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22

滿眼山光水影 兩旁景色多變 南涌筆直步道靈氣秀逸

2017-06-29
来源:香港商報网

 

  台東筆直的伯朗大道兩旁是稻田,一望無際,成為著名景點。香港亦有筆直的道路,兩旁景色更多變,有客家村落、紅樹林、魚塘、蘆葦塘、荷塘、有機農場,處處山光水影,行山客、單車友大多走過道路往別處去,不留群集喧鬧之聲。在此寧靜地漫遊,細看魚躍水塘、蓮荷爭艷、鳥飛半空,不經不覺過了半天時光,這美地就是靈氣秀逸的南涌。

  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10多個大小魚塘構美景

  南涌位處新界東北,在鹿頸以西,前臨沙頭角海,它不是熱門的旅遊地點,因為筆直大道多又少林蔭,缺乏陰涼地方如南生圍可來趟野餐,村落也不見士多,南涌反是交通要道,遊人進了鹿頸路後,由南涌的大道通往新娘潭、橫七古道、南涌郊遊徑等。但它也沒有被冷落,愛好生態人士、攝影發燒友,都會到南涌遊歷一番,探索它的靈性之美。

  在8號風球「苗柏」過後的一個無雨下午走訪南涌,第一眼愛上的,是其山光魚塘景色。南涌水色,除了那條發自八仙嶺一帶山頭、經南涌流入沙頭角海的南涌河,就是大大小小10多個魚塘,相信若沒有了魚塘,南涌之美不復存在。魚塘從何而來,要由村落的耕作史說起。一如新界其他村落,南涌的村民,早年都是以種植為生,主要是種稻,水源就是南涌河。但到上世紀70年代,河流被改道,水源被引至船灣淡水湖,灌溉水不足下,農田被棄耕,村民後將農地改作魚塘,但在飼料貴、人手不足及內地淡水魚輸港競爭下,魚塘也隨農地後塵,漸漸荒廢。

  荷塘採蓮子做有機月餅

  幸大約十年前,有人復耕南涌,有心人隨後陸續增加,4年前更成立活耕建養地協會,目標明確,要守護南涌,讓它成為一處生態良地,保留農村文化和歷史。現時協會合租共80多萬呎土地,當中九成為魚塘,一成為耕地。

  在往訪協會的魚塘路上,遇到留了長辮子、一身黑黝肌膚的何叔叔。他是復耕南涌的其中一名先鋒,現在協會全職打理土地。何叔叔慣見陌生人到訪,認真地講解南涌現況。他說,魚塘不會打擾,協會主力種植,但人手不足,希望有義工幫忙。談到荷塘,他說種出的蓮子會交外間非政府組織做有機蓮蓉月餅,但荷塘的蘆葦愈來愈多,已佔了九成面積,荷塘僅佔一成,7、8月荷花應開得燦爛。雖然蓮子採得少,不復7年前全盛期,但他無意恢復舊觀,「要放乾水,剷起蘆葦根,這個不好,蘆葦都好有生態價值,好多雀仔、昆蟲在吃東西。」

  復耕有心人遺憾租地減

  復耕有心人還有山下農場場主周生。記者友人5年前曾向周生租地,做了一段短時間的假日農夫。友人當時告知,周生是樹藝師,但醉心有機耕種,2011年向南涌村民租地。農場在大道旁,到達時,周生正與友人閒談。耕種人都有共同特徵,黑黑實實,滿臉陽光氣息的周生卻告之不幸消息,他的租地縮減了,因為去年田主鄭屋村民要拿回地起屋,這是沒法子的事情,當然也不能再轉租地給假日農夫們。

  南涌交通不便,只有開往鹿頸的專線小巴到達,當地村民的聚居史可追溯至清初遷海令復界後,當時客家人遷入沙頭角一帶,當中楊屋、鄭屋、羅屋、李屋及張屋五姓氏定居南涌。村落土地由這幾姓擁有,外邊人要收土地來發展並不容易,周生也是向幾個姓氏的村民租地。

  協天宮歷史追溯到明末

  幾百年過去,南涌的農業消逝了,人口也一樣,年青的搬出市區或到外國生活,村中只剩些中老年人。在幾條村外圍遊逛時,只見到三兩個年長村民。或許是村內壯丁不足,村口都豎立閒雜人等不得擅進告示板或橫額,看門狗自是少不得,當想抄小路到鄭氏祖祠參觀時,忠心狗兒即時撲出,繼而狗主大聲喊話有狗不要進來。幸好位處鄭屋的南涌協天宮在村外圍,可安心參觀,這座廟尊奉關帝,據說歷史可追溯到明朝末年,廟內碑文顯示曾於1962年重建及1981年重修。

  不能細賞客家村,在大道外看村屋在魚塘的倒影也是美事,村落間更有紅樹林地帶,數不清的招潮蟹進進出出,不少還很肥大,顯見居處是樂土,才會心曠體胖。南涌亦是雀鳥天堂,在魚塘草樹間飛躍。這時節最多鷺鳥,在南涌大道入口附近有天后宮(內有望海觀音堂),宮前是沙頭角海,對開淡水濕地有鴉洲,這洲有全港最大的鷺鳥林,在3月底至8月期間,多達6種鷺鳥在該地繁殖,非常壯觀。由於鴉洲遠離岸邊,應不會出現早前的大埔鷺鳥林巢毀鳥亡事件。

[责任编辑:蒋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