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零桂古道

2018-10-15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唐勇平 報導:國慶日的第二天,記者一行18人,從零陵古城出發,經菱角塘古街,徒步零桂古道6小時,曲曲折折約20公里,為開啟一條新的鄉村旅遊線,劈荊斬棘、歷經艱辛,成功穿越。
 
 
  零桂古道的沿革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實行郡縣制,設長沙郡,始置零陵縣。漢武帝元鼎六年(西元前111年),析長沙國,始置零陵郡,隸荊州。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廢零陵郡和永陽郡,置永州總管府,府治泉陵縣,同年更名零陵縣(治今永州市零陵區),隸湘州。從此,永州、零陵一地兩名。
 
  零陵置縣有2240年的歷史。東漢時,零陵郡的總人口達102萬,當時湖南境內的總人口才280萬,可見當時零陵郡的繁盛之程度。
 
  《後漢書、南蠻傳》記述:東漢官員大司農鄭弘為了降低海運風險,使南海、蒼梧、交趾等7郡的貢獻物資,從海路轉為陸路,於東漢建初八年(西元83年),鄭弘“奏開零陵、桂陽嶠道,於是夷通”。靈帝熹平三年(西元174年),桂陽太守周小景又開鑿武水六瀧,“小溪乃平直,大道允通利, 抱布貿絲,交易而至。”"此道不斷修鑿,其重要可見一斑。長沙馬王堆發現西漢長沙國南《地形圖》和《駐兵圖》,反映了漢初桂陽道的軍事價值。
 
  當時的桂陽就是今天的連州市。連州,西漢初年(西元前206)立縣,稱桂陽縣,含今連州、連南、連山三縣(市)。
 
  從這些歷史沿革來看,至少,在明朝以前,連州是桂陽。從隋朝開始,零陵一地,出現永州這個名稱。因此,零桂古道的說法,在明朝之前是存在的。
 
  據《三國志》:三國時,劉備同意謀士馬良的建議,親率孔明、趙子龍、張飛等南征四郡(武陵、長沙、桂陽、零陵),首先攻佔了零陵郡。然後派趙子龍率三千兵馬,由零陵東行取桂陽郡。由此表明三國時(1800年前)零陵城東就有一條去桂陽的山路。
 
  據“南嶺交通要道始於瀟湘”一文中描述:漢後期,交通重心逐漸東移,線路在湖南段分支較多,最後都是通過廣東連江進入珠江流域,此階段開闢的道路,路程大大縮短,但山路較多包括零陵至桂陽的嶠道。東漢鄭弘奏開的零陵至桂陽的嶠道,從桂陽所處的地理位置來看,從零陵往東走山路,途經茆江橋、菱角塘,炭木橋、鴨脊嶺、茶林到甯遠、藍山、桂陽(連州),路程是最短的。
 
  零桂古道的傳奇
 
  我們一行從從零陵東城出發,坐車途經茆江橋、仙神橋、菱角塘到炭木橋。從炭木橋開始徒步、經寨子嶺、鴨脊嶺、鏟子坪到茶林約20公里。
 
  領隊廖良斌告訴記者,菱角塘至炭木橋段現存的古道,有明顯的遺跡,長約105米左右、其間有39米左右的古道較完整,路面寬1.9米左右,用大石塊砌成,當地人稱“石板大路”。這條古道的方位與三國趙子龍率兵取桂陽所走的方向相吻合。
 
  廖良斌說,從“石板大路”往西0.6公里處,清朝在此修建了一座很精美的“豪山寺”,寺內的石柱、石樑等都是雕龍刻鳳,雙龍搶珠等圖案(此寺解放初期被拆)。相傳有一個真實的典故,清乾隆皇帝下江南經過此道,在“豪山寺”留宿時,與寺內道士下棋,乾隆輸了棋,稱讚道士的棋藝十分高超,為了獎勵他,乾隆便免去了豪山寺旁邊二十多畝的皇糧,此後清朝在此種田的人每年不再交皇糧。因天子乾隆皇帝在此夜宿,這一帶的的青蛙不敢叫。無數人告訴記者,至今,這一帶的夜晚,的確沒有蛙鳴。這是一個千古之謎。
 
  廖良斌說,在古道“石板大路”的西南方500米處的山上,傳說張飛取零陵時在此安營紮寨,故當地人將此山稱“寨子嶺”或“罎子沿山”。因張飛在此紮寨,且在山上周圍挖了戰壕,過去山上的植被很少,從遠處看似醃菜壇的壇沿而得名,現在山上有森林覆蓋已看不出,但走近仍可見到古戰壕的痕跡。表明現存的古道當時就已存在,並為軍事所利用。
 
  廖良斌說,在“寨子嶺”東邊的一個山谷邊,上世紀八十年代,當地人意外挖出了兩塊石門,每塊石門高1米多,寬0.7米左右,門道內用青磚砌成,所砌的青磚每塊都有一個手印。時隔兩年在同一座山的北坡,掉落出一個臥式的石獸至山溪,石獸長1.2米左右,重90公斤左右。表明此地在很早以前,古人曾活動過,這些現象與張飛在此紮寨是否有關需進一步考究。
 
  從炭木橋老街沿古道上山2.5公里處,有一座供路人避雨、休息的“釣龍亭”(紅軍長征肖克率紅六軍團途徑於此)。上世紀八十年代,當地有一劉氏農民在“釣龍亭”旁,挖到三塊“金磚”。我們一行在釣龍亭聽同行的唐明喜講起了這三塊“金磚”的故事。行走在釣龍亭的前面,就是土匪強盜出沒的大灣裡,為了保存財富,巨賈販夫急中生智藏匿了黃金,但終因土匪殺死,因此,沿古道挖掘出土了很多黃金與古幣。30年前,炭木橋一村民建房打基礎,就挖掘出一黑棺,棺內裝滿了黃金古幣。
 
 
  零桂古道的風景
 
  在滿綠的山間,古道恰如一條淺黃色的彩帶起舞,又如一條巨龍,在雲山中穿越,見尾不見首。徒步古道,眼前美景讓我們讚歎不已,這是一份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零桂古道風景絕佳,因山高林密,常人難以踏足。其實,古道被歷史堙沒時間不過幾十年而已。只是這幾十年的時光,如山中瘋長的草樹一樣,旺盛而無情。
 
  土生土長的嚮導鄧曉軍神清氣閑,他手持砍刀,一路斫斬,憑著記憶帶我們登山。時間真的太無情了,將曾經的繁華通道,從人們的記憶中刪除;自然界的威力太強蠻了,野草、灌木、大樹,將那條石鋪的大道深深的包裹起來了。
 
  我們終於攀尋到了丫髻廟,曾經香火繚繞的丫髻廟早已倒塌。丫髻廟遺址已是雜樹叢生、蟲蛇出沒。向北下望,萬山奔湧,綠海無邊。
 
  嚮導鄧曉軍告訴我們,上個世紀的除四舊時,人們摧毀了這座丫髻廟。丫髻廟的菩薩特別靈,砸毀丫髻廟的四個年輕力壯的人下山不到一年都瘋了。砍伐丫髻廟後面大古樹的兩個人下山不到一年就死了。自從丫髻廟被砸毀,山下的幾戶人家的房屋總遇火災,建好的新房子不到一年,無緣無故起火,燒得一乾二淨。
 
  陽光很好,雖是秋冬,丫髻嶺的綠意似乎並未減去半分。 這次我們主要目的是尋找古道遺存。我們決定依此從南側下山。從丫髻嶺南望,是深不見底鬱鬱蔥蔥的山澗。砍開擋路的荊棘,一步一步沿山澗下移,漸漸露出了石階,尋跡撥開厚厚的樹葉,七八級臺階露出了真容。
 
  “古道、古道,找到了古道。”儘管石階上也長了不少灌木,儘管頭上有樹枝纏繞,但斑駁的陽光下,那寬約一米、七八級高的石階,真切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坐在石階上,似能聽到樹木平靜的呼吸聲。我們照相,發呆,神聊,暢想當年走卒販夫、巨賈高官行走於此的熱鬧景象。在這深山密林處,在起起伏伏的石階上,他們或歌於途,或歇於亭,或騎馬乘轎,或負重而行……這是一條連結廣東與湖南的臍帶。經數百年人踩馬踏,又經近百年掩埋於地下浸潤,路面潔白而光滑,似淩亂而又有序。斜陽透過樹葉,灑落其上,美得叫人心醉。
 
  “負販紛紛多走卒,辛苦言從零桂歸”。至清末民國初年,零桂古道進入了全盛時期。
 
  滄海桑田,自現代公路取代古道之後,零桂古道沿途,多數已是繁華的城鎮,古跡難覓了。惟從炭木橋經寨子嶺、鴨脊嶺、鏟子坪到茶林約20公里,由於山高溝深,得以倖存。若今後開發利用,全條古道中,從炭木橋到茶林這20公里,將是最有價值的一段。
 
  我們坐在石階上談古論今,領隊廖良斌興致勃勃打開地圖查找方位,不禁驚歎冥冥中命運之神,對這段遺址的眷顧。
 
[责任编辑:实习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