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22

乡村父老谈沙田今昔 王屋村最后一间古屋

2017-07-13
来源:香港商報

  沙田自開辟為新市鎮,地貌出現很大變化,年屆78歲的沙田圓洲角王屋村父老王祥棟憶述兒時生活點滴,他指從前村前是海,在那里學懂游泳,亦曾在海邊客棧溫書,但隨着沙田海不斷的填土以發展沙田新市鎮,王屋村亦被政府收回加以發展,族人要搬村,現在舊村僅餘一間逾百年歷史、成為法定古蹟的古屋供村民緬懷。香港商報特約記者劉楚婷

  康文署於6月24日在沙田王屋村古屋舉辦「邂逅!村長」分享會,邀請沙田王屋村村長及父老作公眾講座,沙田王屋村父老王祥棟介紹了王屋村的歷史,以及表達新界原居民的心聲。

  當年是內陸與香港交通樞紐

  王祥棟是王氏第二十一代傳人,他表示,沙田王屋村於清朝屬廣東省廣州府寶安九龍司(第六都)沙田坊(又稱瀝源)元(圓)洲。清乾隆年間,王氏十五世恭醇祖攜其次子爵廷落籍於此,鄰村居民稱之王屋。

  王屋當年曾是內陸與香港的交通樞紐。鴉片戰爭前,香港、九龍仍為清廷管轄,設官衙於九龍城寨內,當時交通,只有靠水運由沙魚涌乘橫水渡至元洲王屋,再循陸路經沙田圍、九龍坳(今稱沙田坳),下慈雲山至九龍城。

  祖先有生意眼經營義利客棧

  王氏先祖除農耕與牧羊外,更經營一所義利客棧,意為「君子好財,取之有道」。他解釋,當時由於治安欠佳,山賊橫行,商旅有需要投宿,由此亦可以看到先祖具備商業眼光。沙田海的變化很大,以往義利客棧外面已經是碼頭,商旅頻繁。經三、四代人勤墾耕耘,人丁繁衍,當時正是王屋村王氏的盛世。高峰期時估計約100人。經英人開發,廣九鐵路及大埔公路先后建成,王屋的交通要冲地位頓失,客旅生意亦成江河日下!之后因經濟蕭條,有族人先后離鄉別往,向外遷徙,以謀生計。

  見證滄海桑田變身新市鎮

  王祥棟於1939年在香港出生,原跟隨父母在市區生活,父親是位教師。直至1941年日本占領香港后,因避難回鄉下王屋村,在村中度過快樂的童年。但隨着沙田發展為沙田新市鎮,沙田海要不斷的填土,王屋村亦被政府收回加以發展,另辟地方給村民重建王屋村。政府宣布王屋古屋為文物保留后,舊村及義利客棧則被清拆。1993年底政府清拆舊村,於1994年1月村民遷入現時靠近沙田路的王屋村。王屋村現時約150人,其中王氏后人約60人,其他為遷入的外姓人。實行雙村長制后,現時王屋村原居民村長是王育文,亦是他的堂兄弟。

  村前是海灣威院原為田地

  為保留王屋村王氏家族的歷史,王祥棟整理族譜,希望能夠將祖先的資料紀錄下來,令下一代不會忘本。回憶起童年往事,他說不時會到現存的古蹟王屋與友人玩耍,愉快時光至今仍令他回味,「有時候在屋內走來走去,走上天台濐」!中四那年,試過獨個兒住在義利客棧嵿書。王屋村前的海,正是他學懂游泳的地點。與今日比較,王屋一帶地方的變化實在有天淵之別。以前仍是農業社會,威爾斯醫院的現址仍是田地,麗豪酒店對面仍是海。

  王祥棟於1967年因香港暴動,移居至英國,直至香港回歸祖國后的1998年回流香港。他說英國於1898年向清廷租借新界,條約訂明不會干涉原居民的合法傳統權益及風俗習慣。故此,港英政府亦不敢惹新界人,新界人可以向清廷投訴。新界人傳統觀念仍然是效忠清廷。但他慨嘆回歸以來,現在的新界人好慘,特區政府對新界人有偏見,市區人不明白,以為新界人有特權,例如丁權,其實不是「畀」,只是安撫新界人。入表申請丁屋,不一定可以起得成,首先要有地,至於轉賣亦是按市值補地價,至於入申請表后,就不可以申請公屋、居屋,首次置業優惠都無資格。

  逾百年古屋清朝興建列法定古蹟

  王屋村古屋位於新界沙田圓洲角的東南面舊王屋村內。現存的民宅是由王氏第十九代族人王清和於1911年興建。至今已超過百年,早於1989年政府已將王屋村古屋列為香港法定古蹟。王祥棟表示,現存的王屋村古屋是第十九世王清和(又名容嬌)所建,相傳是屋主中彩票后建屋。可惜屋主之后不懂珍惜,揮霍,不久便要賣屋。王屋亦經歷幾次易手,最后落到姓張的人家,張氏曾經打算將王屋改建為酒家。最后張氏與政府換地,王屋成為保留文物。

[责任编辑:潘洁]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