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南 > 旅游咨询

湖南旅遊扶貧“三部曲”:開放創新引領

2017-08-16
来源:

   高慧劉玉峰徐輝

  日前,由湖南省旅發委、省委網信辦、省扶貧辦等主辦的“旅遊扶貧,文旅興縣”全國網媒湖南行啟動,來自全國的數十名網媒記者走進湖南9個市州的10個區縣,近距離感受湖南旅遊扶貧新模式、新成效。

  深山“寶藏”放光芒

  無限風光在險峰。大山,孕育了無盡的生態寶藏,又像屏障,將機遇擋在山外。旅遊成為打開“寶藏”的金鑰匙,開放成為旅遊推動脫貧攻堅的一把鑰匙。

  筆者在采訪中感覺到,無論是炎陵縣納入“神奇湘東”文化生態旅遊精品線路,還是鳳凰縣引進企業整體開發旅遊資源、通道侗族自治縣入駐團隊挖掘侗族文化內涵,都是開放為山村注入活力的生動案例。

  湖南省旅發委副主任高揚先認為,“突破行政區域限制,把眾多分散的景點串聯起來,對推動當地旅遊產業提質升級、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具有重要意義。”

  2015年8月,《大湘西地區文化生態旅遊融合發展精品線路建設總體設計方案》和《大湘西地區文化生態旅遊融合發展精品線路建設總體工作方案》出台,大湘西文化生態旅遊12條精品線路出爐。2017年3月,《“神奇湘東”文化生態旅遊精品線路建設總體設計方案》出台。

  這些精品線路將埋沒在深山裏的旅遊資源串聯起來,讓大山裏的居民看到了依托旅遊發家致富的希望。

  各縣緊抓機遇,搭上開放快車。通道侗族自治縣處於大湘西12條線路之一的“侗苗風情”上,提出打造“中國侗族文化體驗第一城”;炎陵縣位於“神奇湘東”的4條橫向景觀走廊中,將平樂村、酃峰村等貧困村納入“神奇湘東”項目……

  在桂東縣清泉鎮萬畝茶葉觀光園,遊客變成“住客”,茶農喜上心頭;遊客在通道侗族自治縣皇都侗文化村,吃長龍宴,唱侗歌,小小侗寨煥發無限活力……

  湖南省旅發委主任陳獻春說,開放,不僅指打開大門,區域聯動,協調發展,還包含引進觀念、資本和項目,進行整體開發運營,為區域內注入新鮮血液。

  據介紹,新化縣擬打造文旅小鎮,已與清華同方等11家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距離韶山核心景區不到兩公裏的平裏村,引進上海景域國際旅遊運營集團開發建設生態田園綜合體,今秋開工。桂東縣正在籌備引進30個“地球倉”,由社會資本介入進行後期管理和維護,這些16平方米左右的“地球倉”,既能滿足旅居所需,又與周邊環境和諧相融,形成新的景點。今年2月,湖南發布2017重點旅遊招商項目。其中,總投資達60億元、規劃面積135平方公裏的江華涔天河旅遊度假區項目,引人矚目。

  在韶山市、資興市和新寧縣,類似的旅遊新業態也在悄然生長。理念進來了,項目進來了,團隊進來了,被大山和觀念阻隔的村寨不再因循守舊,數萬乃至數十萬人的脫貧夢想將因開放發展而實現。

  開啟脫貧新速度

  在湖南旅遊扶貧開發中,創新,讓老牌景區煥發新的活力,讓偏遠村落把握時代脈搏,搭乘互聯網快車加速脫貧。

  鳳凰古城是湖南老牌旅遊景區,經過十幾年的開發建設,“先發紅利”漸趨用盡,正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問題。鳳凰縣果斷創新,以美術館、藝術品交易等為核心,將古城升級為“2.0版”國際性藝術小鎮。

  2016年8月,張家界大峽穀玻璃橋建成試運行。這座“無中生有”的橋梁,創下了最高最長玻璃橋等多項世界紀錄,吸引遊客慕名而至。

  在韶山市,《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大型實景演出不斷豐富文化內涵。去年,由張藝謀任總導演的“最憶韶山沖”文旅綜合體項目正式簽約,將加速旅遊與文創產業融合,推動景區轉型升級。

  “互聯網+”時代,旅遊扶貧憑借互聯網思維不斷向外延伸。

  炎陵黃桃搭上了旅遊快車,借助電商平台,走出大山,走向全國。“沒有電商,炎陵黃桃會爛在枝頭。”炎陵縣仙坪村黨支部書記羅冬蘭感慨。

  江華瑤族自治縣提出打造“神州瑤都”後,圍繞核心景區,與電商、微商聯合打造農村淘寶旅遊扶貧商城,為貧困戶搭建網絡銷售平台。

  “運用大數據細分客源市場,實施精准營銷、精准脫貧,讓這些地方不再窮下去。”陳獻春說。

  “互聯網+”大潮下,加快湖南旅遊與互聯網的創新融合,將為促進旅遊“產品多樣化、服務便捷化、管理精細化、市場國際化”奠定基礎,為加快旅遊扶貧工作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在張家界大峽穀,遊客只需一台手機,就可登錄官網進行實名制預約購票;在新寧縣,遊客可更加便捷地在網上接受訂房、訂餐及采購旅遊紀念品等遠程服務。

  在創新模式的驅動下,各地旅遊扶貧效果凸顯。2016年,鳳凰縣實現旅遊收入116億元,帶動全縣9407名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慈利縣預計2018年實現全縣脫貧總目標;韶山市2016年接待遊客1879萬人次,景區附近的平裏村去年脫貧摘帽。張家界市永定區計劃用5年時間帶動1萬人脫貧;桂東縣將旅遊定位為引領桂東脫貧攻堅的首位產業,每年脫貧1.5萬人以上;2016年,新化縣旅遊直接帶動近3萬人脫貧。

  繪出脫貧“美麗樣本”

  在很多貧困山村,村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觀念相對落後,相互之間缺乏激發、促進的因素。在扶貧工作中,亟須一個“帶頭人”來引領推動。

  新化縣油溪橋村以前也是一個貧困村,在村黨支部書記彭育晚的帶領下,油溪橋舉全村之力修路、養殖、種花等,大力發展旅遊產業。5年時間,人均年收入從不足千元到近萬元,成功脫貧。去年,彭育晚被評為“湖南省百名最美扶貧人物”。

  鳳凰縣山江鎮的麻金梅從事旅遊業已有數十年。精准扶貧號角吹響後,她在山江鎮苗人穀景區和老家寨景區必經之路上,開辦了苗族飲食文化傳習所,聘用當地貧困戶當服務員,同時引導村民制作、售賣苗繡等,帶動42戶168人脫貧。

  近年來,新寧縣以崀山5A級旅遊景區為抓手,實行“景區帶村”模式,堅持旅遊開發與旅遊扶貧同步、景區發展與鄉村發展同行、門票收入與村民服務收入同增,讓村民成為崀山景區的第一主人,變“開門見山”為“開門致富”,探索了一條旅遊扶貧“崀山模式”。去年8月,崀山被授予“全國景區帶村”旅遊扶貧示范單位。

  在湖南全省各地,“景區帶村”“能人帶戶”“公司+農戶”“示范帶動”典型案例層出不窮,這些新模式,如和風送雨,遍地花開,清香滲溢瀟湘山水。

  陳獻春說,榜樣的力量無窮無盡。湖南旅遊扶貧任重道遠,除了以開放連接外界、用創新驅動發展,還要發揮關鍵要素的引領作用,帶動脫貧攻堅整體向前推進。“國家全域旅遊示范區、旅遊扶貧示范縣、重點景區以及活躍在村寨裏的致富帶頭人等關鍵要素,在湖南扶貧開發第一現場,扛起了百姓脫貧致富的重任,繪制出一幅幅‘美麗樣本’”。

[责任编辑:吴梓泳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