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中醫偉論】勿藥有喜

【中醫偉論】勿藥有喜

責任編輯:副刊 2021-09-08 15:17:16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副刊

 行醫多年,經常遇到自認為「濕氣太重」、「熱氣上火」,或體檢時發現個別指標異常,如血脂、血糖偏高、輕度脂肪肝等,而尋求所謂「中醫調理」的患者。對於這類病人,我會詳盡了解他(她)的飲食起居、工作勞碌和精神情緒等情況。發現大都有飲食不節,喜食肥甘厚味,工作煩勞,壓力大,運動偏少,熬夜飲酒等不良的生活習慣。我告訴他(她)當下最重要的是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飲食要健康,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情,勞逸結合,堅持適度的運動鍛煉,可暫無需服藥治療。如果做不到的話,吃任何藥物都沒有意義。要知道身體是自己的,養生保健、日常調理也要靠自己,而不是吃藥。不要以為吃了健脾祛濕、養陰清熱,或坊間盛傳的降血脂、降血糖的保健中藥,就可以安枕無憂,毫無顧忌地在肉山酒海中逍遙快活。

1631085272856464.jpg

 臨床曾遇到一位二十多歲的患者, 兩年前體檢時發現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陽性,但肝酵素(谷丙轉氨酶ALT)水平正常,乙肝病毒載量測試未發現,肝膽B超也正常。卻整日憂心忡忡,生怕日後導致肝癌,長年服用中藥治療。我告訴他:你雖然曾經感染過乙型肝炎,但目前情況屬於「非活躍期的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若無不適,可無須治療,定期做相關檢查即可。對這位患者來說,與其服藥治療,不若放下心中的包袱,調整好情緒,注意日常飲食和生活起居,勞逸適度。若悶悶不樂,情志鬱結,導致肝氣不暢,還長期亂吃藥物,必定會反受其害。「凡藥三分毒」,《內經》諄諄告誡:「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榖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也,傷其正也。」明確指出治病用藥要適可而止,「手下留情」,過則為害。即使是平和無毒的藥物,也要留一分餘地,最後用飲食蔬果調理善後而達至疾病痊愈。眾所周知,日常飲食不慎尚且損傷脾胃,何況是藥物!

 《周易.無妄》中有說:「無妄之疾,勿藥有喜」。北宋理學家,世稱「伊川先生」的程頤對上文的解釋是:「人之有疾,則以藥石攻去其邪,以養其正;若氣體平和,本無疾病而攻治之,則反害其正矣。故勿藥則有喜也。有喜,謂疾自亡也。」程氏用周易的道理,告訴我們,藥是用來醫病的,若是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疾病,藥不可輕嘗!無疾之人,自是陰陽平和之人、健康之人,當然無需用藥治療。

1631085364828851.jpg

 俗話說:「人吃五穀生百病」。疾病的表現形形色色,多種多樣,患病後看醫生吃藥是必須的,但不能只靠藥物。若偶生小疾,或身患某些功能性疾病、慢性病,或中西醫都缺乏有效治療方法的疾病時,無須驚慌失措。而是應該靜下心來,反觀內照,多做自我檢討,從根本上去改變自己錯誤的健康理念、不良的生活習性、日常行為和精神情緒,充分調動身體自我的抗病能力和修復機制,不要過度干預,給身體一個重新啟動,改過自新的機會,這樣或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若輕易地使用醫藥,就會造成傷害。尤其是當今社會,凡事「利」字當頭,即便是以保護人類健康為目的之醫療行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診療過度的問題。

 《漢書.藝文志》雲:「有病不醫,常得中醫」。對於這句話,我個人理解為:有時患病,不盲目地去治療,而是依靠自身的抗病能力去恢復,也可能會達到中等中醫水平的治療效果。 這裏的「中醫」是指「中等水平的醫生」。而 「不醫」,不等於消極地等待,讓疾病任意發展,而是當機體陰陽失衡,臟腑功能乖常,才可「以藥石攻去其邪,以養其正」。作為醫生如何掌握好使用藥物的「度」,令病人得到恰到好處的治療,確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可見,要做一個具有中等水平的中醫也是不容易的。(文:陳偉)

1631085249303957.jpeg

陳偉,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中醫臨床教授,高級主任中醫師。從事中醫臨床、教學、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近四十年,2003年獲中華中醫藥學會「全國中醫藥抗擊非典特殊貢獻獎」,專業研究範圍為中醫藥治療風濕免疫類疾病和中醫內科疑難雜症。

責任編輯:副刊 【中醫偉論】勿藥有喜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