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黑龙江 > 商报专稿

全国人大代表孙艳玲:发展手工编织制作产业 促进城乡妇女就业创业

2018-03-09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报网讯】记者付彦华 实习记者张晓磊报道  :关注妇女民生,支持妇女创业就业,关系到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关系到城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但在当前,妇女创业就业仍存在很多问题。为此,全国人大代表孙艳玲建议应发展手工编织制作产业,促进城乡妇女就业创业。

  孙艳玲称,手工编织制作产业具有市场需求大、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绿色环保以及生产场所、生产方式、生产时间和生产规模灵活的特点。该产业具有女性从业优势,尤其对于促进农村妇女转移就业、城镇下岗失业妇女、贫困妇女和残疾妇女等群体就业创业具有重要意义。

  带动贫困妇女脱贫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孙艳玲表示,党的十九大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提出要在绿色低碳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弘扬工匠精神等等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妇女就业是整个就业工作大局的重要组成,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需求。手工编织制作能够帮助就业困难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提高妇女的就业率,是帮助妇女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同时,手工编织制作制作具有绿色环保低碳优势,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化解过剩产能、转变增长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孙艳玲强调,在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是社会关注热点。发展手工编织制作,让农村妇女不离土、不离乡、就地就近灵活就业,让城镇困难妇女居家灵活就业,既满足了妇女照顾儿童和老人、增加家庭收入的双重需求,又可以从根本上缓解农村留守问题、失地失业妇女和残疾妇女就业难的矛盾,进而促进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孙艳玲表示,手工编织制作行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浸润着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许多手工技艺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创新,被列为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其中有一些是濒临失传的手工技艺,部分优秀妇女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手工编织制作,有利于广大妇女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优势,提高自身文明素养,这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建设文化强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地制宜多措并举 大力扶持妇女发展手工编织制作产业

  目前,妇女手工编织制作产业仍处于小规模零散发展阶段,大多以家庭作坊式经营为主,组织化程度较低、产业发展较弱、政策扶持相对较少、技能人才缺乏、市场竞争力不够强、供需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市场引导,不能有效地促进妇女创业就业。

  为此,孙艳玲建议,一要因地制宜,明确发展手工编织制作促进就业创业目标任务。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突出区域特点、文化特色、民族特质和妇女特长,发展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宜绣则绣,宜剪则剪,宜编则编,发掘、保护和发展好最突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手工文化,使其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和妇女就业的有效载体。

  二要充分考虑手工编织制作吸纳妇女就业、适合妇女创业的特殊作用,给予政策上的有力支持。发改、商务、农业、民政、文化、旅游、民委、扶贫办、金融机构等要出台更多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帮助。

  三要要建立推进工作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整合资源,探索适应市场发展的工作模式,发挥妇女手工编织制作协会、商会、促进会等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创新“协会+基地+农户(手工编织制作妇女)”等发展模式。要依托中外妇女交流活动及国内经贸展洽平台,帮助手工企业和从业妇女开阔视野,走出国门,跨国交流、跨区合作、跨界发展。

  四要强化培训,大力提升妇女手工编织制作技能。多渠道整合资源,多途径争取政府部门的经费支持,推动提高妇女参训比例。

  五要打造精品,注重培育特色品牌。要鼓励和帮助妇女通过开展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方式,大力开拓市场,提高产品收益,使手工编织制作产业成为民心工程。

 

[责任编辑:吴梓泳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