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專題】國家藝術基金系列——鄧宛霞:京劇是文化瑰寶 香港應重視戲曲人才培養

【專題】國家藝術基金系列——鄧宛霞:京劇是文化瑰寶 香港應重視戲曲人才培養

責任編輯:副刊 2022-06-15 19:21:39 來源:香港商報副刊

   (記者 洪嘉禧)戲曲在中國歷經千年孕育,將文學、音樂、舞蹈、表演、美術、武功融為一體,有著獨樹一幟的藝術風貌。記者專訪香港京崑劇場創辦人及藝術總監、香港文聯副會長、國家藝術基金評審專家鄧宛霞,她指出香港的優勢是擁有國際視野,但應該加強自身的文化素質,重視中華文化的傳承及培養,弘揚國粹,使香港發展成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憑京劇《大英傑烈》(又名《鐵弓緣》)獲第八屆「中國戲劇梅花獎」.jpg

鄧宛霞憑京劇《大英傑烈》(又名《鐵弓緣》)獲第八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國家藝術基金今年3月公布2022年資助項目,香港的6個舞台藝術類項目及3個美術類項目首次入圍,鄧宛霞作為國家藝術基金評審專家,喜見香港本地藝術家及藝團的作品入圍資助名單,她認為:「這是國家藝術基金首次開放予港澳機構申請,令本地團有多一個渠道發展藝術項目,不僅為藝團提供資金支持,並有助團後續申請在國內外的交流演出,促進兩地在藝術項目上的合作。」中國戲曲蘊藏豐富傳統文化,鄧宛霞認為藝術水平是入圍作品最重要的評審要點,另外她也很注重有根基的創意,她解釋:「香港項目參與全國競爭,入圍作品也代表有很高的水準。以戲曲來說,優秀的作品必須體現中華文化的美學精髓,並在不違背傳統美學的原則下製作出有新意的作品。」

BOB_9642.JPG

鄧宛霞表示,國家藝術基金的資助有利於戲曲在香港的推廣和發展。(崔俊良攝)

崑曲《蝴蝶夢‧說親回話》_飾田氏_孫覺非攝.jpeg

鄧宛霞於崑曲《蝴蝶夢‧說親回話》中飾演田氏。(孫覺非攝)

   加強傳統文化培養

   在香港,有些人曾經伴隨長輩到戲棚看戲,又或在電視前聽過粵劇的鑼鼓聲,多數港人看戲曲,較鍾情粵劇,但亦有不少欣賞崑曲、京劇的觀眾。在香港土生土長的鄧宛霞,自小接觸傳統中國文化,其後又曾到歐洲學習,設身處地感受西方文化的精華,最後發現最深愛的仍然是中國戲曲。她自小受母親影響,接觸京劇,她還記得兩歲時有老師每天到家中教媽媽唱戲,到了六七歲就開始練功,每天放學後到春秋戲劇學校練習,也有請老師到家中教學,練基本功、毯子功,如飛腳、掃堂腿等。鄧宛霞表示:「文化需要從小培育,由小接觸打下基礎,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並非參加幾堂課外活動班便能做到,參考內地,有專業的團體、戲校有附小、附中到大學級別,之後加入劇團,藝術氛圍很好。香港應該重視文化教育,讓學生從小接觸規範的古典文學藝術,香港演藝學院也可以加入崑曲、京劇課程。」鄧宛霞認為,將本地藝術家及整體市民的藝術意識提高,培育本土的藝團,才能製作出有條件走出國際的表演。

 BOB_9685.JPG

鄧宛霞認為,京崑是傳統文化的結晶,也是戲曲表演的典範。(崔俊良攝)

   讓年輕一輩多接觸

   有些人因語言不熟悉而不願意接觸京崑,又或認為戲曲是嘈吵、老土的表演,鄧宛霞指出:「表演是靠演員唱、念、做、打,舞去吸引觀眾。簡約的舞台、演員的化妝、服裝、精彩的身段動作,也非常賞心悅目,加上現在演出都提供字幕,因此語言不應是障礙。」近年,香港有不少年輕人都認同並支持這種珍貴的藝術形式。京崑劇場長年於本港各大、中、小學進行藝術教育活動,其中「京崑知多少」學校巡迴導賞演出深受學生歡迎,讓年輕人有了解及接觸京崑劇的機會,鄧宛霞表示:「每場同學的反應都極好,還有學生在完結後想加入劇場學習表演。他們表示對表演很有共鳴。其實,只要藝術水平過硬,自然就能吸引年輕人,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有更多機會接觸到京崑表演。」

BOB_9735.JPG

京崑劇場成立於1986年,歷年來策劃、組織了各類型演出、文化交流、導賞講座、工作坊等。(崔俊良攝)

   請內地大師來港獻技

   鄧宛霞師承京崑藝術大師俞振飛,並隨武旦大家張美娟習武,從80年代開始經常到內地演出。在戲曲方面應如何增加兩地合作與交流?鄧宛霞建議:「內地的大師擁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兩地可以共同製作節目,我們一直有舉辦各類型的合作演出,或反過來,2014年國家京劇院又邀請我演出京劇《慈禧與德齡》中德齡一角,那是很好的交流。香港政府應該多製造這樣的機會,邀請內地大師來港,將兩地的藝術人才融入同一個表演或項目中,借鏡他們的藝術水平、功夫,雙方取長補短。」鄧宛霞亦指出,由香港藝術發展局及西九戲曲中心及合辦、京崑劇場策劃的「京崑傳承」計劃,本在2020年舉行,現因疫情延後,計劃既有公開講坐向觀眾介紹中國傳統美學,同時邀得內地的大師舉辦課程,向新一輩戲曲演員親授唱、念、表演、身段等技藝。

3A8831DA-187C-42DB-98E1-257F79654DEE.jpeg

京崑劇場於2007年巴黎中國戲曲節憑京劇《烏龍院》獲頒評審團特別大獎。

BOB_9698.JPG

鄧宛霞自小受到中國文化薰陶,她認為從小培養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十分重要。(崔俊良攝)

   為了讓京崑藝術札根香港,鄧宛霞於1986年成立了香港京崑劇場, 曾出訪北京、上海、巴黎、悉尼、布里斯本、倫敦等地的大學及在各地藝術節演出,曾代表香港及「京劇」劇種參加第三屆「巴黎中國戲曲節」,以《烏龍院》一劇獲「評審團特別大獎」。而在香港的演出包括1997年的慶回歸演出《菊蘭芳襲滿香江》,劇場亦曾根據雨果《巴黎聖母院》改編成京劇《大鐘樓》。另外,劇場傳承、整理、改編眾多傳統劇目,演出在國內、外都很受歡迎,表演經常座無虛席。又因自1997年起便製作全英文字幕,故即使在香港的演出,也有不少觀眾是外國人。

2010年應邀赴澳洲昆士蘭音樂學院 (Queensland Conservatorium Griffith University) 演出.JPG

鄧宛霞於2010年應邀赴澳洲布里斯本演出。

   開闊的國際視野

   鄧宛霞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樑,她認為:「香港的優勢是擁有與國際接軌的長久歷史,具備國際視野。我們一直在進行與海外的文化交流,清楚該以什麼為切入點,如何忠實地、恰當地向西方觀眾展現中國文化。」典型的京崑舞台,只有一桌兩椅,演出者配合音樂及歌唱去說故事,舞台不依靠布景,環境是帶在演員身上的,看的是演員的表演。鄧宛霞講道:「外國觀眾喜歡『原汁原味』的劇目,不是靠花巧、大製作的背景,而是喜歡傳統美學,也因此,表演藝術的質量至關重要。」

多次獲世界各大專院校邀請以英語講學(圖為澳洲國立大學,另有倫敦大學、英國約克大學、悉尼大學等).JPG

鄧宛霞多次獲世界各大專院校邀請講學,圖為她在澳洲國立大學授課。

   京崑劇場一直致力進行本地表演及海外的文化交流及輸出,然而沒有更強的後盾,很多計劃無法有一個延續性。在很多項目的安排上,民間能力有限,需要政府進一步的支持,鄧宛霞表示:「這麼多年我們已經盡全力做到頂點,現在是缺乏一個架構、一個機制,將過往很多好的項目、經驗有機地統籌起來,並使之持續發展。」要有進一步突破,香港要成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政府需要定立長遠的方針、政策、措施,以推廣傳統中國文化,本土藝術人才的培養亦需要得到更多重視與支持。

責任編輯:副刊 【專題】國家藝術基金系列——鄧宛霞:京劇是文化瑰寶 香港應重視戲曲人才培養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