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南 > 投资招商

株洲:为外资入驻保驾护航

2014-06-21
来源:香港商报

  「接受港资注资第二年,唐人神的年销售收入就由5000万元人民币一跃突破2亿元;港商当年投入的1200万元人民币已经升值到10亿元。」在「港商入湘30年」采访活动中,株洲唐人神集团董事长陶一山讲述的故事吸引了媒体关注。唐人神与港资结缘、融合、发展,是株洲与港资企业相融相生的缩影。

  自1984年第一家港资企业成立以来,株洲已吸引了一大批来自香港的大型企业、重要客商前来投资兴业,涌现出佳兆业、华联溢百利瓷业、丰利德瓷业等一大批知名企业。目前,在株经营较好的港资企业有62家,总投资额达7.8亿美元,涉及机械制造、仓储物流、材料加工、服装加工、房地产等行业,去年实现营业收入167.3亿元,利润总额18.4亿元,纳税总额8.9亿元。株洲市长毛腾飞说,株洲正处于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黄金时期,蕴藏着宝贵的投资机会,竭诚欢迎香港客商来株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共谋发展。

  老工业城市现新活力

  作为中国最负盛名的老工业城市之一,株洲近年来因焕发出新的活力而备受港企青睐。「港商入湘30年」采访团在株洲先后走进唐人神集团、株洲佳兆业置业有限公司等知名港资企业,实地了解了企业的发展现状。作为香港主板上市房企,佳兆业集团在株洲投资开发的佳兆业金域天下项目,刚一面市即荣获株洲年度销售套数、销售面积、销售金额「三冠王」。自2008年进军湖南长沙后,佳兆业在湘的地产帝国不断扩张,如今已同时拥有七个在建开发项目。据了解,佳兆业的主营业务涉及地产开发、城市更新、商业运营、金融、酒店管理、物业服务等多元领域,是「中国房地产公司品牌价值10强」。佳兆业(株洲)地产有限公司总经理崔贵庚说:「选择株洲,是因为看中了这里的上升空间。」

  株洲交通优势明显。京广、沪昆两条铁路干线交汇于此,京港澳、沪昆高速公路绕城而过,千吨级船舶顺湘江可通江达海。武广高铁在株洲设站,1个小时可达武汉,两个小时可达广州,25分钟可抵达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沪昆高铁建成后,去上海的行程缩短在4个小时以内。

  株洲市场体系健全。全市共有各类专业市场337个,年成交额过亿元的21个,其中芦淞服饰市场是中南地区最大的服装市场群和区域性、国家级、现代化的物流中心,市场年成交额超过300亿元,享有「中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中国服饰城」、「中国(中南)服饰第一街」等称号。株洲实力雄厚。先后8次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拥有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45家、博士后工作站6个,拥有高等院校7所、中职及技工学校30所。拥有各类技术人才24.9万人,其中两院院士3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39人。

  现今,株洲市委、市政府结合发展实际,提出欲将株洲打造成「湖南东大门」:作为湖南「一部一带」的核心地区,株洲下一步将要打造成承接长三角和上海自贸区向内地进行产业转移的示范区、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战略支撑点。

  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新机遇

  去年6月,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13湖南(香港)投资贸易洽谈周在香港及珠三角地区举办。株洲市委书记贺安杰、市长毛腾飞率株洲代表团携100个重点项目参会,全方位对接香港及珠三角地区,通过寻找战略投资者,对接大企业、大集团,承接沿海产业转移。

  在香港举行的客商恳谈会上,43位香港企业负责人逐一发言,纷纷表达了来株投资合作的意愿。香港国际华商联合会执行会长林嘉说:「株洲城市就像一幅画,优良的投资环境令人神往。」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董事长鲁贵卿表示,对株洲投资环境和政策充满信心,将投资100亿元开发建设株洲东部新城。是次招商洽谈会,株洲收获颇丰。株洲共签约重大项目40个,签约金额563.7亿元,投资项目涉及工业制造、能源与城市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现代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相关分析人士认为,2007年,株洲被纳入国家级「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功甩掉「全国十大污染城市」的帽子才让株洲重拾了辉煌。其实,进行两型建设,不仅改善了株洲的自然环境,也改变了株洲的工业格局。

  2008年以来,株洲不惜牺牲30多亿元工业产值、3亿元税收,关停污染企业162家。制订出完整的《工业振兴行动计划》,决心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政策,实现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汽车及零部件、服饰、陶瓷五大优势产业高端化,实现电子信息、新材料、健康食品与生物医药、新能源四大新兴产业规模化,实现有色、化工、建材三大传统产业优质化,加快形成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体,以传统产业为基础,以新兴产业为先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工业产品向高端化、精致化、信息化转变。

  株洲市商务局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港资在株投资的62家企业中,工业企业达到40家,占比超过60%,主营业务收入接近150亿元,利润额约15亿元。

  「中国动力谷」翘盼「新血液」

  基于株洲在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的优势,2013年9月,株洲高新区「中国动力谷」项目开工建设。未来10年,株洲高新区将瞄准「12345」的总体目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中国动力谷」,形成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千亿产业集群。相关分析人士认为「这是港资进驻株洲寻求好项目的又一个绝佳机遇。」

  根据新的行动方案,株洲高新区确定「12345」的十年总体目标。突出「一」个主题:打造中国动力谷;实施「二」大步骤:建成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发展「三」大集群: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千亿产业集群;建设「四」大园区:河西示范园、田心高科技工业园、董家高科技工业园、金山科技工业园;推进「五」大工程:产业集群创新工程、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知识产权创新工程、人才支撑创新工程、金融服务创新工程。

  到2022年,株洲高新区基本完成「一区四园」共213平方公里的园区规划建设,在产业上,形成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千亿产业集群;在空间上,建成「中国轨道交通城」、「中南地区通用航空城」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城」;在区域上,发展成为中国动力产业的聚集区、中部创新驱动的示范区、湖南乐业宜居的幸福区。

  效能型政府护航外资入株

  2013年8月,株洲市委书记贺安杰、市长毛腾飞履新株洲,一上任就致力研究如何加强新形势下政府自身建设,致力打造服务型、效能型、法治型和廉洁型政府,开展「优环境、提效能、促陞级」专项活动,推进「打造株洲发展陞级版」,为外资入株保驾护航。

  贺安杰认为,随着交通设施、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生产要素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日渐式微,「软环境」才是真正竞争力。市场经济规律也告诉我们,资本必然流向环境最佳、条件最优、效率最高和回报最大的地方。开展「优环境、提效能、促升级」专项活动,正是激发株洲发展活力的迫切需要。

  2013年-2014年株洲持续开展「环境优化年」活动。对企业实施对口服务、首问服务、代理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审批环节,压缩时限,进一步优化审批程序,推行即时审批、限时审批、超时问责。以企业注册登记、投资立项、工程报建和竣工验收为突破口,推行联合审批、联合验收、联合收费等机制。改革前置审批和评审方式,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或通过事后监管、间接管理可以解决的前置审批,予以取消;推行前置审批归口一个部门办理的制度。取消企业年检制度,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由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报公示制度。 在去年取消和免徵348项行政事业收费事项的基础上,今年株洲还将加大对今年国务院提出的取消和下放200项行政审批事项的监督落实力度,确保在株洲取消到位、下放到位。

  株洲产业发展扶持惠策

  轨道交通产业:从2010年起,株洲市建立了市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建设专项资金,纳入市、区两级财政预算。市财政每年安排1500万元,石峰区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连续支持6年。

  航空、服饰产业:在芦淞区,投产后3年上缴税收区级留成部分全额返还;按现行工业用地基准地价给予40%至60%的减免。达不到投资强度或用地规模的产业类项目,一样可获政策扶持:提供标准厂房或安排进入产业孵化基地;3年内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新办企业,可获一次性10万元的专项补助。

  汽车产业:在株洲从事汽车制造业的一般纳税人在购进固定资产、用于自制固定资产的购进货物或增值税应税劳务、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和为固定资产所支付的运输费用等所产生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予以抵扣当年新增增值税,当年没有新增增值税税额或新增增值税税额不足抵扣的,未抵扣的进项税额留待下年抵扣。

  陶瓷产业:对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档次给予财政补助或贷款贴息;对科技研发、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或新产品开发投入规模较大且成效显着的企业,市财政进行奖励和补助;对获得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获得省级以上着名商标或名牌产品的企业按规定给予奖励。

[责任编辑:香港商报编辑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