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深圳:攻堅克難勇衝鋒 追求卓越創示範

深圳:攻堅克難勇衝鋒 追求卓越創示範

責任編輯:黃鶯 2021-10-14 10:23:30 來源:光明日報

 前海灣畔春風化雨,寒暑交替砥礪前行。

 2020年10月14日,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在前海國際會議中心隆重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要求深圳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推動經濟特區工作開創新局面,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一年來,深圳把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如山似海的關懷厚愛轉化為奮進新征程的強大力量,努力在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等各個方面都交上優異的答卷。

 做改革者,不做守成者

 改革永遠在路上,改革之路無坦途。去年今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深圳提出要求,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堅持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相結合,不失時機、蹄疾步穩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

 2021年3月1日,我國首部個人破產法《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正式實施;全國首家個人破產事務管理機構——深圳市破產事務管理署正式揭牌;全國首個「個人破產一體化平台」綜合應用系統在深圳上線。5月,首批個人破產案件在深圳市中院進入破產程序,我國內地個人破產法治化前進一大步。

 不僅是創造了個人破產領域的「四個第一」,深圳還出台《數據條例》《科技創新條例》《綠色金融條例》等首創性地方法規,成為全國首批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地區。率先開展數據要素統計核算試點,率先開展數字人民幣內部封閉試點測試,率先建立並實施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建立全國首個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制度體系。創造型、引領型改革突破成勢。

 在戰略戰役性改革方面,深圳勇闖「無人區」和「深水區」,革故鼎新。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鵬城實驗室是新落地深圳的「國字號」大平台,深圳沒有套用傳統的管理方法,而是積極探索「不定編制、不定級別、社會化用人」新型科研機構管理模式。深圳還成功承接外籍高端人才認定權,港澳醫療、規劃、涉稅等專業人士都已獲准在深圳提供專業服務。

 為破解土地稀缺難題,深圳在土地制度方面率先改革,突破單宗地供應模式,探索在片區尺度下二、三產業的綜合開發混合利用和多種用途土地整體供應,位於寶安區西鄉街道的騰訊「互聯網+」未來科技城,逾80萬平方米的土地用途涵蓋新型產業、公共管理與服務設施、交通設施等多種類型。

 經過一年努力,深圳綜合授權改革試點取得階段性成效,改革的受益面不斷擴大,成為新時代深圳「雙區」建設的關鍵一招和重要抓手。

 深圳這位改革者善用法治利劍,自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印發以來,深圳市人大常委會新制定法規17部,修改10部,其中大多數法規為全國首創。

 深圳這位改革者善用激勵機制,實施「百名幹部破百題行動」,設立「深圳綜合改革試點突出貢獻獎」,全市廣大幹部爭先恐後、勇擔改革重任。

 深圳,正跨越改革之路上的一個個「婁山關」「臘子口」。

 做奮鬥者,不做清談者

 當前,世界經濟面臨諸多複雜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寄語深圳,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

 一年來,深圳充分發揮樞紐功能強、產業配套全、營商環境優、市場潛力大等優勢,深化對外經濟聯繫,擴大對外開放合作,不斷增強暢通國內大循環和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功能。深圳鹽田港克服疫情影響,確保粵港澳大灣區物流暢通和全球供應鏈穩定,截至9月底抵達世界各主要港口的航線達110條,其中歐美航線64條,密度穩居華南首位。

 不管是中國企業「走出去」,還是把境外企業「引進來」,都離不開法律服務的保駕護航。全國第一家按法定機構模式管理的仲裁機構深圳國際仲裁院,專門立法確立了國際化、社會化、專業化的法人治理機制,理事會13名理事7名來自香港和海外,385名境外仲裁員,來自77個國家和地區,國際範兒十足。

 面對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雙區」驅動的重大歷史機遇,深圳謀定而動,大灣區重點合作事項落地見效:建立深港合作專班運作機制,明確深港19大類、35項具體任務;推出「深港通註冊易」「深澳通註冊易」服務,實現港澳企業設立商事登記「一網通辦」;啟動「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開闢大灣區居民個人投資新通道。

 9月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提出要深化與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提升法律事務對外開放水平、高水平參與國際合作。前海駛入「新藍海」,全力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

 除了大灣區內的深度融合,深圳還面向國際開展多層次、多領域務實合作,「鵬友圈」不斷擴大,國際友城總數增至88個,國際友好港26個。

 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表示,要始終面向世界、引領未來,立足全球看深圳,對標最高最好最優最強,在與世界一流的交流互鑒中創造一流、成為一流、引領潮流。

 做領跑者,不做跟隨者

 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40多年來,創新是深圳飛速發展的密碼。帶着新使命走上新征程,創新仍然是深圳的第一動力。

 放眼深圳北部,我國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光明科學城的建設正如火如荼:深圳灣實驗室正式入駐;腦解析與腦模擬設施、合成生物研究設施土建工程主體封頂……

 未來以創新領跑的路線圖也已經規劃明確。3月9日,深圳市政府印發《深圳光明科學城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未來光明科學城將以信息、生命、新材料重點領域為主攻方向,至2022年年底,初步完成世界一流科學城布局,形成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框架;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

 再把目光轉向南,位於福田區南部的3.89平方公里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是粵港澳大灣區唯一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特色平台,國家「十四五」規劃的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

 面積小也有大作為,也能孕育大希望。河套合作區「一區兩園」,具有「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深圳經濟特區」雙重制度優勢。9月6日,《關於推進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一區兩園」建設的合作安排》簽署發布,標誌着河套合作區又向前邁進一大步。目前深圳園區實質推進和落地高端科研項目逾百個。

 「今年我們要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廣東量子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俞大鵬說。2016年,俞大鵬帶領團隊籌建「深圳國際量子研究院」,短短幾年就吸引了300多名國內外科研專家加盟。

 河套合作區猶如一面鏡子,折射出深圳全域內蓬勃的創新景象。截至目前,深圳已累計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6家、廣東省實驗室4家、基礎研究機構12家、諾獎實驗室11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42家,各類創新載體2700多家;「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持續發揮效應。

 深圳的高新技術產業也已成為全國的一面旗幟——全市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86萬家,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今年上半年實現增加值5655.3億元,佔GDP比重39.5%;增長13.1%,比GDP增速高3.4個百分點。

 創新的氛圍如同磁鐵,吸引著全球優秀人才在創新高地匯聚——據統計,深圳已引進全職院士61人,各類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引進專家667人,高層次人才突破1.9萬人,留學歸國人員近17萬名。

 做衝鋒者,不做退縮者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經濟特區改革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要聚焦到這個目標上來。」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深圳的殷殷囑託。

 一年多來,深圳拿出多項改革創新舉措,解決教育、醫療、社保、住房、養老、托育、生態等人民群眾普遍關注、反映強烈、反覆出現的問題,在提高發展平衡性、推動公共資源向基層延伸等領域追求卓越,創下先行示範的效應:

 開展學位建設攻堅戰,兩年新增基礎教育學位17.4萬座、增量創歷史新高,規劃布局建設四大「高中園」,截至今年上半年,已建成28個中小學教育集團,教育優質資源實現重新布局;職業教育全國領先,高校增至15家,高等教育處於歷史最快高質量發展期。

 加速從「病有所醫」向「病有良醫」轉變,出台實施國內首部地方性健康法規《深圳經濟特區健康條例》;全新體制機制醫學科學院建設全面啟動,獲批建設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三甲醫院達23家。

 出台《關於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供應與保障體系的意見》等政策文件,有效遏制投機炒房行為。着力推進住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完善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近兩年累計建設籌集公共住房21.7萬套;率先建立二手房成交參考價發布機制,市場逐步回歸理性。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今年上半年,深圳PM2.5平均濃度為19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在全國GDP超萬億城市中排名穩居第1;159個水體及1467個小微黑臭水體動態消黑;榮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稱號;單位GDP能耗降至全國平均水平的1/3。

 以現代化理念和繡花功夫建設管理城市,深圳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

 3月23日,深圳市政府發布全球首個GEP核算制度體系。深圳GEP核算工作獲聯合國、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組織普遍認可。

 裝配式建築佔新建建築的比例提高到38%,綠色建築面積居全國城市前列;「廁所革命」深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利用率居全國前列,城中村面貌和治理水平顯著提升。

 數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設,讓城市運轉更聰明更智慧;政務服務事項最多跑一次率達99.9%,網上政務服務能力連續三年排名全國第一。

 一條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發展之路,正在深圳腳下向着光明的未來延伸。

 再出發,更壯闊的征程已經開啟;向前進,更偉大的勝利就在前方!(光明日報記者 嚴聖禾 黨文婷 通訊員 張弛)

責任編輯:黃鶯 深圳:攻堅克難勇衝鋒 追求卓越創示範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