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來論】中國贏得外交主動權

【來論】中國贏得外交主動權

責任編輯:鄭嬋娟 2022-11-29 08:40:32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

資深時事評論員 吳幼珉

新冠疫情、俄烏衝突嚴重衝擊世界經濟和國際格局。美國推行反中、俄的國際政策,卻無法改變中國崛起的態勢。俄美激烈的烏克蘭博弈也在持續,兩國間的關係短期內難以緩和。變種的新冠毒株傳播力強,毒性卻越來越低。北京積極開啟疫情後的外交活動,格局大,影響也大,有以下特徵:

團結一切可團結力量

拜登政府上台伊始,即大肆反華,把拉攏盟國圍堵中國作為外交工作的重點。中國持續發展,除日本外的東亞國家雖然避免惡化與美關係,經濟上和政治上卻與中國越走越近。俄烏衝突實質是俄羅斯與美國的暗中較量,現在拜登政府同時對抗中俄兩個大國。朝鮮、伊朗、中東、拉丁美洲等國家和地區也加入到挑戰美國霸權主義的行列之中。

歐盟基本選擇站在美國一方對抗中俄,也使得歐洲進一步依賴美國。但西歐和南歐國家卻發現美國也在算計它們,更發現緊跟美國是虧本買賣,開始與美國離心離德。現在跟隨美國最緊的國家只剩下保守黨執政的英國、杜魯多當總理的加拿大、與俄羅斯有尖銳矛盾的東、北歐等為數不多的國家。

美國國力式微,拜登政府為對抗中國,一時間幾乎用盡所有外交政策工具對華「極度施壓」。缺乏長遠考慮的政策,往往欠周全,難以持續,當遇到越來越大阻力的時候,美國也不得不調整甚至收縮對華政策。中美領導人峰會後,布林肯明年初訪華即折射美國外交政策調整的意圖和可能。

中國團結國際上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在涉及國家核心利益問題上敢於與美西方鬥爭。中國擁有戰略定力,謀定而後動,持續變化的國際形勢能給國家帶來機遇,漸漸贏得了較大外交主動權。

習近平近日出席G20和APEC峰會,發表講話闡述中國政府對當前國際重大問題的立場。隨着經濟、外貿和對外基建投資全球佔比增加,中國的國際話語權提高了,正出現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用習近平的話來說,「國際社會期待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方案,中國不能缺席。」

增強國際事務話語權

把發展置於國際議程的中心位置,構建全球發展夥伴關係是中國處理聯合國事務的目標,與美國「民主」「自由」「人權」的空洞口號和扮演國際仲裁者角色不同,「中國方案」有助中國爭取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支持,在國際舞台上贏得更大的話語權。

自由、民主等詞彙本具正面意義,解釋權卻長期被美西方把持。現在中國稱民主與自由不是西方的專利,既是大國自信的表現,也是重大的突破,顛覆着美西方在國際事務的話語權。在外交領域,中國提出要與其他國家共同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拉開偉大歷史轉折的序幕。

中國持之以恒地推進「一帶一路」倡議,不僅迎合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提高了東盟、南亞等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福祉。中國在第三世界的影響力不是靠槍炮建立起來的,而是依靠「南南合作」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發展起來的,講究的是始終堅持「合作共贏」國際新關係的親和力。

習近平出席G20和APEC峰會期間發表的講話以其他國家能接受的語言和國際關係的一些公認準則,來闡明中國的立場和中國對解決國際關係的方案,得到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認同。伴隨着國力增長,新時期中國外交漸漸在國際上形成一股強大的感召力,中國的軟實力已經明顯增長。

美國是現行國際貿易規則等許多國際規則的主要制定國。然而,中國經濟持續向好,美國實體經濟卻萎靡不振,已成為現行國際貿易規則下的失敗者,因而它肆意踐踏那些自己制定的規則。美國近期實施《芯片和科學法案》,泛化「國家安全」概念,管制對華半導體出口,嚴重擾亂了全球半導體產業鏈和供應鏈。

積極參與制定國際規則

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涉及多項貿易歧視,如提供多項稅收優惠和高達3690億美元補貼支持本國或北美地區生產、投資和銷售電動汽車、關鍵礦物、清潔能源和發電設施。美方出口管制和產業補貼等措施明目張膽違反世貿組織規則,還通過「長臂管轄」侵犯他國主權,迫使其他國家違反世貿規則來遵守美方的政策。

美國極端的單邊霸權主義做法不僅針對中國,也傷害到其他G7成員國的利益。越來越多的國家覺得需要保護本國利益,向美國說「不」,同時也反映現行規則有重塑的空間。與美西方外交政策價值觀不同,中國認為需要維護真正的國際公平正義。中國大力推動「一帶一路」經濟倡議,積極參與雙邊和多邊組織活動,在香港成立國際仲裁院,這些都可以看做是中國參與國際規則制定的起點。

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當前,中國有較高參與國際事務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反擊美西方霸權主義的時候,中國也顯得更加自信、有力和果斷。中國提出的涉及全球治理觀點更深入和有哲理性,說服力也更強。中國的建議和方案在國際上有更多人願意聽,種種現象皆意味着打破和重塑舊有國際規則的可能性增加了。因而從整體來看,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已進一步提高。

責任編輯:鄭嬋娟 【來論】中國贏得外交主動權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