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綿陽非遺文化—平武白馬藏人擀氈帽

2021-03-08
来源:香港商報網

 
    在四川省綿陽平武縣白馬人的記憶里,六月的雨像斷了線的珠子,一滴一串的掉落,匯成無數的水窪。而天母湖畔的萬物也從此刻開始喚醒關於水的記憶。白馬藏人的盤形白氈帽,上插白雞毛,在中華民族的服飾中極具特色,並承載着民族的歷史,極具藝術與文化價值。
 
 
    白馬藏人氈帽的擀制工藝,是民族文化傳承中重要的內容。做一個氈帽一般要兩天左右的時間,從剪羊毛、打羊毛到擀制,然後打磨、修邊、扎線、繞線,一共要計劃兩天的時間。
 
 
    白色盤形的氈帽是山羊毛擀制的,所以羊毛,是製作氈帽的基礎。擀氈帽的第三代傳承人——楊海軍,幾乎每一周都要進入羊圈收集羊毛。盤形氈帽是白馬藏人的重要飾物之一。通過擊打將羊毛變的蓬鬆,同時抖落羊毛上的雜質。羊毛必須拿回來打,打羊毛是為了將羊毛的粗細均衡,這樣在後期擀制的時候會更加輕鬆,不打的話擀制起來非常吃力,粗細也不均勻。
 
 
    鋪羊毛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羊毛的分佈的均勻程度將直接影響氈帽的塑形。最重要的步驟主要是鋪羊毛一定要鋪均勻,否則會導致厚薄不一,後續的製作會有很多的麻煩。高溫水能夠使羊毛迅速收縮,但水溫的準確把握需要長時間的積澱。不斷的燒開水不僅能使羊毛收縮的更加均勻,同時隨着水的流動也能使羊毛再次清潔。夾着羊毛的竹筒必須要迅速的來回滾搓,迅速滾搓竹筒可以使收縮後的羊毛變得更加緊密。為了使羊毛達到最佳的收縮狀態,需要不斷的揉搓和淋開水,大概每十多分鐘就要淋水一次。這個看似簡單的過程實則對用力有着很大的需求:開始時兩頭用力小,過程中中間用力大,最後整體用力大,任何一個環節的發力錯誤都會影響羊毛的收縮與最終的定形。
 
 
    古時的白馬人沒有鐘錶,所以這一道工序通常是從正午開始傍晚結束。再次打開竹筒時,之前平面上的一大片不規則的羊毛現在已經成為一個較小的圓形。或許,這就是技藝的驚艷。這一個略顯單調的過程,在搓和揉的配合下就要持續3-4個小時,擀制的過程中還要不能斷的整理,這樣才能使不斷收縮的羊毛保持薄厚均勻。這個漫長的過程,彷佛就是在詮釋着白馬人的耐心。
 
    製作一頂白氈帽一般需要用到8種工具,羊毛已經成型,那麼接下來的工作就是用模具來定型。首先要將羊毛在模具上用力按成一個帽子的形狀,再用特定的器具進行敲擊,這是做帽子第一步的工具,用模具給帽子定型,然後通過石塊擊打再次定型。通過畫線定位裁線定圈的方法,將氈帽定型,並再次加固。到了這一步,氈帽的模樣就已經基本初步呈現,再用兩種粗細不同的石塊對帽子的外部進行打磨,直至光滑,用剪刀修去多餘的部分,再用手捏出褶皺。打磨的過程中會加入一些滑石粉,會使打磨完成的氈帽看起來更加潔白。為了防止氈帽的邊沿出現脫毛的情況,需在氈帽的邊沿縫上一圈白線加以固定,在上面排纏紅藍兩色細線,線與帽之間插的是白色公雞的尾羽。
 
    氈帽也分男女,男的插一根比較直的羽毛,代表善良、正直、勇敢,男人頂天立地,(白雞毛)比較直;女子的就比較柔要彎一點,代表着美麗、賢淑、大方,看起來比較飄逸舒服。
 
    白氈帽是白馬藏人最重要的飾品,在歲月的跌宕中,白馬人用自己的方式,帶着情感和夢想,帶着記憶和溫度,默默守候祖輩留下的傳承,一守候,便是一生。(張寶杉 鍾小明)
 
[责任编辑:郭昕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