魚道,這是我省的首個魚道。經聯合國糧農組織推介,洋塘魚道曾經是世界低水頭河壩魚道的典范。

  7月11日,記者在洋塘魚道看到,多年泥沙淤積,閘門早已荒廢。洋塘魚道曾經日過魚高達32萬尾,聯合國聯農組織多次派專家前來考察和推介。廖伏初認為,魚道基本完整,清理淤泥,新建閘門,洋塘魚道可望恢複“生態名片”。

  目前湘江幹流大壩新建成的魚道有2個,分別是土穀塘電站魚道、湘江航電樞紐魚道,均已投入試運行。

  在土穀塘電站魚道,廖伏初現場為記者講解,進魚口與電站尾水的洄水灣相連,這是魚群喜歡聚集的地點;閘門根據下遊水深開啟和關閉,形成3個不同高程的進魚口;利用電柵、聲波、溫控、光線等措施,引誘魚兒進入魚道。

  站在大壩上看,魚道有4個槽身並列,像兩個回形針一樣。土穀塘航電樞紐負責人謝常青介紹,魚道寬度為0.53米,水深2.5米以上,滿足個頭較大的四大家魚親魚通過;魚道的水流流速為0.5米每秒,這是魚兒溯遊最舒服的流速;魚兒遊累了,還可以在休息池休息。

  動輒數千萬元修建的魚道,最終要看魚兒是否“買賬”。因此,設計團隊總是想方設法,盡量使魚道設施“魚性化”。廖伏初介紹,湘江洄遊性魚類主要有四大家魚、鯿、銀鯝、團頭魴、三角魴、鱯、黃尾鯝、翹嘴鮊、蒙古鮊、南方鯰等。不同的魚產卵期不同,各級魚道要精准調控,才有好的過魚效果。

  兩年後,隨著株洲、大源渡兩大航電樞紐的魚道建成,湘江魚道可以通達常寧的“大魚灣”。省水科所所長伍遠安稱,即使魚道暢通,“四大家魚的搖籃”能否就此恢複,還是未知之數。

  首先,這些大壩尚未落實聯合生態調度。每年魚類繁殖季節,所有大壩都要開放魚道,並做好護魚工作。哪一級魚道不通,親魚都到不了“大魚灣”。

  其次,魚道只解決了洄遊性魚類“上得去”的問題。親魚溯遊至“大魚灣”產卵,受精魚卵還要“下得來”。各級大壩要統一協調下泄流量,為漂浮性魚卵創造自然繁殖的人工生境。否則,大壩阻水魚卵沉底死亡,江裏的魚還是不會增多。

  如果說魚道是“硬件”,生態聯合調度就是“軟件”。 伍遠安說:“只有‘軟硬兼施’,湘江裏的魚才會繁衍興旺,母親河才能生生不息。”

  ■他山之石

  國內外著名魚道

  青海湖:湟魚洄遊“景觀魚道”

  青海湖特有的湟魚,每年3月至7月都會洄遊到支流,選擇水質清澈、流速緩慢而平穩的環境產卵。從2015年9月起,當地總投入近3700萬元,在沙柳河、泉吉河、哈爾蓋河上修建了7條湟魚洄遊通道。這些通道呈階梯式,每個階梯之間設置一個高約30厘米的台階和一個小水池。當湟魚從下遊階梯遊上來之後可以在小水池“養精蓄銳”,之後繼續遊向上遊階梯。人性化的休息區不僅可以緩解湟魚旅途勞頓之苦,還作為一個觀賞區,供人們欣賞湟魚逆流而上洄遊產卵的奇觀,感動了無數遊客,喚起人們心底的生態保護意識。

  廣西:長洲有條“貼心魚道”

  廣西長洲水利樞紐是西江上一項大型工程,配套修建的魚道,包括進口段、魚道水池、休息室、擋洪閘段和出口段,全長1444.3米。為了讓魚類走這條通道,工程設計人員想盡辦法:如對坡道精心設計,減緩水的流速;水下安裝脈沖設備制造“人工浪花”…… 這些措施,導致工程成本增加了1億多元,最終讓赤眼鱒、日本鰻鱺、大刺鰍、銀飄魚等優勢魚類享受了“貼心呵護”。

  美國:為鰻魚打造“天才魚道”

  聖勞倫斯河是北美洲最大的河流之一。美加兩國共同修建的聖勞倫斯水電站,阻隔了美洲鰻魚從西太平洋到安大略湖的洄遊,美國決定在聖勞倫斯水電站美方加修鰻魚過魚設施。這條專門為鰻魚修建的魚道,由魚梯、收集鬥、管道、接收箱等部件組成;魚梯把鰻魚由壩下運至壩上;經過收集鬥,利用鰻魚的頂水習性,進入管道;管道絕緣,以避免白天的高溫;鰻魚走管道在大壩上遊約300米處進接收箱,安全釋放河中,鰻魚通過率約85%。多年的研究和細心的設計,為這條魚道贏得了“天才魚道”的聲譽。

  日本:魚蝦保護催生“水田魚道”

  日本最初設置魚道的目的著重於保護像香魚、鮭魚、鱒魚這類一生需要在河川的上遊、下遊以及大海之間來往的魚類資源。近年來,出於保護生態系統的角度,農田整備時被分離的水路和水田的魚蝦保護也被當做魚道建設的考慮因素。還有一些魚類,本來生活在河川、水路之內,但是在汛期會到被淹沒的河邊、蘆葦地、灌溉農田等地方繁殖。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誕生了水路和水田相連接的“水田魚道”。

  ■記者手記

  魚水和諧會有時

  張尚武

  湘江保護和治理委員會最近決定,湘江幹流水電站要落實魚道建設責任,為魚類洄遊打通“生命通道”。這一消息,堪稱壩下魚群的“福音”。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湘江幹流上築起9座水電大壩。高高的大壩,沒有過魚設施,成了魚群難以躍過的“龍門”。年複一年,在土穀塘、大源渡電站,每到魚兒產卵季節,洄遊性魚類逆流而上,大量聚集壩下,苦等“生命通道”一朝洞開。

  高高的大壩,不僅阻隔了魚類洄遊通道,還改變了水流、水深、水溫,極大影響到魚類的棲息與繁殖。近30年,湘江已有17種魚類絕跡,青、草、鰱、鱅等四大家魚天然魚苗生產量逐年減少。

  河道片斷化,一些魚類絕跡,整個生態鏈難免受損。多年來,省內水生生物專家呼籲:還湘江水清魚躍,重構魚水和諧的良性循環。

  重構魚水和諧,首先要打通魚類洄遊通道。省委、省政府果斷決策,督促落實湘江幹流水電站的魚道建設責任,湘江常寧段以下的水電站全部新建或補建魚道,讓洄遊性魚類溯遊無阻,順利“回家”產卵。

  重構魚水和諧,努力恢複“四大家魚的搖籃”。省政府已制定初步方案,對湘江幹流梯級樞紐實行聯合生態調度,在魚類繁殖季節統一協調下泄流量,創造魚類自然繁殖的人工生境,重現“常寧產卵、望城撈苗”盛況。

  重構魚水和諧,還要讓魚類“安逸棲居”。連續多年,省內漁政部門采取增殖放流,恢複魚類種群數量;實施春季禁漁期制度,保護魚類資源,讓“母親河”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吴梓泳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