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内蒙古 > 商报专稿

編織綠色之網的追夢人

2016-08-26
来源:香港商報網

  編織綠色之網的追夢人——記烏審旗嘎魯圖鎮治沙大戶巴音巴特爾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王思娜報道:巴音巴特爾,一位居住在嘎魯圖鎮斯布扣嘎查的普通的牧民,1977年光榮入伍,隨後入黨、複員、參加工作,一切顯得很順利且自然。隨著時光的推移,在看到自己的家鄉一點一點被風沙吞噬,這位曾在軍營摸爬滾打過的硬漢子再也坐不住了。1995年,他毅然決然放棄優厚的待遇,舒適的工作,開始了萬畝造林的第一步。17年來,他以驚人的膽識和毅力,累計投入120多萬元,圍封治理荒沙3萬畝,自費造林15000畝,成為嘎魯圖鎮治沙致富第一人。

綠色生態烏審旗

  “他腦子有問題了吧!別人想走還走不出去呢……”鄉親們在議論。可他有自己的想法,既然選擇了就不能後退,他要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選擇是對的。

  在漫長而艱辛的治沙路上,他覺得虧欠親人很多很多。開始造林時,家人都不贊成,但是性格倔強的他並沒有妥協,毅然決然的開始了他的綠色夢之旅。造林人力、財力、物力投入都非常大,但是見效慢,家庭收入基本全部用於了治沙造林。妻子埋怨過,孩子們嚷嚷過,母親反對過。時間長了,家人知道拗不過他,也慢慢的開始理解他、支持他。如今,就連本該享天倫之樂的78歲的老母親也在為他的綠色之夢而忙碌著。為了來年順利造林,每年冬天就要把網圍欄拉好,孩子們和七十多歲的老母親全部出動。衣服單薄常常把孩子們的手腳凍僵,哭聲一次次刺痛他的心,晚上,看著熟睡的孩子們被冷風吹紅的小臉蛋,他悄悄的抹去臉上的淚水,掩面而睡。有時候,為了完成造林的進度,甚至把孩子們上學的費用都擠占了。在記者幾次采訪中,提到對親人的虧欠和治沙造林的艱辛,這個七尺硬漢眼圈紅過,哽咽過。

  通過不懈努力,黃沙變綠,人進沙退,巴音巴特爾的綠色夢圓了,他治理的黃沙植被覆蓋率達到了90%。沙是治住了,可他卻變成了貧困戶,除去國家生態補貼20多萬元,自家的生產經營收入60多萬元,他還負債40多萬元。但是,面對眼前的綠色之夢,看著這困境中一切一切,他有一種說不出的自豪又夾雜著許多現實的無奈。“防沙、治沙,管沙、用沙,這些靠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為什么年年治沙年年沙化,年年沙化,年年治沙,為什么治理帶不來富裕,反而致貧……”巴音巴特爾再一次陷入了沉思。在舉步為難之時,2008年,在嘎魯圖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經牧民朋友們介紹,他來到內蒙古沙草產業試驗示范基地——烏審旗綠金沙草產業開發公司(又稱農牧民聯合體)參觀學習。為了學習他們治沙致富經驗,他特邀請代表們到他家實地考察,通過互相交流,深入細致地調查研究,該公司幫他建立起了一個萬綠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

  新一輪創業計劃開始了。他打破網圍欄,降低成本,將過去的三道大型網圍欄減少為一道,共節省費用30萬元;就地取材,用沙蒿搭建棚圈,建設生態棚圈。15戶牧民采取此辦法,每處棚圈的成本不足1200元,磚瓦結構的棚圈每處需投資6000元以上,僅此一項節約資金7萬多元。“在沙區建設生態棚圈,原材料不存在困難,而且夏季通風幹燥,冬季保暖性好,每3-5年更換一次,更換下來的材料可做生活用燃料,燃料又可變為有機肥進入農田,完全可以循環利用。”巴音巴特爾說。2009、2010兩年合作社采收洋柴籽1000公斤,收入7萬元,種植沙芥50多畝,收入3萬元;放養土雞1800只土雞,肉蛋總收入18萬多元。截至目前,他已經實現收支平衡,外債全部清償完畢,2012年,各項收入將會達到20萬元,日子會一年比一年好。

  2011年,在巴音巴特爾的帶領下,萬綠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在沙區重點搞圍封禁牧,擴大洋柴種植面積,達500畝,在水源較好的地帶種植100畝沙地飼料桑,為今後在沙區大面積推廣飼料桑建好苗種繁育基地打好基礎。利用天然植物中蒙藥材搞生態養殖,養蜂100箱,放養土雞1800只,在洋柴根部種植生態蘑菇100畝,使參與合作的牧民戶均新增加收入5000元。同年,在嘎魯圖鎮政府的協調下,他與旗武裝部合作,創建生態建設基地。預計五年內將完成造林面積6萬畝,其中封沙造林1.5萬畝、精品工程1.5萬畝、義務造林3萬畝。2012年,他申請成立巴音烏素沙漠生態苗木繁育基地。

  一分耕耘,一份收獲。巴音巴特爾先後榮獲造林大戶、生態建設先進個人、生態建設示范戶、綠色烏審標兵戶、全市百佳十星級文明戶等榮譽稱號,……一項項殊榮,記載著他一份份艱辛的付出。

  從走出沙區又回到沙區、從治理沙到利用沙,走過了他執著艱難的創業夢、綠色夢,巴音巴特爾將在這條造福子孫後代偉大事業的道路上走的更遠、更長、更持久。

[责任编辑:朱剑明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