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凡事皆有因,有因皆有果

凡事皆有因,有因皆有果

責任編輯:程向明 2021-10-04 00:32:08 來源:香港商报

 在中西方文化中,善惡因果律的思想是受到東西方文明普遍接受和推崇的人類法則和自然定律。

 二千五百年前,中華文化的源頭經典《周易·坤·文言》中指出:「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積善」為因,「餘慶」是果;「積不善」是因,「餘殃」是果。有了「積善」的因,才有了「餘慶」的果;有了「積不善」的因,才有了「餘殃」的果。

 孔子在《周易·繫辭下》中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一個人的吉凶禍福、前程命運,乃至生前身後的口碑、名譽、聲望、地位,都跟這個人日積月累的善惡行為有著密切的關聯。善惡因果律就是人的善惡行為所產生的必然趨勢和結果。

 佛教經典《三世因果經》中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

 人在世間的所得、所失、所生、所受,無不是善惡因果律在人類社會活動中的具體體現。民間諺語:「金石有聲,不扣不鳴;簫管有音,不吹不聲;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風不颳,樹不搖;虱子不咬手不撓;好樹結好果,好鐵鑄好鍋;亂麻必有頭,事出必有因;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什麼樹開什麼花,什麼藤結什麼瓜;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都是人民群眾在生活實踐中總結出的因果法則。

 西方哲學的奠基人,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也認為任何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有一個原因和結果。一種事物產生的原因,必定是另一種事物發展的結果;一種事物發展的結果,也必定是另一種事物產生的原因。原因和結果是不斷循環,永無休止的。堪稱西方文化因果定律或因果法則的總源頭。

 從古到今,從東方到西方,善惡因果律對整個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道德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都產生著潛移默化的、積極深遠的影響。因果是人世間最平等最公正的法律,它不會偏袒任何一個人,無論那人是高貴還是貧賤,是國王還是農夫,都會毫無例外地遵行於善惡因果律之內。

 《菜根譚》中有句話:「蛾撲火,火焦蛾,莫謂禍生無本;果種花,花結果,須知福至有因。」意思是說,人所遭受的災禍不是沒有緣由的,就像飛蛾撲火,火才會燒焦飛蛾;人所享受的幸福也有其因緣,就像果實留作種子,種苗要長大開花,花開後才能結成果實。萬事萬物都是因果相連,循環往復,慈悲善良的人,會得到福報;作惡多端的人,會受到懲罰。人的好運和福氣,都是行善得到的果實,是善良應得的福報。

 明代慈善家袁了凡在《了凡四訓》中講過一個真實的故事:浙江嘉興人包憑,字信之。他的父親是池陽太守。生下七個兒子,包憑年齡最小。包憑入贅平湖袁氏,與袁了凡的父親往來甚厚,博學多才,但仕途不順,每次考試都考不中。於是便熱衷研究道家、佛家的學問。

 一天,他往東去泖湖遊玩,偶然經過一處鄉村佛寺,見到寺院年久失修,觀音聖像露天而立,風吹雨淋。他就把袋子裏的十兩銀子交給住持,請他修繕房屋。住持說:「修繕工程甚大,銀子少,難以竣工。」包憑把隨身帶來的四匹松江布,及行囊中的七件衣服,都捐給住持。僕人勸他不要再送了。包憑說:「只要聖像無恙,我縱然赤身露體又有何妨?」住持感動地流淚,說:「施捨銀兩和衣服布疋,並非難事,只是這一點誠心,怎麼容易得到呀!」

 等到寺院修繕完工,包憑拉著他父親一起去看,晚上住在寺院裏,夢到伽藍神來感謝他,說:「妳的兒子會享世祿,得到福報。」果然,後來他的兒子包汴,孫子包檉芳,都中了進士,做到高官。

 善惡因果律是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的真理。星雲大師說:「妳可以不信佛,但不能不信因果」。因為不信佛,佛不會氣惱,不會降罪,但是不信因果、不明因果、不知因果、不順因果而行,則後果不堪設想。人信因果,心中才能常懷敬畏,不敢作惡,為非作歹;若是不信因果,必然任性妄為,給自己和社會帶來隱患。

 弘揚關帝文化  彭允好


責任編輯:程向明 凡事皆有因,有因皆有果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