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0

不愛烏紗只愛民 龍圖包公萬古不磨

2015-06-29
来源:香港商報

包公像

  【香港商報網訊】包拯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清官。包拯之名,成為清廉的象徵。「龍圖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報國盡忠,臨政無阿。杲杲清名,萬古不磨。」這世代流傳的詩句表達了人民對包拯的贊美。2013年,時任俄羅斯總理梅德韋杰夫曾參觀安徽合肥包公祠,在了解了包公的故事后,主動向中方接待人員介紹稱,自己已經通過俄羅斯電視臺的報道,將包公介紹到了俄羅斯。包公的清廉讓梅德韋杰夫感慨很多,「在俄羅斯也一樣,清廉的官員會受到人民的愛戴。」香港商報記者 龔舒斌 通訊員 劉相玥

  生於草茅 力盡孝道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府合肥(今肥東縣)人。包拯后來說他「生於草茅」,指的是他降臨在今肥東縣一農家。但其父包令儀考中進士做了知縣后不久,便把家遷到合肥城內。包拯少時在城內香花墩讀書,他29歲(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考中進士,被授任為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知縣。因父母年邁,包拯辭官不赴任。受任監和州稅,父母又不想讓他離開,包拯就辭去官職,回家贍養父母。

  幾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繼去世,包拯在雙親的墓旁築起草廬,直到守喪期滿,還是徘徊猶豫、不忍離去,同鄉父老多次前來勸慰勉勵。許久后,包拯才去吏部接受調選,擔任天長知縣。近年,安徽合肥發現了一塊包拯為父親包令儀立的神道碑。碑上陰刻篆書「宋故贈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十二字。這既是包拯留下的珍貴文物,又是他力盡孝道的見證。

  包拯曾先后知天長、端州、瀛州、揚州、廬州、池州、開封等縣、府,出使過契丹,還在刑部、兵部任過職,在財政部門做過副使、轉運使、三司使,在監察部門做過御使、諫議大夫,最后做到樞密副使,成為朝廷的宰輔,死后追贈禮部尚書,謚孝肅。他當過的天章閣待制和龍圖閣直學士使他有了「包待制」、「包龍圖」的雅稱。老百姓更喜歡直呼「包公」。

  為人剛強堅毅忠心報國

  慶歷元年,包拯調任端州知府,又升任殿中丞。端州出產硯臺,此前的知府趁著進貢大都斂取是貢數幾十倍的硯臺,來贈送給當朝權貴。包拯命令制造的硯臺僅僅滿足貢數,他在任滿一年沒拿一方硯臺回家。

  不久,拜監察御史里行,改任監察御史。當時張堯佐除任節度、宣徽雨使,右司諫張擇行、唐介與包拯一起奏論此事,言辭很急切。又曾經建議說:「國家每年向契丹交納財物,不是抵御戎人的計策,應該操練軍隊選擇將領,致力於充實邊境守備。」又請求重視門下封還駁正的制度,以及廢黜貪官污吏不得做官,選擇郡守縣宰,推行考核試用補任恩蔭子弟的方法。當時各道轉運加按察使,他們上奏彈劾官吏大多指摘細小過失,注重苛刻嚴察相互標榜,官吏自覺不安,包拯因此請求免去按察使。

  包拯之名成為清廉的象徵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產、鞏固國防、舉賢任能、為民請命,頗有政績,是中國歷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為清廉的象徵。

  包拯性情嚴峻剛正,憎惡辦事小吏茍雜刻薄,務求忠誠厚道,雖然非常憎恨厭惡,但從來沒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隨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悅人,平常沒有私人信件,連朋友、親戚都斷絕來往。雖然地位高貴,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食物跟百姓一樣。曾著家訓:「后世子孫仕安者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者,非吾子孫。仰珙刊石,豎於堂層東壁,以詔后世。」

  包拯做過許多有益於百姓平民的好事,「不愛烏紗只愛民」,贏得了世人的敬仰。宋代以來,關於包拯的口碑、話本小說、戲劇曲藝乃至當代的電影電視就演義了許許多多他清正廉明、剛直不阿的故事,演義的結果,使包公的形象更豐滿,甚至神化、傳奇化。他成了人們寄託、祈望的理想人物。對包拯形象的塑造和傳揚始於其身前。

  而源於宋代的話本并紅火於元代的包公戲,自明清到近世,不斷發展,推陳出新,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包拯斷案的故事最為精彩,傳播之廣,溶進了人們熾熱的「包公情」。包拯做官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於世。知廬州時,執法不避親黨。在開封時,開官府正門,使訟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訴曲直,杜絕奸吏。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