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8

射鵰英雄慶花甲 武俠世界越古今

2017-01-09
来源:香港商报

  2017年元旦,是金庸的武俠巨著《射鵰英雄傳》問世60周年的紀念日,它是金庸為《香港商報》寫的第二部武俠小說。金庸是由1957年1月1日寫到1959年5月19日,連載了862天全書完,被譽為是金庸的成名作、代表作。當時是全盛時期的《香港商報》,和金庸相得益彰。香港商報記者 余江強

  一時紙貴街談巷議

  《射鵰英雄傳》是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一部,又名《大漠英雄傳》。書名《射鵰英雄傳》也因為暗合毛澤東的《沁園春雪》詩詞句(詩詞中有「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鵰」之句),小說在台灣發行時,因屬「戒嚴時期」而被迫改名成了《大漠英雄傳》。

  60年前,《香港商報》每天報紙出來,人們首先是翻到副刊追看《射鵰英雄傳》的連載;市民們街談巷議的話題,多半與小說中的人物、情節有關。有與《香港商報》員工熟稔的金庸迷,更是走到報社的排字房,到了緊張情節,竟然連油墨掃樣也等不及,不顧字是倒排的,也要先睹為快。

  在曼谷,當地中文報紙每一家都轉載這作品,到了小說中的緊要關頭,有的報館為了搶先,便不再坐等《香港商報》由班機到來,而是利用地下電台的設備通過電報來報導香港當天作品的內容,以滿足讀者迫不及待的渴望。用電報來拍發武俠小說,這在中文報業史上恐怕是空前絕后的舉動。

  《射鵰英雄傳》在《香港商報》連載期間,由三育圖書文具公司把每五回內容結成一冊,總共出版了十六冊,現大多已散佚。

  商報「莎翁」慧眼識金

  連載《射鵰英雄傳》的兩年半期間,因為金庸由《新晚報》副刊編輯,轉職到長城電影公司擔任編劇和導演,兼顧事情繁多,天天交稿,所以小說里面有很多情節的開展得未盡完善,譬如很多角色的年齡問題、部分重要事情的發生順序都有一些混亂矛盾,他本人并不是非常滿意。因此,從1970年起,金庸著手修訂所有作品,至1980年全部修訂完畢,是為「新版」,亦稱「修訂版」。由金庸本人的公司明河社重新修訂、出版、發行,冠名《金庸作品集》。

  金庸在《射鵰英雄傳》修訂本的后記中寫道:「回想10多年前《香港商報》副刊編輯李沙威兄對這篇小說的愛護和鼓勵的殷殷情意,而他今日已不在人世,不能讓我將這修訂本的第一冊書親手送給他,再想到他那親切的笑容和微帶口吃的談吐,心頭甚感辛酸。」

  李沙威先生,是《香港商報》創報的社務委員,主要是搞副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不少爬格子朋友和報業人士都認識他和敬重他,稱他作「莎翁」。他可說是慧眼識金庸。

  1954年1月,香港太極掌門吳公儀與澳門白鶴派之陳克夫在澳門比武,雖以平手結束,卻激起武俠小說的浪潮,新派武俠小說由梁羽生開先河,金庸隨鵰拔劍而起。金庸為《香港商報》寫第一篇武俠小說是《碧血劍》,這使《香港商報》更如虎添翼。

  金庸的《碧血劍》由195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連載了整整一年,恰好由年頭第一日至年尾最后一日,果真「無巧不成書」。這并非有甚麼特別意思,只因為報紙要改版,時時要求作者配合。如果作者計劃中尚未完結,只好落雨收柴,如果早就要完,只好拖到改版那日。所以,金庸新版《碧血劍》的「后記」,說:「《碧血劍》曾作了兩次頗大修改,增加了五分之一左右的篇幅。修訂的心力,在這部書上付出最多。」

  「莎翁」被形容為「拉稿很有辦法」,當年他笑稱拉稿有如買東西,「要買到好東西,給適當的價錢。當然這是有行情的,有一般的行情,也有名牌的行情。而你去買別人的東西,又一定有自己的預算,這也要計計數,老闆給預算,每天出多少錢買菜,你就要想辦法用好這筆錢,跟賣東西人打交道,這就是拉稿了。」「做個好的副刊編輯,等於一個好的采購員,也可說是個好廚子,做出好菜式,讓讀者受用。」

  有一位年輕畫師代一位畫師「頂稿」交插圖,「莎翁」知道后,見他有點根底,就不時約他談話,教他寫插圖,年輕人進步很快。他名叫姜雲行,筆名「雲君」,后來曾經為金庸、梁羽生、古龍等武俠名家創作大量插圖。

 

  成人之美泱泱大度

  1959年,金庸創辦《明報》,便不再替《香港商報》寫武俠小說。同年5月19日,他在《射鵰英雄傳》的最后一篇結尾,刊出小啟示,如下:「各位親愛的讀者:我在本報撰寫《碧血劍》與《射鵰英雄傳》,前后已近3年半,承蒙各位讀者不斷的來信指教和討論,使我得到很大的鼓勵,心中自然是非常感激的。這兩部作品本來很不成熟,內容也有許多幼稚和不合理的地方,居然還引起一些讀者們的注意,實是非我始料所及。我和商報同仁及商報的讀者們交情已不算淺,本來應該續撰新作,只因最近我其它的事務比較忙碌,實在抽不出時間,只好與各位讀者暫別,將來一俟有暇,當再在本報與各位相見。」

  早在小說結束前,金庸在5月17日《香港商報》第四版登了一個套紅廣告,廣告宣傳他創辦的《明報》,內容是這樣的:

  「异軍突起的新型日報明報即將出版

  長篇連載金庸武俠小說『神鵰俠侶』內容之佳一看便知」

  金庸把續集《神鵰俠侶》在創刊的《明報》刊出,為自己創業開辦的報紙拉讀者,無可厚非,《香港商報》刊出這個廣告啟事,成人之美,顯得泱泱大度。

  文壇報史留存佳話

  《射鵰英雄傳》被金庸小說的讀者稱為「俠文化的歌頌」,是擁有最多讀者的作品,它的發表確立了金庸「武林至尊」的地位。該小說被多次改編,由1958年跨越至2017年,60年間共拍制了6部同名電影和10部電視連續劇,及多個電玩游戲。

  《射鵰英雄傳》是《香港商報》第一部副刊小說(也是金庸第一部作品)被搬上電影銀幕,由香港峨嵋電影公司於1958年拍成上下集的粵語武俠片,曹達華飾郭靖,容小意飾黃蓉,林蛟飾楊康、黎坤蓮飾穆念慈。金庸到1972年封筆不寫武俠小說,當然也不可能再為《香港商報》寫武俠小說,但他和《香港商報》還是有未了緣。他的《神鵰俠侶》於1996年以漫畫版出書,相隔四十年后授權在《香港商報》作全球性首刊,由1月29日至2月7日刊出,每天以兩大版彩色制作以饗讀者。金庸為此欣然寫下:「《神鵰俠侶》之前傳《射鵰英雄傳》於香港商報首刊至今將四十年矣」。

  《神鵰俠侶》漫畫版作者是黃展鳴,共分八冊,因作者生產需時,《香港商報》只連載了第一冊。當時本是黑白漫畫,《香港商報》特找專人每天著色,以跨版彩色刊出,還有名家、讀者的短文撰寫感想,藝員專訪等,相當熱鬧。《香港商報》后來更舉辦「我心目中的楊過和小龍女」繪畫比賽,巡回展覽,并找來神雕道具和飾演小龍女的藝員李若彤在活動中宣傳,轟動一時。

  歲月如歌,時光雖過六十載,但《射鵰英雄傳》早成武俠經典。它以歷史為背景,以江湖為中心,以人文主題為目標,「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再加神奇的超脫武功,起伏跌岩的情節,細膩的兒女情長,將感染一代又一代的讀者,流傳下去!

  正是:金庸商報筆墨緣,文壇報史留佳話。射鵰英雄慶花甲,武俠世界越古今。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