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讀書】香港經濟極簡史及20世紀十位會計人物

【讀書】香港經濟極簡史及20世紀十位會計人物

責任編輯:朱劍明 2022-10-23 16:44:12 來源:「江羽讀書」微信公眾號

 江羽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被英國佔領。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兩國政府簽署了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1990年4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自1997年7月1日起實施,香港實行「一國兩制」、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

 一、主題閱讀:相關代表性書籍概覽

 QQ截图20221023165147.jpg

 攝影:王孔生

 (一)王賡武《香港史新編》

 本書追索香港歷史發展軌跡,使讀者可以從歷史中辨認自己的成長,從文化中找到自己的根,而天時、地利、人和就是成就香港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動力。本書系統呈現了從遠古到現代香港社會發展的歷史脈絡,把當代香港社會的「前因」作了明確的描述和交待;從第四章開始分專題論述香港法制、經濟、教育、城建及音樂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本書29位執筆作者均是香港本地出身,或在香港從事多年研究的專業人士。他們用審慎的眼光分析前人的著述,精心融入各人多年的研究心得。香港地處中國南疆,在19世紀中葉以後的一百多年捲入了西方的殖民浪潮,然而無論從地域、人口、文化、語言風俗等方面看,它與大中國母體的聯繫從來沒有中斷過。

 主編王賡武教授,20世紀四五十年代在南京中央大學、新加坡馬來亞大學和英國倫敦大學受教育。曾任馬來亞大學歷史學講座教授、澳洲國立大學遠東歷史講座教授、香港大學校長、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等職位。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教授、主席。

QQ截图20221023165355.jpg

 (二)劉蜀永《簡明香港史》

 《簡明香港史(第三版)》內容涵蓋史前至1997年香港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領域,是一部全面、系統、權威的香港通史性質的中文著作。本書由著名香港史專家劉蜀永教授主編,重新審定了文獻引用出處,進行了多處補充和修訂,全書條理清晰、考證詳實、簡明易懂,將香港歷史的真實面貌告訴讀者,曾入選香港立法會圖書館香港歷史精選書目,兼具普及型和專業性,適合大眾和學界閱讀。

 微信图片_20221023165429.jpg

 20世紀六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前夕,在地毯廠工作的女工們。

 作者劉蜀永教授是香港史專家、香港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香港通志》副主編、嶺南大學榮譽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主編、獨著或合著的著作有《十九世紀的香港》、《二十世紀的香港》、《二十世紀的香港經濟》、《簡明香港史》、《劉蜀永香港史文集》、《香港的歷史》、《香港歷史雜談》、《香港史話》、《香港歷史圖說》、《中國概況•香港》、《割佔九龍》、《一枝一葉總關情》、《侯寶璋家族史》、《〈新安縣誌〉香港史料選》、《香港地區史研究之四──屯門》、《蓮麻坑村志》、《揭開淇澳歷史之謎》以及An Outline History of HongKong(《香港歷史概要》)等。

QQ截图20221023165500.jpg

 (三)弗蘭克·韋爾什《香港史》:西方最詳盡的香港通史

 QQ截图20221023165523.jpg

 作者弗蘭克·韋爾什,生於1931年,畢業於劍橋大學,迄今已出版頗受好評的英國史、南非史、澳大利亞史和香港史著述多種。

 《香港史》系統、全面地敘述了1838到1990年間香港的發展歷史,對一些重大事件和問題,如兩次鴉片戰爭、英國強佔九龍、新界、「香港海關封鎖」、19世紀末香港的瘟疫、香港與1911年的中國革命、香港與抗日戰爭、戰後香港的發展等,引證了大量原始史料加以論述,尤其是深入分析了英國國內政治對英國對華政策以及香港前途的影響。為撰寫此書,作者除參考數百種相關著述外,還遍訪英、美以及中國的檔案館,廣泛收集了大量原始資料,包括很多未公開檔案。豐富的史料不僅為讀者提供了許多此前較少或從未接觸到的英國方面的一手史料,也使《香港史》細節生動,讀來饒有趣味。

 有讀者認為,本書明顯是寫給英國讀者的書,基調是「作為英帝國史一部分的香港史」,重點放在英國政經局勢對香港的影響、歷屆港督的施政作為及其個人經歷性格、十九世紀的英國在港官員和僑民生活等等,對中文讀者而言有時瑣屑得令人厭煩。而中文讀者可能更感興趣的,對香港本土社會生活的描述則相當不足。

 作者認為,香港的今時今日,是種種因素的巧妙結合。先天因素包括獨特的區位和優良的港口資源。後天的境遇則是接踵而來的亂世,它給這個承擔避風塘角色的小島不斷地帶來了作為城市發展基礎的可觀的人口數量;二戰後在和平環境下百廢待興的世界,中國內地改革開發,現今仍在持續的經濟全球化,結合香港獨特的地理和經濟區位,很長一段時間內,為香港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向上躍升的動力,同時也專業化了香港的城市功能。香港從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成為一個鴉片為主的走私貿易中心,再到內陸人民的避風塘,以及一個為中國內地和國際其他地區提供急需的工業品的外向型工業城市,最後在全球化時代轉變成為一個離岸金融中心、全球城市。這便是香港作為一個城市的基本功能(即為本地城市以外的地方提供的功能與發揮作用)的變遷,而最後這個最為人們所熟知的香港,其實存在不過三十年。

 (四)洪雯《兩個香港的彌合之路》

 QQ截图20221023165548.jpg

 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洪雯博士的《兩個香港的彌合之路》從理論和現實、政策制訂和商業運作的不同層面,深入考察分析各種香港深層次問題。香港750萬人口的小型經濟體,1100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短短100多年的城市發展史,卻實在是一本難讀的書。過去幾十年間,在中國快速崛起、全球化大潮起起落落、大國博弈、「一國兩制」的艱難探索和實踐等幾方面背景深刻影響下,香港經歷了輝煌歲月,卻也積累起來了越來越多的困惑和矛盾。對香港近年在經濟層面的困境和深層次矛盾,普遍的看法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亞太區資本流通平台、區域貿易和物流樞紐、高端服務中心,香港所擁有的無可替代的獨特優勢至今尚在。但與此同時,競爭力倒退、產業空心化、經濟缺乏新增長點、貧富差距日益擴大、階層固化、年輕人發展道路狹窄等種種困境,卻也是今日香港無法迴避的現實挑戰。

 作者建議政府應調整其角色,促進行業實體化、發展2.5產業、構建科技產業等,並建議市民在快速轉變的社會中,把握未來發展機遇。當執政者及市民釐清核心問題,齊心化解撕裂,掌握未來發展方向,香港必可走上彌合之路,重拾昔日各行各業百花齊放的光輝。

 (五)《突破瓶頸:香港會計業》

 微信图片_20221023165606.jpg

 本書為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課題成果,該中心旨在建立一個跨學科的創新研究平台,對工商業界、專業服務界、社會及政府進行有影響力的應用研究,以促進彼此的可持續發展及協作。作者認為,香港回歸祖國20年之時,一向引以為傲的多項專業服務界別,包括會計、法律、醫療、金融、建築測量等,發展多年,制度成熟,但近年進入「瓶頸期」,不少年輕人也抱怨缺乏向上流動的機會。有鑑於此,研究團隊希望追蹤各項專業服務,並以會計業界為首個研究案例,自2015年8月起通過深入訪談、問卷調查、焦點小組討論、分享論壇等,搜集了業界不同的聲音,再根據研究數據,有系統地分析了香港會計業的現況及前景。團隊特別邀請了新入職的年輕人、中層從業員,以至行業翹楚撰文,陳述各自的觀點,一同探討會計業所面對的困難,並提供可行出路的建議。

 (六)《會賢集:香港會計專業面面觀》

 微信图片_20221023165629.jpg

 34位香港會計界及相關的專業精英,包括馮英偉、黎明、蔡懿德、林志軍等剖析會計行業實況和前景;講述會計師所需具備的、全球重視的會計實務經驗,如幫助國內企業上市、從事企業併購、發揮企業管治功能;道破會計師於各行業的職能發展,如進軍銀行、金融、證券、教育、非政府機構等;並分享會計教育的進程、各位賢士多年的工作經驗和人生智慧。汲取先驅者的經驗智慧,裝備自己,踏上專業會計師之路。

 曾任香港會計界立法會議員、現任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認為在會計行業把握專業知識當然重要,但光是專業知識並不一定能讓人成功,較年長和有經驗的資深會計師與初晉升會計行業的年輕人分享他們的經歷,對於年輕會計師的成長大有裨益。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院長李焯芬認為,提供專業知識的書籍往往容易找到,但開啟人的智慧,輔導人走上成功路的書則不多,眼前這本集子正是這樣十分難得的好書,值得每一位有志於修讀會計的朋友細心咀嚼,好好感悟;希望我們年輕一代的會計師們,能在字裏行間感悟先輩累積的智慧記憶,啟迪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二、風雲際會:香港的經濟及會計行業簡史

 QQ截图20221023165700.jpg

 攝影:王孔生

 (一)香港經濟發展歷程概要

 香港歷史源遠流長,香港的人類蹤跡始於超過公元前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其後被秦朝納入中國版圖後,踏入信史的開端。

 前214年(秦始皇33年),秦朝征服百越,在嶺南地區設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遷移50萬人開發嶺南。當時香港地區屬於南海郡番禺縣,從此香港一直在行政管轄之內。

 從古代至清朝後期,香港本土的經濟活動主要以農業、漁業為主,其中鹽業、採珠業、香木業亦曾興盛一時,但自清朝初期實行海禁遷界政策之後陷入停頓。

 唐宋時期,屯門一帶為廣州海上交通之外港,是中外船舶進出廣州的中轉站或中途站。

 從18世紀末開始,不少西方商船選擇港島、大嶼山和南丫島一帶,作為停泊和補充淡水給養的地方,港九一帶人口不斷增加,形成初具規模的市鎮。

 1841年1月26日,英國政府代表查理·義律派遣英軍登陸香港島水坑口,宣稱管治港島,標誌香港正式開埠,並於同年6月宣布香港為自由港,凡屬華商與中國船舶來港貿易,一律特許免納任何費用賦稅。

 從此,來往中國及歐洲各國的貨物及資金開始在香港聚集,進出口貿易開始成為香港經濟的支柱產業。英國商人不但在香港興建貨倉及碼頭等海港設施,還開辦了洋行及銀行等貿易配套。不少華人亦從事如搬運及運輸等與貿易相關的業務,而部分華商也來港設立南北行經商,與港口貿易相關的航運及造船業亦迅速壯大。憑藉優越的地理位置、天然深水良港和自由經濟政策,19世紀末,香港成為亞洲重要的轉口港及遠東的船舶工業基地。

 在二戰的日佔時期,香港經濟幾乎癱瘓。在1945年侵佔香港的日軍投降後,香港經濟旋即迅速復原。隨着1950年「韓戰」爆發,中國大陸地區被實施禁運,對香港的轉口貿易造成打擊。適逢大量移民湧入香港,其中不少企業家帶着資金、設備和專業技術,使香港工業開始迅速發展。20世紀50年代,以紡織業、製衣業、塑膠業的蓬勃發展為代表,香港經濟迅速起飛,完成了由轉口港到輕工業城市的轉變,進入新興工業化地區的行列,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1962年,中國外經貿部和鐵道部共同開創3趟貨運快車,保證內地鮮活冷凍商品供應港澳地區,滿足港澳日常生活需要;內地以低廉價格供應日常生活用品和工業原料、半製成品,以及東江供水工程的實施,降低了香港經濟生產成本,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從而抑制通貨膨脹、高速發展經濟。1970年前後,電子、鐘表和玩具業成為香港製造業的主導行業,手表出口量、玩具出口額一度高居全球第一。

 20世紀70年代,由於西方國家的「石油危機」及對進口貨品配額制,導致香港製造業產品需求萎縮,出口受阻,台灣、新加坡及韓國等地相繼開始工業化,對香港出口的商品構成直接競爭,再加上本地高地價、高通脹的成本急升,香港傳統出口工業品的優勢受到嚴重挑戰。1978年,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香港製造業開始大規模內遷。自1980年代起,香港出現戰後第二次經濟轉型,發展動力逐漸由製造業轉移到以金融業為核心的服務業行業,到80年代末期,服務業在本地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已超過80%,香港在亞洲乃至全球的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的地位逐步確立。從1970年到1994年,香港的人均GDP從925美元上升到21421美元,期間始終保持着兩位數以上的增長率(1985年除外),其中1979、1980、1981、1984各年的名義增長率更分別高達31.3%、27.4%、20.6%、20.5%,堪稱奇蹟。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後,經過亞洲金融風暴及SARS、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香港經濟進入較長時間的結構調整過程,CEPA的簽訂及港澳個人游開放,使香港經濟與中國內地市場進一步融合。2021年香港GDP為3681億美元。

 QQ截图20221023165745.jpg

 當前,香港經濟面臨去工業化後轉型問題,到目前為至經濟增長主要依靠金融、旅遊、運輸與地產等服務業來支持,多元性不足,容易受外圍經濟環境的影響,而新興產業如創新科技產業被寄予厚望,新的經濟成長點亟待培育形成。

 國家《「十四五」規劃》既把香港定位為國家的國際金融中心,亦支持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香港金融科技發展蓬勃,有着充滿活力的生態系統,目前已有逾600家金融科技公司,其中有約三分之一來自海外,它們的業務涵蓋流動支付、跨境理財、機械理財顧問、財富及投資管理、合規科技、虛擬資產交易等範疇。金融科技塑造了創新的商業模式,以更切合個人化需要且安全便捷的服務,提高金融業競爭力和更良好的消費者體驗。2022年10月16日,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布題為《香港的創科發展》的「司長隨筆」表示,香港過去五年共投放了逾1500億港元,在推動科研、培育人才及發展基建等多方面支持創科發展。

 (二)與香港經濟發展相伴隨的香港會計行業演進

 規則相同的會計作為經濟活動的基礎語言和全球通用的商業語言,資本到哪裏,會計就到哪裏;企業發展到哪裏,會計服務就跟隨到哪裏。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卷)》指出,「過程越是按社會的規模進行,越是失去純粹個人的性質,作為對過程的監督和觀念上的總括的簿記就越是必要。因此,簿記對資本主義生產,比對手工業和農民的分散生產更為必要,對公有生產,比對資本主義生產更為必要。」這裏馬克思所講的「簿記」就是會計。這一段話,不僅為會計下了一個科學的定義,而且科學論證了會計的產生、運用和發展與社會生產發展的辯證關係。馬克思通過考察工業革命時期會計發展情況,說明生產越發展會計越重要,生產越是社會化,會計越重要。

 18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英國發生,社會進步在會計學上要求核算成本,產生了工業會計,繼而又有了折舊概念和成本會計的發展。1796年,英國著名會計學者艾迪華・托馬斯・瓊斯的《瓊斯的英式簿記》問世,在英國進而在歐洲掀起了長達半個多世紀會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取代了英國的地位,會計的發展中心,也從英國轉移到美國。

 作為中西方經濟文化交匯發展的特殊地區,中國香港的會計發展歷史頗為特殊。

 1844年,謝利獲委任為港英政府首位核數署(1997年回歸後改稱「審計署」)署長,在香港本土執行工作,並向英國當時的殖民地賬目核數局局長匯報。

 1901年,香港造船工業發展迅速,太古洋行向香港政府批租鯽魚涌52英畝半濱海地,興建太古造船與機器公司,引入英式「工業會計」。1906年,香港九廣鐵路開始動工興建,英式鐵路會計引入香港,會計人員全為英國人。

 1913年,在香港第1批考獲會計專業資格的華人核數師凝聚業界,創立了香港華人核數研究會,後發展為香港華人會計師公會。該會的成立,標誌着在港的華人會計師,團結一致為華人為業界,為香港,爭取權益、貢獻社會的開始,同時見證香港百多年經濟社會和會計科技發展的變遷。

 1973年香港會計師公會根據香港法律第50章《專業會計師條例》成立(HongKong Society of Accountants,HKSA,後改為HKICPA)。香港會計師公會會員包括執業會計師和非執業會員兩類。香港會計師公會是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和亞太會計師聯合會(CAPA)的會員。香港會計師公會並於2002年11月成功地在香港主辦了IFAC的第16屆世界會計師大會。香港會計師公會從1999年開始實行新的考試制度:CPA專業資格課程,並與外國9個執業會計師組織簽訂了資格互認協議。

 1993年7月15日上午,香港聯合交易所的屏幕上閃爍着「0168」四個數字,這是內地首家赴港上市企業——青島啤酒的「H股」代碼。青島啤酒是第一家國內企業在海外上市,同時在中國上海證券交易所發行「A股」及在香港聯合交易所發行「H股」,須分別按中國會計標準及法規和香港會計準則編制兩套不同的財務報表。青島啤酒1993年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是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和會計師行業發展的里程碑,這三十年來香港會計界對國內及香港金融經濟發展貢獻很大。從這一刻開始,內地企業通過對接香港,陸續馳騁於海外資本市場。緊隨青島啤酒,上海石化等公司也開始試水H股。在香港回歸祖國之後,一批「中字頭」企業選擇了香港市場,並開始嘗試A股和H股同步上市。進入21世紀,內地民營企業赴港上市的熱潮發軔,騰訊即在2004年在港掛牌。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逐步穩固發展的同時,香港會計師行業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根據香港會計及財務匯報局(AFRC)的最新數據,香港有78家會計師事務所可以從事上市財務審計業務。

 2021年9月8日,「粵港澳會計師行業發展戰略協議」簽約儀式在香港、澳門、廣東三地通過視頻方式同步舉行。粵港澳逾150家會計師事務所簽署戰略協議,承諾發揮各自優勢,合力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協議以「自願參與、互補共贏、依法依規」為原則,合作期限三年。會計作為經濟活動的基礎語言和全球通用的商業語言,在大灣區經濟融合發展中扮演了關鍵橋樑紐帶角色。香港上市公司審核師協會主席陳錦榮認為,粵港澳三地各有優勢,相信協議令三地能夠發揮協同效應。香港業界會繼續擔當潤滑劑角色,幫助內地企業吸引外資,同時協助跨國企業在大灣區投資,開拓內地市場。

 (三)今日香港會計行業概況

 香港會計行業採用國際標準會計準則、監管架構完善、會計專才薈萃,加上亞洲區商機湧現,吸引眾多國際會計師事務所來港開業執業。企業發展日趨全球化,需要有更完善的供應鏈及價值鏈,因此大型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紛紛擴展服務範圍,更有效地向客戶提供適切服務。

 目前,香港會計行業由國際大行主導。以收取的專業費用計算,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在本地市場占支配地位,佔據為香港交易所上市企業核數服務的主要業務量。其他會計師行主要服務本地及內地的中小企業。本地大多數會計師事務所規模較小,提供服務時或會面對更多挑戰。

 2017年1月,香港會計師公會(HKICPA)推出新專業資格課程,確保專業會計師具備所需技能、專業知識及操守,以支持香港鞏固國際商業和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會計師事務所可向中國內地政府財政部門申請臨時執業,取得「臨時執行審計業務許可證」。許可證有效期為5年。

 在2019年2月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香港將強化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鼓勵粵港澳共建專業服務機構促進會計及審計在內的專業服務發展,以及推動內地與港澳人員跨境便利執業。

 2020年,香港的會計、核數、簿記及稅務顧問服務輸出總值為2.87億美元,較2019年增加5.8%。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2021年12月《就業及空缺按季統計報告》,香港地區會計、簿記、核數及稅務顧問服務機構數目為6259家,僱員人數總數為33098人。

 在香港註冊成立的公司必須遵守香港《公司條例》,每年均須備存妥善的賬簿及符合法定的審計規定。香港財務報告準則(HKFRS)的框架以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B)公布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為藍本。

 在2021年3月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除了重申香港將強化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外,更提出內地將深化與香港經貿合作關係,以及擴大地與港澳專業資格互認範圍。

 2021年10月,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通過《2021年財務匯報局(修訂)條例草案》,香港會計師公會監管香港會計行業的職能將於2022年10月1日起轉移至法定組織會計及財務匯報局(AFRC)。會計及財務匯報局負責監管本港會計業專業人員的操守,包括執行發出執業證書、為執業單位註冊和進行查察、對會計師進行調查和紀律處分等。香港會計師公會則負責維持行業水平,例如推行專業資格課程。根據香港會計師公會的資料,截至2022年5月底,香港會計師會員總數達46,954名,執業會員共有5,172名。

 HONG KONG

 三、不能忘卻:香港20世紀十位會計人物

 QQ截图20221023165825.jpg

 攝影:王孔生

 在香港經濟發展的大歷史風雲中,世界首富、亞洲首富等商業領袖往往吸引了人們的眼球,而在這波瀾壯闊的獅子山下的香江故事裏,堅韌自強、業務精湛、胸懷天下、扎根香港、專業報國的香港會計師也湧現了勇立潮頭的佼佼者,他們在時代大潮里也譜寫了精彩的會計人生故事,用艱辛努力寫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按照中國史學「生不立傳」的傳統,筆者綜合有關專家意見建議,根據相關團體及專家提供的資料,梳理歸納十位已過世有代表性的香港知名會計師,概要講述其會計人生故事(排名不分先後)。如有偏頗之處,還請各有關人士不吝賜教。

 (一)容永道:「中國留學之父」容閎後裔,鄧小平接見的香港會計師,普華永道的「永道」及創始人之一

 容永道(1927–2013) FCPA

 QQ截图20221023165856.jpg

 容永道(1927年-2013年),生於香港,祖籍廣東香山南屏(今廣東省珠海市),著名香港會計師,香港容永道會計師行創辦人、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始創人之一、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政協委員。1957年成為首位獲蘇格蘭會計師公會會員資格的華人。1958年回港工作,1962年創辦容永道會計師行。1981年開設上海辦事處。1985年,以會計界代表身份獲委任為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

 容永道祖籍珠海南屏,祖父容翼廷是渣打銀行第二任買辦,外祖父是袁世凱總統府秘書長、北洋政府國務總理梁士詒。家族地位顯赫,但容永道幼年卻經歷了不少苦楚,連續遭遇喪父、喪弟妹之痛。後來,其母親再嫁給「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的長子容覲彤,容閎即是容永道的「繼祖父」。

 容永道是改革開放後最早到內地開設公司的香港人之一,是內地會計師業發展的推手,並助內地建立會計業守則和相關法規,1989年獲鄧小平接見。公司業務在1998年,與英國人所創國際會計師行普華合併,改名普華永道,後成為全球會計界四大行之一。1992年64歲時退休。2001年6月27日初設立「容永道會計學優異獎計劃」,每年提供獎學金與一位在本港大學完成第一年會計學本科課程而表現最卓越的學生,藉以鼓勵在香港各大學修讀會計課程之人士,以及推動會計專業的發展。2013年11月7日因病辭世,享年86歲。

 (二)陳乙明:在天安門城樓參加開國大典的香港會計師

 陳乙明(1895–1976)FCA

 QQ截图20221023165920.jpg

 陳乙明是1895年出生於印度尼西亞的華僑,其後居於上海。他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考獲英國特許會計師資格,亦是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設計組成員之一、香港第二部審定會計師顧問委員會委員之一,以及香港房屋協會義務司庫。

 1932年,他與黃秉章先生在上海成立了黃陳會計師行。1936年將會計師行從上海搬到香港,成立了香港分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停業。戰後,黃陳會計師行從上海搬到香港重啟,並為香港很多中資企業提供審計服務,包括中國銀行、華潤、招商局等。其後在20世紀70年代兩位合夥人的第二代,陳文裘及黃匡源加入後,事務所更為壯大。

 其子陳文裘,是早年香港有名的執業會計師,第六、七、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前港事顧問及特區首屆政府推選委員會委員。而其孫兒陳忠元也是一名出色的會計師。

 1949年新中國的開國大典,陳乙明以「自由職業界民主人士」身份,被邀請上天安門城樓觀禮。陳乙明先生於1976年逝世後,位於香港沙田的公共屋邨「乙明邨」為紀念會計師陳乙明先生對香港房屋協會成立的貢獻而命名。

 (三)黃茂林:在港英時期為華人會計師爭取權益的華師會創會會長

 黃茂林JP (生卒年不詳)

 QQ截图20221023165941.jpg

 香港自開埠之後,華人從社會的低層往上攀升,在不同的領域嶄露頭角,到十九世紀後期逐漸形成一股堪與洋人相比的社會力量。華人最先在貿易上崛起,然後逐步在商業、地產、金融等行業中站穩腳步。至於今日位居香港社會中堅的專業界別,則要等到社會發展相對成熟之後,華人才開始起步。華人寄人籬下,生存不易。

 黃茂林為香港華人會計師公會創會會長(1913-1932年)。香港華人會計師公會是香港早期成立的會計同業公會,會員必須持有香港執業會計師的資格。在1913年前,在香港註冊的華資公司可聘用任何人士為核數員(會計師)。港英政府考慮華資公司日益增加,而記賬方式多採用中文及上進下支賬簿,在有糾紛時較難查核,在1911年修訂香港公司法例時,擬令各華人公司必須用英文記賬。1913年,港英政府舉行第一次華人核數員考試,十八位合資格者,隨即商討組織同業公會。黃茂林被一致推舉為首屆會長。

 黃茂林組織成立華人會計師顧問委員會,協助政府制定會計師相關法律法規,為華人會計師爭取權益,1930年起港府修行公司法,將核數員名單分為兩部,將只可審核中文帳的華人會計師名列第二部,從法律上確立了使用中文記賬核賬的華人會計師的執業資格與專業權益;並規定由香港華人會計師公會協助港府組織有關第二部會計師考試,直至1973年香港會計師公會成立。

 (四)黃秉章:與德勤合併的關黃陳方會計師行創始人

 黃秉章(1905-1997)

 QQ截图20221023170002.jpg

 黃秉章(1905年-1997年),生於廣州,由於父親早逝,自少被家人送到新加坡求學,畢業於新加坡萊佛士書院。16歲獲得其祖父黃福基設立的獎學金,從廣東前往英國劍橋耶穌學院修讀經濟學。畢業後進入當地一間特許會計師事務所工作,1927年考獲英國特許會計師資格,1928年在當時亞洲經濟中心上海開辦會計師業務。1932年,與劍橋同學陳乙明在上海成立了黃陳會計師行,是上海首間華人英國特許會計師合夥人的會計師事務所,獲得很多中國企業支持,使用由華人提供的專業審計服務。

 1946年會計師行遷往香港後,公司保留了很多從上海到港的紡織和製造及銀行客戶,加入了香港政府為工商署特惠稅簽證工作,在70年代兩位合夥人的第二代黃匡源及陳文裘加入後,事務所更為壯大。後與關超然及方俠合併成立關黃陳方會計師行。1997年再與德勤香港合併。黃秉章曾任香港審定會計師局第二部分外地資格審核的主席。其子黃匡源曾在1984-1985年擔任香港會計師公會會長,並在1988-1995年擔任香港立法局會計界功能界別議員。

 (五)劉毓芸:好學有成、熱心公益的香港首位華人審計師

 劉毓芸(生卒年不詳)

 QQ截图20221023170024.jpg

 香港到了二十世紀初年,才產生了第一位華人審計師劉毓芸,躋身一直由「洋人」壟斷的會計行業。劉毓芸原籍廣東新會,自幼聰敏過人,年少時在鄉間就讀蒙學。他十六歲才轉往香港學習英文,後來考入皇仁書院,自此以知識改變命運。劉毓芸沒有辜負皇仁給他的機會,一直勤奮向學,每次考試均名列前茅。中學畢業之後,劉毓芸得到在港英國會計師的青睞,聘請為書記。他善用過人的英語能力,於晚間兼任華字日報的翻譯員。劉毓芸追隨英人會計師工作多年,從中掌握了稽核賬目的知識和方法,使他成為二十世紀初極少數懂得會計核數工作的華人。1913年,劉毓芸的會計才能得到香港保險界的肯定,被康年人壽保險公司禮聘為經理人。此後,劉毓芸兼任康年水火保險有限公司副司理及康年儲蓄銀行總司賬目,成為香港保險金融界的精英分子。

 劉毓芸日理萬機,習慣晚上到俱樂部與友儕縱談商業,從中接收社會信息。劉毓芸轉職保險業之後聲譽日隆,香港政府更錦上添花,批准其審計師資格,使劉毓芸成為香港首名華人審計師。自此香港各大華資公司爭相聘任劉毓芸稽核賬目。

 劉毓芸加盟康年保險之後事業一帆風順,由經理晉升為董事;十年後行有餘力,開始回饋社會。劉毓芸首先加入東華醫院,並且參與東華東院的籌建;後來再任東華醫院募捐賑濟水災值理,奔走本地各界並電告外埠華僑,為1931年內地水災籌款。其後劉毓芸陸續加入保良局、鐘聲慈善社、華商總會、四邑商工總局、僑港新會商會、商業通濟公會、孔聖會、華人會計師公會等組織,分別出任會長、主席等職位。其中主持鐘聲慈善社、僑港新會商會、華人會計師公會三家會務多年,無論在慈善、僑務、專業方面都有重大的貢獻。

 抗日戰爭期間,劉毓芸不辭勞苦,分別於各商會組織籌賑會、救濟桑梓會、救濟四邑難民會、水陸遊藝大會等,籌集善款以救濟傷兵難民。香港光復之後,政府以劉毓芸賑濟難民有功,委任為復興顧問委員,為戰後香港重建出謀獻策。

 (六)邱在光:桃李滿門的香港會計教育家

 邱在光(1930-2006)

 QQ截图20221023170042.jpg

 邱在光(1930年-2006年),浙江寧波人,邱在光合夥會計師行創始人及香港商業專科學校創辦人,香港華人會計師公會會長,為香港1960年代初以來的會計教育事業作育英才,深耕細作,桃李滿門。

 邱在光於1959年4月成立香港商業專科學校,主要開設簿記、速記、打字及英語等科目,其目的為栽培早年於香港社會缺乏會計專業培訓機會,但有志投身會計業之學子。邱在光為創辦人及校長事必躬親,從創校之初,即登壇講學,主力教授英語及會計,不少學生日後活躍於會計界之專才,皆從其學。

 邱在光提攜後進不遺餘力,為香港的發展和需要提供寶貴的人才。1967年,首次開辦商業文憑及沿用至今的本地倫敦工商會(LCCI)課程。直至1969年,香港商業專科學校共有五所分校,分別設於禮頓道、彌頓道、英皇道、山林道及擺花街。及後邱在光撰寫《實用會計學》及非華語教學等書籍,包括與著名作家FrankWood及出版社培生香港共同編着的《FrankWood’s企業會計(香港版)》。邱在光於1984年被英國企業管理人員協會提名為名譽院士及於2002年成為國際會計師公會榮譽會員。

 邱在光於1977年升任為香港商業專科學校榮譽主席,成立名譽顧問團,並於2005年把學校成功轉型為非牟利的教育機構,完成了其多年來的心願。

 2006年7月15日因病辭世,享年76歲。邱氏之第二代及第三代秉承邱在光的創行及創校理念,繼續推動香港會計專業發展。

 (七)何錫麟:成功開創內地與香港兩地會計行業合作新模式

 何錫麟(1938-2012)

 MBA,AHKSA, FCCA, ACMA, CPA

 QQ截图20221023170101.jpg

 何錫麟(1938年-2012年)出生於廣東順德,留英碩士,為香港會計師公會資深會員,於1978年在香港創立何錫麟會計師行。2005年,何錫麟推動自己創立近30年的會計師行與中國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合併,開創中港兩地會計行業合作新舉。何錫麟為遺腹子,因家道中落,母親帶着他於50年代到香港打工,何錫麟未成年就到工廠工作。何錫麟堅持上夜校學習,20餘歲遠赴英倫大學求學,經過一番苦讀,成功畢業並考獲會計專業資格。

 何錫麟非常認同祖國發展方向,關心國內會計行業發展。1990年代初,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選拔內地人才赴港實習,何錫麟義無反顧擔負重任,除了安排學員到自己的事務所培訓,也照顧學員飲食起居,與學員深入交流業務知識。

 20世紀80、90年代,國際事務所壟斷使香港本土事務所發展受到掣肘。何錫麟當時認為須進軍中國內地才能突圍,他於2000年在深圳設立事務所代表處,後以深圳代表處為依據地,向國內B股進軍,將業務重心轉移至內地。事務所在四年間承接了9家B股、3家H股業務,獲得業界認同。

 何錫麟於2004年結識內地知名會計史事務所信永中和創辦人張克先生,雙方迅速就事務所合併事宜達成共識,何錫麟會計師行轉變為信永中和香港會計師事務所。信永中和香港十多年來快速發展,始終在香港會計師事務所中排名前列。

 何錫麟2012年病歿,遺孀王小娟會計師及家人為紀念及秉持其理念,於2015年成立信永中和·何錫麟基金會,幫助中港兩地會計行業加強溝通合作,開展青年教育事業。

 (八)馬炎璋:胸懷天下、提升香港會計師國際地位的香港華師會會長

 馬炎璋(1910-1991)

 PHD, FPANZ, FASA, FCCA, FCCS

 QQ截图20221023170127.jpg

 馬炎璋,祖籍廣東中山,1958-1969年任香港華人會計師公會會長,長達12年。他年輕時到澳洲,半工讀考取了澳洲特許會計師牌照。1941年日軍侵佔香港,全家走難到內地,加入了廣州當地稅務局。戰後舉家回港,在1947年香港稅務局成立時,首批三十人加入香港稅務局,工作至高級評稅主任,後成立馬炎璋會計師行。馬炎璋會計師成立時僅一人,暫借朋友的打字機,後來客戶逐步擴展到很多香港大型企業,成為港英政府工商署特惠稅工作的佼佼者。

 1963年,香港華人會計師公會獲英國國徽章院(College of Arms)頒授徽章,並沿用至今。此等榮譽只頒予具有重要地位之人士或組織。此項授章乃紀錄於英國倫敦徽章院。

 微信图片_20221023170143.jpg

 擔任香港華人會計師公會會長期間,馬炎璋自費赴英國紋章院登記香港華人會計師公會會徽,加入了中華傳統文化元素,沿用了此前會徽中的中國龍與駿馬、中式賬冊、中國算盤、維港和紅帆船圖案以及出自孔子言論及先秦古籍的大篆「要會惟當」四字。(筆者註:《孟子·萬章》篇寫到「孔子嘗為委吏矣,曰:『會計當而已矣』」。按照湖南師大張以文教授註解,意為「孔子曾經做過管理庫房的小吏,他說:『算賬計數必須要準確才行啊!』」《康熙字典》記錄,《周禮註疏》有記載,即"《注》謂計最之簿書,月計曰要,歲計曰會。")

 微信图片_20221023170212.jpg

 ▲香港華人會計師公會會徽(1963年至今 )

 馬炎璋多年來出任由港英政府主辦的第二部審定會計師考試的考官,作為三人小組之一負責考評中文水平。馬炎璋積極參與國際會計行業事務,代表香港華人會計師公會、英國ACCA香港辦公室及香港會計界赴澳洲、美國、日本及印度等參加國際會計師會議、亞洲及太平洋區會計師會議等世界會計師會議,提升了香港會計師的國際地位。

 (九)李卓權:第一位在港成立會計師事務所的華人會計師

 李卓權(1910-1976) FCCA

 QQ截图20221023170241.jpg

 李卓權(1910年-1976年)自幼便隨父親赴笈澳洲留學,考獲當年的澳洲會計師資格後回港,於1936年成立李卓權會計師事務所,成為第一位在港成立會計師事務所的華人會計師。後赴英考取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資格(ACCA)再回港執業,並於1950年成立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香港分會,擔任第一任會長。

 1949年後大量國內資金及紡織技術流入香港,成為東南亞的紡織中心,政府訂定簽證制度,李卓權會計師事務所成為第一間有權簽署證書的機構,香港紡織公司幾乎都成為它的客戶,而事務所也成為當時最大的華人會計師事務所,簽證部門就有超過二百多人,為香港早期的經濟發展做出不可或缺的貢獻。為人生活低調,默默為香港的經濟及會計界服務,並培養了不少會計師人材。

 (十)張建東:國際會計師大行香港首位華人主席

 張建東(1947─2014)GBS, OBE, JP, FCA

 QQ截图20221023170301.jpg

 張建東(1947年─2014年),生於香港,祖籍廣東省南海,自幼立志成為會計師。1969年加入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27歲晉身合夥人,後升任為國際會計師大行香港事務所首位華人主席。1996年至2003年間,張擔任畢馬威中國主席,改革事務所的管理架構,確立由職能部門主管合夥人負責部門日常運作及關鍵績效的管理模式,為畢馬威於中國內地發展奠定了穩健基礎,並多年積極推動畢馬威於亞太區事業發展。

 張熱心香港會計界公共服務,對香港的公共服務、金融服務及教育等事業貢獻良多,1990年擔任香港會計師公會會長,2006年任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基金會的受託人,代表香港在全球專業會計領域內的議題上發聲。曾任香港科技大學理事會主席,以及香港盈富基金監督委員會主席。

 張心繫社會,曾為行政會議、立法會、市政局及區議會的議會成員;曾是香港機場管理局主席,在第三跑道系統的規劃擔當重要角色;曾擔任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滙豐銀行控股公司和恒生銀行的獨立非執行董事,以及恒生銀行風險委員會首任主席。2008年榮獲香港政府頒發金紫荊星章。

 四、未來可期:香港經濟及會計行業發展充滿機遇、前景亮麗

 QQ截图20221023170328.jpg

 攝影:王孔生

 2022年10月9日,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陳茂波司長發布「司長隨筆」專欄文章《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文章認為:我們全面審視客觀環境和因素,便會明白香港實在是充滿機遇、前景亮麗。跟其他國際金融中心比較,香港最大、最核心的優勢,在於我們是國家「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首屈一指的國際金融中心,並具有難以複製、難以取代的「一國兩制」下超級聯繫人角色,這也是我們籌劃香港長遠發展的根本起點。與此同時,香港的金融市場現時多項環節仍然表現突出、比較優勢明顯,加上新一屆政府正採取更積極、更主動出擊的發展模式,將為我們創造新的發展優勢和空間。香港的未來是機遇與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商貿中心,對很多資本家及企業高管而言,是充滿機遇的市場。隨着我們逐步邁向復常,香港機會處處、充滿活力、生活豐富的特質,將會繼續吸引世界各地的頂尖金融、其他領域的人才和企業落戶這裏,擁抱機遇。

 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這樣比喻:過去30多年,如果把內地的改革開放比作是香港發展的一隻翅膀的話,香港現在又插上了另外一隻翅膀,那就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他表示,香港是一個高度國際化的城市,金融服務、貿易服務和專業服務等都是香港的強項,香港和整個大灣區發展互補性強。

 科技的發展都有過程,成功的故事總有曲折。陳茂波司長認為,香港的創科故事已經翻過起步加速的一章,接下來將會是努力全速飛躍的階段,我們對此充滿拼勁、熱情和期盼,並已做好準備。這將有利於香港進一步增強發展動能,開拓新的經濟增長點,也讓香港能更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作出貢獻。

 近年,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惠港惠澳會計行業政策,涉及註冊會計師考試、港澳會計師擔任內地事務所合夥人、執業許可有效期等方面,內涵非常豐富,內地會計服務市場對港澳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有深度、高質量的開放格局。2021年9月粵港澳會計師行業「戰略協議」的簽署,是貫徹落實「十四五」規劃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決策部署的具體行動和創新舉措。大灣區會計行業搭建合作平台、創新協作機制、共謀創新發展的積極探索,對推動解決會計行業發展瓶頸,促進粵港澳三地會計行業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戰略協議促進三地的同行在信息、人才、資源、業務以至技術各方面的交流,鼓勵事務所發掘並且試驗創新的合作模式,為會計專業在未來更深更廣的大局需要奠下堅固的平台,發揮大灣區創新合作「先行先試」的作用。

 當前,內地與香港經貿交流合作不斷深化,香港與內地經濟的深度融合,離不開會計服務等高端專業服務對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的有力支持和保障。2022年9月15日,財政部高層次財會人才素質提升工程(中青年人才培養——註冊會計師班)第三批集中培訓班在上海國家會計學院開班。此次培訓為選拔香港青年會計師參與財政部、中注協高層次財會人才培訓的首次嘗試(首批10位),對於培養愛國愛港的香港青年會計精英人才、推動香港青年會計師工作上新台階,深入推動香港會計行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等具有重要意義。

 QQ截图20221023170354.jpg

 2022年7月21日,為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5周年,引領粵港澳三地會計界緊緊圍繞國家「十四五」時期新目標,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入推進粵港澳會計師行業高質量發展,廣東省註冊會計師協會牽頭,聯合香港會計師公會、香港上市公司審核師協會與澳門會計專業聯會舉辦「粵港澳會計師行業高質量發展峰會暨青年高端人才培養開班儀式」,貫徹國家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戰略部署,積極推進新時代下會計行業高質量發展。此項目有助於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綜合能力強、熟悉內地及港澳政策、精通國際規則的複合型高端會計人才,為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灣區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QQ截图20221023170421.jpg

 2022年7月21日「粵港澳會計師行業高質量發展峰會暨青年高端人才培養開班儀式」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指出,「一國兩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創舉,是香港回歸後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必須長期堅持。全面準確、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堅持依法治港,落實中央全面管治權,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支持香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促進香港長期繁榮穩定,支持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好發揮作用。

 QQ截图20221023170444.jpg

 香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發布首份施政報告

 2022年10月19日香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發布2022首份施政報告。施政報告認為,雖然挑戰不少,但香港自身優勢強,香港的企業經營環境全球第一,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亦是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創新科技(創科)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香港擁有先進的基建硬件和軟件、健全的法律制度,世界級頂尖人才匯聚,地理上位處亞洲心臟,是跨國企業於亞洲設立業務的首選地。香港亦是開放、多元的大都會,糅合新舊潮流,擁有中西文化薈萃的吸引力。在「一國兩制」下, 香港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得天獨厚優勢,直接參與內地的龐大市場,同時與世界接軌,成為連接內地與世界的橋樑。「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倡議等國家重點戰略,更為香港帶來無限機遇。施政報告提出了成立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搶企業、搶人才」、促進科研成果商品化、培育初創企業、吸引創科人才、推進「再工業化」,不斷增強發展動能,招商引資引才,強化競爭力,對接國家戰略,增強發展動能的國際金融中心、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航空樞紐、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等具體政策。

 在國家現代化的不同階段,香港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今天,中國已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祖國改革開放發展的快車道上,各方期待香港利用「一國兩制」優勢發揮無可取代的作用,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實現新一輪飛躍,譜寫更加輝煌的香江故事新篇章。

責任編輯:朱劍明 【讀書】香港經濟極簡史及20世紀十位會計人物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