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南 > 聚焦省厅

湖南湘西花垣十八洞扶贫启示录

2015-02-02
来源:香港商报

  

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硕辅

探索可复制的精准扶贫之路——湖南湘西花垣十八洞扶贫启示录

  【香港商报讯】(记者唐学伟 蒋剑 实习记者刘洋)【习近平总书记特意叮嘱,不要以为他到了这个村,各级政府便将资金重点倾斜,一定要动员百姓自力更生,来改变贫困面貌。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想方设法,把现实问题一件件解决,探索可复制的经验。】

  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古生村再次提出要精准扶贫,可见中央对精准扶贫的探索是多么重视!因为我国至今还没有一个地方实现了精准扶贫,致使年年扶贫、年年贫的现象普遍。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上,做好精准扶贫的文章,意义极其深远。

湖南省湘西州委书记:叶红专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十六字方针和“可复制、可推广”六字原则,是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湘西十八洞村调研扶贫工作时第一次明确提出来的。十八洞正在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探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资金安排做到高度精准,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

  总书记为什么会在提出新常态后,又在湖南十八洞提出十六字精准扶贫的要求?什么是精准扶贫?十八洞为精准扶贫做了哪些探索?什么是不栽盆景,不搭风景?怎么理解要将农村建得更像农村?

  一年时间过去,十八洞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基础设施改善、产业建设起步丶精准扶贫“可复制”扶贫模式有了不少探索和创新。湖南省委丶省政府特派副省长张硕辅,具体负责在十八洞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指示精神。一年过后,张硕辅和湘西州干部群众一样,有了较深刻的心得与体会。

  一、精准领会习总书记“精准扶贫”的精神实质

  张硕辅深有体会的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时,告诫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我当时的感觉就是,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在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大背景下,总书记已多次专程到多个省看望老区困难群众,不仅是传递坚定的扶贫信心,也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实干兴邦”的具体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深入武陵山区集中连片扶贫试验区中心地带,目的是深入了解我国最贫困地方和群众的真实情况,思考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与人民群众共商建成小康社会大计。

  总书记考察十八洞的场景,罗明至今记忆犹新。他回忆,习近平还特意叮嘱,不要以为他到了这个村,各级政府便将资金重点倾斜,一定要动员百姓自力更生,来改变贫困面貌。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想方设法,把现实问题一件件解决,探索可复制的经验。

  张硕辅感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十六字方针和“”六字原则,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有深刻的涵义。

  湘西自治州州委书记叶红专说,总书记教导我们要经过几年努力,把村子规划好、建设好,既要有文化,收入也大大增加。这既表明,我们绝不能回避贫困,也表明一定要根除贫困的决心与信念,更重要的是明确提出了要走出一条可复杂的精准扶贫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之路。

  二、精准诊断为何年年扶贫年年贫

  张硕辅说,过去许多年中,我们也曾有过“轰轰烈烈”“大干快上”的扶贫经历,也制定过许多扶贫规划,确定过一扶贫项目。一些地方虽然墙上挂满了各种项目规划,但遗憾的是,这些规划绝大部分停留在墙上和嘴上。甚至有一些扶贫典型树立了几十年,“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仍未摘帽。即便是一些已在推进的项目,很多也无疾而终。致使一些贫困地方,至今仍属于“要饭型”财政,没有国家的转移支付,连维持人员供养和机构运行都很困难。

  为此,我们要告别“等靠要”的粗放的扶贫模式。因为,相当长的时间里,扶贫都被村民认为就是“分钱”。因此,我们在十八洞的扶贫,不再搞拨专项资金多少亿元,派几十个工组“传帮带”的形式。要一件一件抓落实,目的是既要“输血”更要“造血”。

  花垣县委书记罗明说,十八洞的扶贫仍然面对传统难题,甚至还有人期待直接发钱。

  张硕辅认为,要探索怎样提高扶贫资源配置的综合效能。如果不注重扶贫资源的效能,就会出现滥尾扶贫工程。这就是为什么有村民们认为,与其这样“浪费”扶贫款,不如就把它分掉,好歹也得到点实利。

  张硕辅表示,扶贫应该讲究市场思维。农民最基本的资产是土地使用权,要做好土地流转这篇文章。探索出“农户+合作社+农户”的土地流转 新模式,村民入股合作社盈亏,既参与劳动,也享有分红。十八洞村能不能探索走出一条有自我造血功能的路子来呢?这是关系到能不能真正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精神的关键所在。

  罗明介绍说,湘西州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和扶贫攻坚主战场。其中,花垣县十八洞村是一个典型的苗族贫困村,全村有225户939人,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668元,不足花垣县平均水平的40%。

  长期以来,从中央到各级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湘西的脱贫和发展问题。此前,十八洞村也曾有扶贫工作队进驻,探索了很多办法,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山乡面貌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一直走不出“贫困陷阱”。

  罗明感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十八洞村,激发了我们的反思:为何年年扶贫难脱贫?贫困的症结到底在什么地方?如何才能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经过反复座谈、讨论后,大家认为,这里除了自然条件差、交通闭塞等因素外,“穷根”更在于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和现代思想观念缺失。

  一是部分村民长期“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据十八洞村扶贫工作队的走访调查,以前,全村约有一半左右的村民依赖思想较严重,自我发展积极性不高,缺乏主人翁意识,对全村发展和如何发展抱着不闻不问的态度。有村民甚至说,“总书记来了,上面肯定会多给点钱?”有的人觉得“穷得叮当响,不怕没人管”,巴望着政府扶持。

  二是生产方式、生活习惯落后。长期贫困导致信息闭塞、观念落后,大部分村民小农意识很强,大多满足于自己种点口粮填饱肚子的“自然经济”的生产、生活现状。没有市场意识,更谈不上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的现代农业经营方式的自觉性。从而陷入了“越穷越差、越差越穷”的恶性循环。于是,村里的年轻人不愿意留下,外地的企业不愿意进来投资。

  三是以往扶贫开发不注重“造血”。过往扶贫工作队的帮扶只能一时缓解贫困,一旦工作队撤出,资金不再投入,山村发展又近乎停滞。十八洞村第一支书施金通说,过去扶贫资金到了老百姓手里,可能三五天就花完了,然后“一夜回到解放前”,生活依然贫穷。

  三、精准扶贫是“难啃的硬骨头”

  有经济学家说,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贫困任务仍然十分繁重,目前我国的贫困线标准是人均纯收入人民币一千五百元。部分地区贫困人口不仅收入水准低,还面临喝水、行路、用电、上学、就医、贷款等诸多困难。大部分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差、自然灾害多的地区。

  为此,张硕辅说,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改革贫困县考核机制,降低GDP在考核中的比重,并建立起相应的约束机制,完善贫困县退出机制,让政策更多地有利于贫困地区的发展。

  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此举意在要全面真正破解“贫困”难题。实现可持续的脱贫,不能依靠一时一任的艰辛付出,更不能抱有“等靠要”的陈旧思想。俗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脚踏实地的实干加巧干,才能让美好未来变成现实。

  怎样让中央的好政策,到了下面不走形,不变样?这需要有良好的机制,有坚定的执行力。

  四、精准施策扶贫激发内生动力

  精确诊断之后需要精准施策。记者了解到,针对贫困的内在“症结”,十八洞村新一轮扶贫开发以注入现代要素(包括现代思想观念、生活条件和生产方式)为着力点,以激发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一是扶贫先扶志,注入现代思想观念。花垣县对十八洞村扶贫的第一条做法就是“扶志”。扶贫工作不是简单的资金投入,而是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发动群众在扶贫开发建设中发扬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积极出谋划策、投工投劳的精神,积极参加乡村建设和扶贫工作。

  可喜的是,采访中,当地干部和村民都感悟到,通过一年时间的努力,十八洞村老百姓的“精气神”有了明显提升,由过去的“等靠要”变为了“我要发展”,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期盼早日脱贫致富,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一些长期以来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和闭塞的村民,经由工作队和村干部反复做工作,有了积极转变。

  十八洞村六组42岁村民杨远章,过去给人的印象是“好吃懒做”。在一次村民大会上,工作队倡议村民整理好各家屋前屋后的柴火,美化村容村貌。没想到杨远章当天回到家里忙活了一晚,第二天村民们从他家门前经过时,原本杂乱的木柴已经码放得整整齐齐。四组80后青年龙先兰,起初对于村里的扶贫工作很不配合,后来积极参加村里组织的种养技术培训,准备今后从事肉兔养殖。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让村民具备现代生活文明。十八洞村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及房屋改造、改厨、改厕、改浴、改猪(牛)圈等“五改”的力度。被习总书记亲切称为“大姐”的苗族妇女石爬专家里,新添了液晶电视,清澈甘甜的自来水流进家中,一座水泥、青砖和瓷砖修建的水冲式厕所即将取代简陋的茅坑,新式的节柴灶正在修砌。

  据介绍,当地对十八洞村225户房屋进行了整修,自来水实现了全覆盖,农网改造基本完成,厨房改造预计今年能全部完成,村民逐渐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现代生活。

  三是股份合作扶贫,培育现代生产经营方式。依照企业带动下的股份合作扶贫模式,十八洞村已经或正在组建猕猴桃、苗绣、湘西黄牛、烤烟等专业合作组织,解决不同类型贫困户的产业发展问题。

  针对劳动力不足、文化水平低、管理能力差的贫困户,十八洞村建立湘西黄牛合作社,与当地大型养殖企业德农牧业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一个合作社为10户,村民以承包的山地入股,由2户能人带动经营,经测算每个农户一年毛收入可达3万元。

  针对十八洞村留守妇女较多的特点,当地妇联牵头成立了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数十名留守妇女发展苗绣产业,按订单进行生产,3家企业负责产品销售。5月份,合作社签订了第一笔订单,人均月收入可达到1500元以上。

  五、精准扶贫探索“不栽盆景不搭风景”

  在十八洞,我们没有看到什么上亿的投资项目,看到的是脚踏实地的一个个,一件件的实事,在一一变成现实。从卫生、从观念、从苗绣、到养种植业、家庭庭园式旅游等小事做起,都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一件件抓落实。十八洞村的扶贫没有搞“栽盆景”、“造风景”。却正在形成一种可复制的经验,现已在花垣县十八洞村以外的村庄全面推广。

  “发展产业,增加造血功能,必须要跳出‘十八洞’来发展‘十八洞’。”张硕辅告诉记者。

  罗明说,目前,他们以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精准发展支柱产业、精准改善居住环境、精准提供民生服务、精准组织扶贫力量“五个精准”为突破口,探索十八洞村的精准扶贫。

  罗明介绍,要实现“精准扶贫”,首先要精准识别,把真正的贫困人口找出来,瞄准贫困人口,一户一户地扶,一个一个地帮。

  为摸清底数,花垣县一改以往贫困人口由村支两委人员上报的方式,将贫困户识别认定工作交给百姓,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公开选出贫困户,并对农村贫困人口进行识别和建档立卡,全面掌握村民的基本情况、联系方式、收入来源及发展产业意向等,对外出务工村民进行电话调查,确保不漏户、不漏人。

  同时,该县还通过制定《精准识别贫困户工作办法》和有楼房或商品房的家庭不评、嗜赌成性的家庭不评、国家公职人员家庭不评等“9个不评”识别的标准。目前,十八洞村精准识别出贫困户136户542人。这一举措已在全县其他村组进行全面推广。

  “脱贫返贫、越扶越贫的现象为何反复上演,在于当地缺乏产业支撑,仍然存在传统的‘等、靠、要’思维。”罗明分析认为。罗明说,事实上,驻扎于该村的扶贫队2012年才离开。

  罗明认为,在组织扶贫力量上,该扶贫队没有将十八洞村认真发展产业作为重头戏,百姓没有支柱产业让其持续发展,就无法改变贫困面貌。

  考虑到当地留守妇女较多,花垣县便动员当地妇联把留守妇女集中起来培训,学习苗绣技术,并与吉首金毕果民族服饰公司签订销售订单,人均实现月收入1500元左右。

  此外,依托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区,花垣还在道二乡建立1000亩高标准猕猴桃基地,探索股份合作扶贫新模式,成立十八洞村猕猴桃开发专业合作社,与该县苗汉子合作社共同组建十八洞果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600万元,由苗汉子出资306万元,占51%的股份,十八洞村全体村民集资294万元,占49%的股份。

  同时发展劳务输出。十八洞村有200余名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

  通过借鉴十八洞村产业发展的有益经验,花垣县按照“一乡一品、多村一业、连片开发”思路,分别在县内前、中、后地区创建特种养殖、商品蔬菜、湘西黄牛、优质烟叶、特色水果等五大产业扶贫示范工程。

  罗明说,十八洞村还通过推进“民族特色文化保护与房屋改造、改厨、改厕、改圈、改浴”相结合、“通水、通路、通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张硕辅说,如今,借助丰富的民族及生态特色,十八洞村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观光休闲游也开始起步。

  叶红专表示,湘西州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十八洞村2014-2016年建设扶贫工作规划》,力争用三年时间把该村建成“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宜居乡村,使它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致富奔小康示范村。

  按照规划,2015年,花垣经济发展预期目标将实现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5%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以上。

  六、十八洞精准扶贫的启示

  十八洞的实践,现在还谈不上什么大成就,但其实践有不少启示,具有可复制性。

  一是“个性化定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从湘西州新一轮扶贫开发的经验来看,精准扶贫可以做到“一乡一策、一村一策、一户一个脱贫计划”,重点围绕生活帮扶、产业帮扶、技能帮扶,为贫困群众“量身定做”个性化扶贫措施,逐户完善扶贫工作规划,算细账到户。

  二是坚持市场导向,发挥企业和合作社带动作用。相比于过去的政府主导、行政推动,十八洞村新一轮扶贫开发更加强调按市场规律办事,对接好市场和企业,政府主要发挥引导作用。

  湘西州妇联主席邓建英说,苗绣特产合作社的“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解决了产品销售问题,目前初见成效,已经带动了花垣县多个乡村效仿。将来全州都可以结合旅游小商品开发来建立类似的合作社,前景非常看好。

  三是科学整合扶贫资金和部门项目资金。十八洞村以及湘西州的扶贫开发将扶贫资金和部门项目资金相结合,整合了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资源,按照整村推进、连片扶持的方式,统筹安排项目和资金。以农村房屋改造为例,当地住建部门将危房改造项目和扶贫相结合,对十八洞村100多户危房进行了集中改造,每户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共补助1万元。同时,住建部门在花垣县18个乡镇同步推进这项工作,老百姓可以自行改造,验收合格后获得补助资金,避免了资金只是集中在十八洞村“栽盆景”的现象。

  四是精准发力破“年年扶贫年年贫”怪圈。十八洞村76岁的苗族老汉施成富,如今已成了当地的名人。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湘西大山,来到十八洞村里,与四十多名苗族老乡围坐在他家的院子里座谈。如今,这个“老贫困户”和村里的老乡一样,通过“改房、改厨、改厕、改圈、改浴”等五改,实现了精准改善居住环境。于是,他索性在院坝里办起了个“农家乐”。“国庆那几天,每天有四五百游客要在我家开餐,那才叫忙不过来呢!” 施成富笑嘻嘻地告诉记者。

  精准改善居住环境,只是十八洞探索的五个精准扶贫之一。“在家工作就赚钱”苗族大姐石爬专从“农民”变成“社员”。今年5月,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石爬专与村里以及附近村寨90多名名妇女一起,参加了合作社。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与吉首金毕果公司、花垣蚩尤美苗乡民族民间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花垣五新湘西苗绣研发有限公司等公司签订订单合同,公司提供绣品、负责收购,合作社农户负责加工,根据质量,每个绣品的加工费为20-30元左右。这便是精准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意在增加造血功。一年来,张硕辅几乎是每二个月来一次十八洞,当他了解到,一些原本在外务工的村民认为总书记来了,国家会加大投入,不需要去务工了。这让张硕辅很担心,如果靠“等靠要”是不能真正实现脱贫的。过往就有不少特困地区,就是一手争取扶贫资金,一手分发资金,钱用了,结果还是贫困。

  张硕辅说,要走出这个怪圈,必须按习书记的要求“要有变输血为造血的更好方式”。要认真探索如何结合实际做好习总书记“交办”的“要精准,不要好高骛远“功课”。按习总书记指示,将三件事扎实做实,一是发展生产实事求求是,二是基本公共要保障,三是下一代要接受教育。

  于是十八洞,从探索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精准发展支柱产业、精准改善居住环境、精准服务民生事业、精准组织扶贫力量等“五个精准”扶贫方式开始工作,力求走出一条民族贫困地区可复制的扶贫攻坚的新路子。

  要实现“精准扶贫”,首先要精准识别,把真正的贫困人口找出来,瞄准贫困人口,一户一户地扶,一个一个地帮扶。他们把产业建设作为推进扶贫开发的核心举措,在十八洞村办点示范,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精准改善居住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改变农村面貌,突出民族特色,实施民居改造。

  精准服务民生事业,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解决“读书难”问题,建立健全教师交流和支教机制,实行分级分班教学。维修改造学校设施、食堂、厕所和运动场地。解决“看病难”问题,建立标准乡村卫生室,推进新农合,新农保。

  精准组织扶贫力量,建立强力组织保障体系。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并从县直相关部门抽调熟悉农村工作的5名干部,组建县委驻十八洞村建整扶贫工作队,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实现驻村帮扶长期化、制度化。

  “五个精准”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提振了扶贫攻坚信心。

[责任编辑:李宁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