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民族瑰寶 千年記憶」——劉三姐文化檔案展》在廣西南寧開展,300多份珍貴檔案文獻首次系統呈現歌仙文化的千年脈絡,其中近百件珍稀展品更是首度揭開神秘面紗,帶領觀眾穿越時空,解碼「劉三姐」從民間歌謠走向文化現象的史詩級歷程。
電影《劉三姐》插曲磁帶
本次展覽由廣西壯族自治區檔案館聯合南寧市國家檔案館主辦,首次以政府視角系統梳理其文化脈絡,分序廳、文獻史料里的劉三姐、新中國成立後「劉三姐」文化發展、改革開放後「劉三姐」文化的繁榮與發展、新時代「劉三姐」文化的傳承與創新5個板塊,通過手稿、照片、影像等檔案載體,展現其從口頭傳唱到舞台藝術、從本土符號到國家文化輸出的蛻變歷程。
展廳現場
在本次主題為劉三姐文化檔案的展覽上,有近百件劉三姐文化檔案屬於首次亮相。彩調劇《劉三姐》劇本第一方案原稿(柳州市檔案館館藏);1960年8月,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編寫的《「劉三姐」在京演出情況匯報材料(第三號)》(自治區檔案館館藏);1963年6月,文化部批覆同意向印度尼西亞華僑提供《劉三姐》有關資料(自治區檔案館館藏)等劉三姐文化檔案資料,吸引了眾多參觀者駐足觀看。
「劉三姐」是極具知名度與美譽度的文化名片,也是享譽海內外的特色文化品牌。劉三姐從民間傳說逐步演變為社會文化形態,成為我國獨特的歷史文化現象。60年代廣西「劉三姐」文藝會演、民間歌舞劇《劉三姐》晉京演出及全國巡演、電影《劉三姐》在海內外上映等一系列文化事件,形成當年享譽全國乃至世界的「劉三姐文化現象」。這一源自廣西的中國故事,不僅綻放獨有文化魅力,更成為中國文化自信的生動寫照。
劉三姐文化檔案捐贈儀式現場(陳冠言 攝)
同時,活動現場舉行了劉三姐文化檔案捐贈儀式,柳州《劉三姐》創作組曾昭文、龔邦榕、鄧凡平、牛秀四位作家簽名的創作於1991年的彩調劇《劉三姐》(第九方案)封筆之作的手稿原件,也由其中的作者曾昭文先生之子曾憲坤和曾憲剛先生交由何振強先生捐贈;廣西戲劇院、「劉三姐」扮演者傅錦華女兒傅彬彬等捐贈了相關「劉三姐」照片,自治區檔案館為劉三姐文化檔案捐贈者頒發收藏證書。
「這些檔案不僅是紙張的集合,更是民族藝術的基因圖譜。」 廣西檔案館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持續徵集相關藏品,推動展覽升級為國家重點檔案保護項目,計劃展期兩年並動態更新內容。(記者 歐陽萍)
頂圖:「民族瑰寶 千年記憶」——劉三姐文化檔案展展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