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19

匯動文化館倡社區多元共融

2015-07-16
来源:香港商报

 

  經過翻新工程的錦田匯動文化館,光潔明亮。

  【香港商報網訊】錦田是一個文化、種族多元的社區,原居民、非原居民、新來港人士、尼泊爾族裔及非洲族裔在此聚居,還有一些抱著理想的年輕人到這裏務農或建立藝術工作室。「突破匯動青年」日前將錦田前獅子會圖書館活化成「錦田匯動文化館」,亦與「憧憬世界」攝影教育計劃合作舉辦「記憶郵件工作坊」,不同種族人士透過攝影、社區考察及家訪錦田居民,一步步認識這個多元社區。 香港商報記者 王卓軒

  坐落錦田市中心大街鄉會旁

  剛於6月初開張的「錦田匯動文化館」位於錦田市中心的大街,就在錦田鄉事委員會旁,翻新過後光潔明亮,一排排書架擺滿繪本,關於歷史、社會議題的書本,儼然一個小型圖書館。「突破匯動青年」服務主任馮志康說,錦田有悠久、獨特的原居民歷史,早在北宋年代,鄧氏族人已在這裏扎根,興建了多座圍村。而正當香港在四處找地發展之時,錦田正正面臨保育與發展、城與鄉之間的平衡問題。「突破」一年前便萌生念頭,希望進入錦田社區,與街坊及下一代一起探討,亦建立一個共享平臺,讓新一代人對本土歷史文化有所認識,探索錦田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馮志康:獲鄧姓原居民贊助

  馮志康指,選址在前獅子會圖書館,得益於鄉事委員會免費提供場所,更有一名鄧姓原居民贊助,基於他一直期盼錦田的下一代人有書讀,「突破」便決定設立一個文化館。馮介紹,館內所有的書架、工作桌,全都是回收木材及紅酒箱所做,除了居民及團體捐贈的舊書之外,「突破」亦會採購大批歷史、文化、藝術及世界視野類書籍,鼓勵下一代閱讀。

  而文化館成立後的頭炮「記憶郵件工作坊」,是「突破」與「憧憬世界」攝影教育計劃一拍即合的項目。馮志康說,「憧憬世界」希望透過攝影接觸探訪錦田街坊、日常器物,收集社區故事和回憶,而「突破」一直致力培養少數族裔及政治難民的一技之長,因此在今年的1月起,8個香港人、10個尼泊爾人及11個非洲人走在一起,參加為期5個月的攝影工作坊,並於6月份展出多幅展現錦田社區生活形態的攝影作品。

  少數族裔人士家庭觀念很重

  擔任工作坊其中一個導師的馮志康直言,希望學生當中有人能成為專業攝影師,因此工作坊首要的是給他們傳授技巧。「有些政治難民要在這裏乾等長達10多年,等當局核實他們的身份,等國家收留他們,期間不可以工作,不可以做義工。即使有國家收留他們,都很難再去謀生」。在攝影之外,「突破」亦在工作坊中教學生訪問,撰寫履歷,亦將計劃舉辦一些維修車輛的工作坊。

  然而攝影不只是拍攝者透過鏡頭說錦田的故事,馮志康發現,少數族裔在攝影的過程中,能找回自己的身份。他說,很多少數族裔的家庭觀念很重,這一點與錦田的圍村文化很接近,每當過時過節,整個家族會聚在一起食盆菜,即使外出工作的,也會專程回來,凝聚力很高。當少數族裔與本地的街坊透過攝影在互動時,他們思考兩種文化中的異同,從而擁抱兩種文化中更好的東西。

  尼泊爾街坊最愛幫襯豬肉陳

  馮志康舉例,其中一張攝影作品中,就是一個尼泊爾人拍下一個本地人開的豬肉檔,街坊都親切地叫檔主「豬肉陳」。相片背後的故事是,豬肉陳特別愛做尼泊爾人生意,還懂得講幾句尼泊爾話,他覺得尼泊爾人比較單純、老實,沒有香港人「腌尖」,因此他的豬肉特別受尼泊爾人歡迎。

  錦田平原倘變成高樓太糟蹋

  除了展現社區生活的作品之外,是次工作坊展出的照片中,更多的是展示出錦田的城鄉發展,破舊的村屋與遠方的高樓及吊臂機共冶一爐,已不是新鮮的景色。政府於去年4月向城市規劃委員會提交研究報告,計劃在包括錦上路西鐵站及周邊村落建設一個可容納逾9萬人的新市鎮。雖然有關計劃暫緩,但馮志康認為,八鄉錦田一帶最多容納4萬人,斥當局未有完全尊重當地文化,只有發展才是硬道理。

  曾是攝影記者的馮志康對記者說,上網搜尋關鍵字「錦田日落」,出來的圖片大多是在雞公嶺拍下的照片,在山丘上俯瞰錦田的平原、田地,「好靚!如果這些風景全部變成高樓,就太過糟蹋」。他坦言並非反對發展,但錦田的原居民與土地有很密切的關係,而城市人但求有屋住就算,沒有尊重這裏的文化。

  坐落錦田的中心,「突破」將繼續維持「錦田匯動文化館」這個共融、共享、共創的平臺,鼓勵下一代分享,讓年輕人對自己的城市有所承擔。馮志康透露,文化館未來會繼續舉辦親子閱讀、手工藝工作坊,目前亦正在籌備一個展現錦田的新與舊的圖片展,以及讓不同種族的居民分享各地食物的社區嘉年華。

[责任编辑:董慧林]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