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風險挑戰之下,為何仍相信深圳?

風險挑戰之下,為何仍相信深圳?

責任編輯:鄭嬋娟 2023-08-26 08:52:55 來源:深圳衛視深視新聞

四十三載乘風破浪,新征程上風勁帆揚。今天(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迎來建立43周年的重要日子。

在年輪更替中,深圳從一座邊陲小鎮,崛起成為一個GDP突破3.24萬億元,經濟總量躍居全國城市前三、亞洲城市第四、全球城市接近前十的國際化大都市。

有句話說:深圳,是中國的深圳,也是世界的深圳。

今年以來,世界經濟復蘇乏力,主要發達經濟體政策收縮外溢效應顯現,國際市場不穩定、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8月25日,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國經濟將繼續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深圳經濟特區43年,歷史性跨越的背後,總是蘊藏着寶貴的歷史經驗和發展規律,對於當前的世界和中國經濟發展,又有何特殊意義?

前進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新問題新挑戰的出現在意料之中,43年來,改革開放創新是深圳發展的關鍵優勢,更是當下推動經濟行穩致遠,有力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撒手鐧」。

開放之勢 

資本「搶灘」、加碼布局

鵬城八月,前海灣畔生機勃勃,改革開放浪潮澎湃。

前不久,大新銀行深圳分行在前海開業,意味着全國首家「雙牌照」境外銀行落戶前海,為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市場融合發展注入新動能。

1.jpg

大新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行長何嘉揚表示,深圳對於外資是特別的歡迎,前海更是個亮點,從金融企業來講,特別重視跨境金融的發展。

何嘉揚說:「這一次的雙牌照,就是想利用好母行在香港的資本金,還有利用現在國家發展人民幣國際化、在香港形成的海外人民幣基金,再配合我們本來在內地已經有的金融基礎和服務平台一起,向企業提供一個更完整的服務。」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深圳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着力打造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最佳聯接點。

今年前7月,深圳進出口超2萬億元,同比增長5%;前7月,全市實際使用外資457.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2%。目前,超過227家世界500強企業在深圳投資設立了區域總部和分支機構。

1.jpg

西門子大中華區總裁王皓深切感受到:「深圳的效率特別高,在這裏我們過去這20年的投資效果,包括產出都非常好,我們也非常有信心,在未來更多年,在深圳扎根,做出更好的創新和更好的產品。」

改革之勢

破冰探路、蹄疾步穩

「經濟特區不僅要繼續辦下去,而且要辦得更好、辦得水平更高。」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深圳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8月初,深圳「一號改革工程」三箭齊發,連發三份工作方案優化營商環境,為深圳的400多萬戶商事主體厚植髮展沃土。

深圳始終以綜合改革試點牽引,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推進,在探索知識產權證券化、籌建海洋大學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突破成勢;放寬市場准入24條特別措施、「跨境理財通」、「港澳藥械通」等加快落地。

1.jpg

深圳禾正醫院副院長姜立介紹,如今在深圳,可以使用香港最新的藥品,醫生們也可以通過多點執業的方式來到內地,又有醫生資質,又有相應的藥品跟器械的使用,使治療手段更加多元化,更好地服務於大灣區的居民。

創新之勢

前沿探索、自立自強

以改革激活力,向創新要動力。深圳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不斷擦亮科技創新的城市名片。

今年5月,深圳又添重量級創新平台——西麗湖IBT生物智能創新港,承接生物智能領域創新性技術成果,幫助科技成果的孵化與中試驗證。目前已完成技術服務或科技成果轉化超920萬元。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副所長、轉化醫學研究與發展中心執行主任賴毓霄告訴記者,醫療器械從實驗室研發到企業轉化,甚至到臨床,需要很長的一個階段,創新港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產業化路徑推動平台,包括技術支撐,同時還有資本服務。

創新平台蔚然成勢,創新活力競相奔涌。

在光明科學城,24個重大科技創新載體相繼落戶,20餘支院士團隊匯聚,超5400名科研人才奔赴而來;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累計推進和落地高端科研項目逾150個,4月份河套科創中心正式封頂。

1.jpg

今年3月,深圳大學謝和平院士團隊研究成果成功入選「202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深圳始終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城市發展的戰略支撐,不斷提升自主創新「硬核」能力。

1.jpg

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深地科學與綠色能源研究院院長謝和平表示:「自立自強就是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其實就是要做別人沒做過的,做超越別人做過的,才叫高水平的科學自立自強,這才有我們國家自主的原創理論,自己的獨創技術,在世界科技創新體系裡面,我們真正才能自立自強。」

如今在深圳,「工業上樓」為「20+8」產業集群築巢引鳳、五大交易平台為統一大市場探路,深圳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近日,深圳有310家企業上榜第五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新增數量全國居首,總數累計達752家,提前並超額實現了2025年深圳國家級「小巨人」企業達600家的目標。

1.jpg

如今在深圳,開窗見綠,出門入園。今秋9月,將有超過100所學校「上新」;今年底前,將供應保障房6.5萬套。深圳還通過打造「15分鐘社康圈」、「15分鐘養老服務圈」、「15分鐘健身圈」,繪就宜居宜業生活新畫卷。

歷史的捲軸,在砥礪前行中鋪展;時代的華章,在不懈奮鬥中書寫。

2022年,深圳規上工業總產值4.55萬億元、全部工業增加值1.1萬億元,首次實現全國城市「雙第一」;深圳出口規模連續30年居內地外貿城市首位;前海累計推出制度創新成果765項、全國複製推廣76項……

中國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認為,深圳43年的發展,得益於深圳勇於探索的精神,特別是在改革上大膽試、大膽闖。「深圳未來不僅僅要自己發展,而且要當改革開放的試驗田與排頭兵,要靠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和深化改革,更要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發揮龍頭的作用,提供更好的資源,實現大家的互利共贏。」

站在新起點上,深圳擊鼓催征再出發。(深圳衛視記者 李天南

1.png

海報設計 王超

頂圖來源:深圳衛視深視新聞

責任編輯:鄭嬋娟 風險挑戰之下,為何仍相信深圳?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