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安徽 > 今日热点

3D數字化建模项目啟動 黃山迎客松保護再升級

2020-03-20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報網訊】位於皖南的黃山風景區集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世界地質公園等榮譽於一身。黃山迎客松巍然屹立在黃山風景區玉屏樓的青獅石旁海拔1670米處,挺立於玉屏峰東側,文殊洞上,破石而生,實測樹高10.2m、胸圍2.16m,平均冠幅12m,樹齡1000年左右,為國家一級保護名木。樹幹中部伸出長達7.6米的兩大側枝展向前方,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揮展雙臂,熱情地歡迎五湖四海的賓客來黃山遊覽。
 
  日前,經過先期技術方案編制、專家評審和招標程式,黃山風景區啟動實施迎客松3D數字化建模项目,進一步提升迎客松保護科技水準,促進迎客松延年益壽。
 
  據介紹,该项目綜合應用三維鐳射掃描、近景攝影、無人機航拍和虛擬現實等技術,獲取迎客松本體和周邊環境的基礎信息數據,建立迎客松數字化檔案,為迎客松科學保護和長期監測提供數據支持。
 
2010年11月迎客松第三次全面體檢和綜合保護圖

  世界共賞 “雲觀迎客松”
 
  奇松是黃山“四絕”之首,古人說:“黃山之美始於松”。迎客松是黃山的代表和象徵,更是黃山人的化身和驕傲,她不僅被黃山人視為珍寶,更被中國人視為國寶。遊人到此,目睹此松,頓時遊興倍增,紛紛攝景留念,引以為幸。
 
  “奇松傲立玉屏前,閱盡滄桑色更鮮。雙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壽千年。”北京人民大會堂安徽廳陳列的巨幅鐵畫《迎客松》,就是根據它的形象製作的。迎客松已經成為中國與世界人民和平友誼的象徵。
 
  記者瞭解到,项目實施期間,景區管理部門將沿迎客松枝冠範圍搭建臨時工作平臺,實施樹體和周邊環境現場掃描測繪工作,同時還將開展迎客松樹體全面檢查工作。迎客松工作平臺於3月20日起開始搭建,預計4月25日前拆除。
 
  自1998年以來,景區管理部門曾經四次在迎客松冠幅範圍內搭建工作平臺實施保護作業。项目實施期間,將給來山遊客觀賞迎客松造成一定不便。為滿足廣大遊客和社會公眾觀賞迎客松需求,黃山風景區管委會在官方網站和官方微信公眾號“中國黃山”開設“雲觀迎客松”專題。
 

  專職特護,37年安全無虞
 
  飽經風雨滄桑,歷經冰雪洗禮,見證歲月變遷,迎來送往四海賓朋,盡情吟唱著生命的讚歌。 可以說,千年迎客松能茁壯地存活於今,實屬不易。
 
  長期以來,中央、省、市領導十分關注迎客松的保護管理,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黃山風景區為促進迎客松健康生長,延年益壽也開展了很多的工作。黃山園林局自1981年起,就為迎客松配備了一位專職特護,對她實行全天候科學守護。37年來,迎客松未出現過任何意外。
 
  黃山風景區為維護古樹名木這一重要資源安全,按照分級負責、屬地管理、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的原則,對景區一級保護暨林長制示範點的74株古樹名木,建立樹長制組織體系,形成古樹名木保護網格。踐行“一樹一策、一樹一冊”保護理念,規範實施“日常守護、定期監測、專家諮詢、應急應對、科學管護”保護措施。這其中就包括迎客松、黑虎松兩棵專人看守的特級古樹。
 
  近年來,黃山風景區加大了對古樹名木的保護力度,每年定期開展古樹名木生長情況檢查評估,對長勢出現衰弱的樹木及時邀請專家進行現場診斷。2011年以來,黃山風景區共組織植物生理、病蟲害、土壤學、樹木力學等多學科的專家考察活動19批次55人次。
 
  目前,該景區列入登記管理的古樹名木共137株,其中名木69株(含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的54株)和一級古樹(500年以上)3株。

  24小时守護 19任“守松人”接力
 
  據瞭解,迎客松是全國唯一的配有“警衛”的樹木。在迎客松邊上一間不到6平方米的小屋裏,常年居住著專職護理員,專職護理員就是迎客松的“警衛”加“保姆”。
 
  胡曉春是迎客松第19任專職守松人,他至少每兩個小時要檢查一次。要詳細記錄各項監測數據,包括樹本身的生長情況,以及周圍的環境情況等。同時還要保護迎客松的樹枝不受松鼠和猴子的傷害,以及來自暴雪和大風的傷害等。“迎客松是稀世珍寶,照看它要像帶小孩一樣精心,哪怕是一根枝條和一根松針都不能疏忽”。
 
  專職“守松人”只是黃山風景區保護古樹名木眾多措施之一。黃山風景區園林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景區加大科學研究和技術引進力度,與院校合作開展古樹名木保護项目研究。研發製作了U型和T型新型彈簧撐頭,改進了古樹名木抗冰雪支撐杆撐頭工藝。
 
  同時,加大重點古樹名木保護設施建設,繼續實施完成了迎客松、黑虎松保護設施防雷系統升級工程、迎客松應急保護平臺升級改造工程。建設迎客松區域小型氣象觀測站、保護專用監控設備及紅外線入侵報警裝置等各類保護設施。
 
  此外,景區每年定期開展古樹名木生長情況檢查評估,對長勢出現衰弱的古樹名木及時邀請古樹名木保護專家進行現場診斷。組建應急保護隊伍,開展冰凍雨雪、颱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下古樹名木應急保護工作。(吳敏 葛旭芳 吳俊)
 
[责任编辑:薛正轩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