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
第三屆「同鄉社團家鄉市集嘉年華」日前圓滿閉幕,一連五日的活動吸引大量市民與旅客湧入維園,場面熱鬧。活動由全港30個省級同鄉社團聯合主辦,設有近300個特色攤位,雲集全國各地特產,今年活動更首次設立新興科技展示區,美食攤位也融入智能烹飪元素。香港零售管理協會主席謝邱安儀強調,零售業須突破局限,擁抱人工智能、重視消費體驗,並抓緊多元化發展機遇,市集展現出「科技+文化」的應用場景,正好為本地零售業提供轉型參考。
將科技與零售融合
今年市集最吸睛的部分,莫過於科技與零售的融合。場內設有機器人煮麵、無人咖啡機、XR虛擬試穿與AI中醫診療等體驗。當中由「四方移動」公司展示的無人咖啡機,只需一至兩分鐘便能沖製一杯咖啡,既操作簡便、佔地空間少,亦無需人手操作,適合放置於辦公樓宇、商場或展會等。值得一提的是,這類自動化技術並非完全取代人力,而是重塑職能分工,例如新增設備運維師、內容營銷員等新工種,為零售業優化了人力資源配置。
尤其在目前人力短缺、營運成本高漲的背景下,如何善用創新科技提升服務質素與經營效率?活動中展示的「輕量化創科」提供可行出路,AI點餐、自助結帳、機器人製飲等技術多為模組式設計,毋須大規模改造或裝修,便可立即使用。這類方案特別適合本地小型零售或餐飲店「試水溫」,先行小規模部署以觀察成效,降低創科門檻,減輕投資壓力。
除了創新科技應用外,市集的整體場景設計亦為本港零售業帶來啟發。這次市集的展位不再只是陳列商品,而是結合AR技術,重現家鄉風貌,讓市民「邊逛邊遊」,以故事打動人心。例如湖南攤位展示湘菜製作過程影片,配合地方音樂,吸引不少年輕人駐足拍照打卡,形成自發式的社交媒體傳播。這類「內容行銷」(Content-driven Commerce)模式,有助品牌從單向銷售轉向情感連結與體驗互動,更易培養忠實客群。本地零售業者可參考此策略,透過店內微場景設計(如主題櫥窗、AR導購、短片牆投影)營造沉浸感,尤其針對本地客群與旅客不同的消費心理,提供有趣、可分享的內容,提升整體消費轉化率與品牌影響力。
推動內需與旅遊協同發展
「家鄉市集」也是一個實驗平台,展示出零售跨界合作的多種可能。部分攤位進行即場直播帶貨,將線下人氣轉化為線上銷售,亦有商戶引入流動餐車、跨品牌聯乘促銷,展現出高彈性的經營模式。零售業如能靈活運用這類模式,例如在周末市集、節日活動中推出快閃檔口或聯營攤位,不但可拓展客源,亦利於測試新產品或服務反應。
是次市集更發揮招商引資平台作用。多個內地省市的政府與企業代表來港參展,推廣當地文化旅遊資源與商業合作機會,並與本地企業對接,洽談供應鏈整合、品牌代理及投資合作。這種「展中有商、商中有技」的模式,不僅可展示產品,更可接觸潛在合作方,拓展上下游合作網絡,對於有意拓展大灣區市場的港商而言,無疑是一項高效實踐平台。
從長遠看,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應積極打造「創科+零售」的新城市品牌。未來可在不同地區試辦「社區創科市集」、「文化主題夜市」、「智慧步行街」等試點項目,讓市民在生活場景中接觸創新,亦為本地創科初創及文創商戶提供展示舞台。透過文化與科技結合,打造更多「可逛、可玩、可購、可分享」的消費空間,有望吸引本地與外地遊客駐足消費,促進消費與旅遊產業協同發展。
「家鄉市集嘉年華」不僅是一場情感與美食的盛會,更是一次實體零售轉型的現場啟示錄。從人流吸引、場景設計、科技應用到招商對接,皆展示零售業的新可能。面對疫後消費模式急遽轉變,中小企更好借鑒市集經驗,勇於試驗新技術與營銷場景,並配合政府政策支持,加速轉型升級,將有望突破營運瓶頸,重塑香港零售的創新活力與競爭力。
圖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