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8

從打醮看新界鄉民的歷史和文化

2016-11-21
来源:香港商报

  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提供資助、本地非牟利機構文化葫蘆主辦的「港文化‧港創意」系列活動2016/2017年度將移師「元朗×屯門」兩區。本月17日開始的為期四天四夜的十年一屆屯門忠義堂酬恩建醮今年正好是其200週年的大日子,文化葫蘆繼17日邀請歷史文化研究者陳天權舉辦傳媒導賞團,介紹設在屯子圍的醮場布局及其宗教、文化、民俗意義後,還在19日組織特別活動「屯門忠義堂酬恩建醮醮場導賞團及木偶劇欣賞」,邀請民俗掌故研究者周樹佳介紹醮場的講述竹棚布局、花牌工藝、打醮儀式、扎作工藝等。來自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園景設計系的學生也藉此向公眾展示他們為東晉詩人陶淵明後裔設計的「桃花源計劃」概念方案,具體方案將在明年三月舉行的「港文化‧港創意」元朗×屯門站展覽展出。香港商報記者金敏華文/圖

  陶氏是新界其中一個大宗族,元明之際開始定居屯門,迄今已有700多年。清初遷海覆界後,陶氏人口漸增,乾隆年間先後建立多條村落,包括青磚圍和屯子圍等。今屆太平清醮慶典由2016年11月17日至11月20日,已是第二十一屆。

  打醮

  香港多種非物質

  文化遺產的載體

  太平清醮簡稱「建醮」或「打醮」,是慶賀升平、酬謝神恩的大規模慶典,也是以道士或和尚為媒介與鬼神溝通的大型祭祀活動,目的是保境祈陽,許願還酬。據《屯門風物誌》稱,作為農業社會最重要的宗教活動,太平清醮所消耗的人力物力是眾多祭祀活動之最,因此一般每十年才舉辦一次。一次打醮,差不多要花一年時間籌備,以屯門鄉忠義堂今屆醮會為例,僅從4月24日上頭表算起,到12月28日送神回位,歷時就已幾近一年。

  在陳天權看來,觀看打醮,可以從中了解有關鄉村的歷史和傳統。這些習俗自古相傳下來,在內地已不多見,香港也日漸式微。打醮目的是酬謝神恩和超度孤魂,儀式多與祈福或祭幽有關。通過這些活動可以見到傳統習俗如何在各個環節中呈現出來,並一屆一屆傳承下去。他認為,除了酬神祭幽,打醮也是團結村民的大聚會,同時讓地區官員接觸民間,促進聯繫。在醮場上演出的神功戲,又為附近居民提供娛樂,可說是有多重意義。如此具有文化色彩的傳統風俗,堪稱香港值得珍視的旅遊資源。除了儀式的象徵意義、宗教意義,還可以觀察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鄉村小區所發揮的作用,比如它是如何維繫鄉中各成員對小區的歸屬感;也可以提醒公眾關注傳統村落特別是在香港有幾百年歷史的圍村的文化保育。

  長洲太平清醮已在2011年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受康文署委託,於2013年年初完成的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終期報告中,太平清醮、盂蘭勝會等被列入「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類,但事實上,各地鄉村在籌辦神誕或太平清醮時,會聘請粵劇戲班,在臨時蓋搭的戲棚內演出神功戲並上演杖頭木偶戲等等,其中所涉及到的搭棚技術、花牌、木偶、花炮、花燈、獅頭、麒麟、龍、大士王扎作及紙祭品等均在香港非遺「傳統手工藝」類別中,甚至包括打醮時的道家音樂也赫然在列。以大士王為例,作為醮會儀式中的紙扎神像,大士王傳統的扎法是以竹篾和紗紙製成。製作工序包括扎作大士王身體各部分、裝嵌及剪貼配搭鎧甲等。

  打醮看門道

  站在屯門鄉忠義堂樓前,陳天權提醒記者,這裏的打醮不是全部屯門鄉舉辦,而是以忠義堂的名義來打。他介紹說,忠義堂前身是更練館,即是自衛隊,在乾隆年間由屯門陶氏五村聯同附近五村組成,分五大股,以對抗寇盜,維持治安。嘉慶二十一年(一八一六年)忠義堂舉辦太平清醮,其後每十年一次,相沿不替。1933年,其中一條村坭圍(黃崗圍)退出,原因不明,現在只有4股共9條村參與打醮。其中4條村姓陶,其餘姓鄧姓肖都有,「始終是一個地區性活動,不是陶氏專有的,但是陶氏勢力大,所以是在陶氏的村落裏搭一個醮棚。」

  醮棚搭在上世紀50年代建校的藍地屯門小學隔壁操場,跟新界很多學校一樣,因為生源流失,學校早已「失?校」。

  醮場布局怎麼看?陳天權指點道:最重要是神壇和戲棚。「神壇必須對住戲棚。神功戲是打醮必有的,神功戲顧名思義是給神靈欣賞的,希望他日後繼續保祐鄉民,所以(神壇)必須對準戲台。」他進而介紹,神壇要將屯門鄉各路神靈都請過來,每條村都有幾個神靈,九條村就有很多,擺得密密麻麻的,有的未必有神像,像土地公、伯公等就用一些字來代替,拜神越多越好,就在這裏一次過拜。屯門鄉最重要的神靈是口角古廟的天后;第三個重要的是經棚,主要給道士唸經用。打醮兩個主要功能,一是酬神,多謝神靈這麼多年的眷顧,二是祭幽,幽魂分兩種,一種是祖先,這種春秋兩季都有人供奉,但是很多孤魂就沒人供奉,傳統上認為,這些孤魂如果不好好供奉的話就會出來作祟,讓陽間的人出意外、生病,甚至出現瘟疫,「所以打醮早期就採取齋祭孤魂的形式,酬神的同時也會祭幽。」

  要辦如此龐大的祭祀活動,準備工作在一年之前已經開始,包括選出代表全體村民敬神祭幽的緣首。在日漸城市化的地區,村民對緣首之職反應冷淡,反映出村民的傳統意識有所改變。但在屯門鄉,緣首之爭仍然激烈。村民普遍認為擔任緣首是一份光榮職責,會獲得神靈特別眷顧。為顯示緣首的重要性,卜杯過程要求嚴格,需要連續取得一定數目的勝杯才可勝任。屯門鄉原有緣首45名,今屆減至42名,是錦田鄉以外最多緣首的鄉村。但並非所有緣首都參與酬神活動,大部分儀式只由頭7名緣首代表進行。

  屯門鄉打醮比較特別的是經棚的位置。陳天權認為,原本經棚應該放在兩邊,但因為場地有限,「他們做不到這樣的布局,所以就放在神功戲戲台後頭,這個比較少見。」他提醒記者留意醮場不同角落豎起的很多幡杆,「類似燈籠,上面有帽狀的東西,是要招那些孤魂來這裏分衣施食、聞經聽法。」那現場不是有很多孤魂?陳天權笑言,大家不用擔心,不管是打醮還是盂蘭勝會,都會有一個「大士王」俗稱「鬼王」的坐鎮,「類似今天的警察,專門用來鎮壓這些孤魂野鬼,你們不要搞?,如果搞?我就吃了你們,所以你看它的肚子是鼓出來的,像是吞咽了很多不聽話的孤魂野鬼,雖然它的樣貌看上去比較兇惡,但也有人說鬼王其實是觀音大士化身,所以胸前有個觀音像在那裏。」

  如果說迎神是太平清醮的序幕,那麼祭大幽就是高潮。醮會最後一晚的祭大幽是最重要的活動,村民會準備大量的金銀衣紙和元寶蠟燭,恭送在這幾天前來聞經聽法和接受分衣施食的遊魂野鬼離開,令小區得享太平,諸事吉祥。而祭大幽的主角則是大士王,道士們在醮會中誦經祭幽,「念一場好大的經」,村民就將大士王像抬出大士棚,在鄉中巡遊一周。最後將大士王像橫放在金銀衣紙堆上,連同功曹馬、判官鬼卒、守護神像、附薦靈位和幡杆燈籠等一起點火,象徵送走所有幽魂。「鬼王化?你望得到的嘛,意思就是那些孤魂跟著鬼王一起走了。整個社區變得潔淨、安寧、太平。打醮的目的正是這個,讓社區恢復太平。」

  在香港,目前要看打醮並不難,每年都有好幾處地方舉行太平清醮,日期集中在兩個時段:漁業小區在農曆三至五月,農村社會在農曆十或十一月,「以配合漁民或農民的閒暇時間」。陳天權介紹,像這個月除了屯門鄉之外,之前鶴咀半島三村(石澳、大浪灣和鶴咀)和沙田田心村都有辦太平清醮。「其中鶴咀半島三村是港島現存僅見的太平清醮」。不過與新界鄉村不同,新界鄉村每次打醮,鄰近和友好村落都會送來花牌,派出龍獅或麒麟隊到賀,猶如一個大型的嘉年華會,十分熱鬧。但石澳三村的戲棚只掛著主辦者一個花牌,開幕典禮僅石澳青年體育會的獅隊表演。到場嘉賓和觀眾都不多,顯得頗為冷清。

  至於為什麼有的村落是每年打醮如長洲,有的卻是60年一辦?陳天權回答說,一個是傳統,第二看你有沒有錢,村裏有沒有實力,「有錢才有人力去打醮,很多村就因為後來沒錢沒人,就慢慢消失了,或者連小區網絡都瓦解了,當然打醮也就消失了。九龍如今只剩下衙前圍村有打醮風俗,但該村的村屋已被市建局和發展商收購,如今全村圍封,人去樓空。今年12月3日是衙前圍七約十年一屆的打醮日期,且是第三十屆,一批已遷離的居民在今年初決定繼續舉辦,目前正忙於籌備,今年算是勉強打一次,但十年之後還會打嗎?我很懷疑,因為打醮很辛苦,籌錢很困難,有些村落停下來後就再沒打了。」

  打醮的式微或可由此窺見一斑。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