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江西 > 商报专稿

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報訊使者

2016-09-12
来源:香港商报网

  ——記傳奇記者鄭忠杰的追鶴人生

2012年6月25日,西伯利亚苔原上,中国摄影师首次在野外用镜头记录白鹤出壳的历史性画面

为表达对郑忠杰的敬意,美国威斯康辛州的国际鹤类基金会的总部,升起了一周的五星红旗。

  敢為天下難。

  他是江西省唯一登上地球三極采訪拍攝、唯一榮獲“金熊貓亞洲制作獎”、第一位榮獲中國新聞界最高榮譽——“范長江新聞獎”、第一位榮獲中國野生動物保護最高獎——生態文明傳播獎的記者。

  一以而貫之。

  他是世界上唯一跟蹤拍攝白鶴十五年,從俄羅斯西伯利亞繁殖地、中國東北莫莫格停歇地到江西鄱陽湖越冬地,完整記錄白鶴生命歷程的攝影師。

  大道終有成。

  他的跨國影像記錄,完成了人類與白鶴之間一份生命的約定,被俄羅斯專家、美國學者贊嘆“為世界做出了貢獻”。2016年2月,為祝賀這位來自中國鄱陽湖畔的攝影師所取得的成就,國際鶴類基金會在美國為他舉辦了個人專場演講和攝影展,并在總部起了一周的五星紅旗。

  他就是江西廣播電視臺記者、都市頻道原副總監鄭忠杰。

  白鶴是大自然生態和諧的友好信使。鄭忠杰通過鏡頭,展現出了一個大美的江西、大美的中國,向世界有力地傳播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普世價值的魅力。從江西的視角上看,他的影像作品是“美麗中國江西樣板”的最好名片之一;從世界范圍內看,他是向全世界宣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進程的報訊使者。

  香港商報記者 郭美勤 攝影 鄭忠杰

  追鶴十五年 跨國大記錄

  許多人以一生能見到一次白鶴而感到慶幸。

  白鶴是一種與猛犸象同時代的物種,幾百萬年來無數物種都已消失,她們依然用超乎人類想象的生命力,每年在地球上飛越萬水千山,從遙遠的西伯利亞繁殖地抵達中國的鄱陽湖越冬地,存活繁衍、周而復始、生生不息。其遷徙悲壯而滄桑,其生命堅韌而神秘。

  鄱陽湖,全世界98%以上的白鶴都在此越冬,這是中國最杰出的生命湖泊,她上吞五水而下納長江,在長江中下游生態體系中,發揮著顯著的調劑作用;在物種急劇消亡的時代,更顯她作為生命基因寶庫的價值。這就是鄭忠杰的家鄉,世界著名的候鳥天堂。“2002年冬天,就是在這里,我第一次拍攝到了她的靚影。”鄭忠杰說。

  在著手研究野生白鶴時,他查閱所有的資料后發現這個物種的完整遷徙歷程的影像資料幾乎是空白。“很遺憾的是很多野生動物的電視片都是國外拍攝的,我總在想為什么我們中國人不能做一部呢?”

  這是一種追趕和超越,不是物質層面和經濟層面的,而是從文明層面,去面對世界爭取話語權力。鄭忠杰把最多的心血和汗水,投入到了這件無法被常人理解,充滿艱辛的事業中。他從鄱陽湖出發,白鶴飛到哪兒,他的腳步就追隨哪兒,進行跟蹤、觀察和拍攝。他以人類最虔誠的姿態,開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生命追逐,一干就是十五年。

  在腳對翅膀的追趕中,鄭忠杰排除萬難,在中國境內拍攝到了大量珍貴的影像資料。白鶴可以飛越萬里關山,可中俄邊境線卻一度成為橫亙在他與白鶴之間難以跨越的鴻溝。他心中始終有個心愿:他想知道,在遙遠的北極圈內,這古老的物種是如何生息繁衍?在西伯利亞苔原上,白鶴又是如何繁殖幼鳥的?去西伯利亞親自記錄白鶴的繁育過程——填補世界空白,成了他心中默默許下的神圣誓約。

  西伯利亞這片神秘的凍土地帶,處在北緯71度北極圈無人區,環境極其惡劣,境外曾有三支攝影隊帶著直升機進入這片區域,都未能如愿。在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專家的幫助下,2012年6月,鄭忠杰帶著他的野外攝制組,成為第四支進入這片神秘地帶的攝影隊。

  這次拍攝經歷,也成為整個攝制組刻骨銘心的一次身心洗禮。據科學家統計,每一千多平方公里的苔原帶上,只有約30個白鶴巢穴,也就是說,它們之間的距離都在三十公里左右。在白鶴繁殖的短短兩周多時間中,要在這環境惡劣的茫茫極地苔原找到白鶴巢穴并拍到幼鶴出殼的過程,拍攝無比艱巨,希望無比渺茫。他們在沒有后援的情況下,16天高負重,長距離徒步跋涉于冰雪沼澤,9天失聯,發電機故障通訊中斷,4天斷糧以生魚果腹,極晝24小時都是白天,生物鐘完全紊亂,此時連生存都難以保障。6月的西伯利亞正值夏季,荒蠻極地天氣瞬息萬變,下午還是晴天20℃,突然一場暴風雪夜間溫度低至零度,大風把帳篷都掀翻了……“最艱難的時刻我在想,能帶領攝制組活著出去,就是勝利。”

  用生命去拍攝、記錄另一種生命的過程,用生命去感悟、詮釋大自然生命的意義。也許是這種堅持感動了天地,奇跡真的發生了!鄭忠杰帶領攝制組歷盡艱辛,終于在千里苔原地上找到了一處白鶴孵化地,守望并等待著幼鶴破殼而出。最終,世界首次在野外用鏡頭實錄白鶴出殼的畫面誕生了。這是一個填補世界空白的歷史性時刻,歷史也將記載他們對于白鶴的大愛和奉獻。

  鄭忠杰說:“作為一名野生動物攝影師,你去到的地方,是別人去不了的,你看到的東西,是別人沒有辦法去想象的。既然命運給了你一次機會,你就要充分利用好它。”2014年,他將自己十多年拍攝白鶴的照片集結出版了世界首部反映白鶴遷徙及生命歷程的攝影畫冊《夢之白鶴》,并在鄱陽湖畔舉辦了一場唯美的攝影展。通過鏡頭,鄭忠杰向人類打開了通往白鶴王國的大門,讓更多的人由白鶴見證了江西之美,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公益影像為江西贏得國際聲譽

  鄭忠杰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用影像語言呼喚拯救瀕危野生動物的行為,引起了全國乃至世界的關注與認可。

  在鄱陽湖拍攝期間,鄭忠杰偶然結識了前來觀察白鶴的國際鶴類基金會主席吉姆哈里斯,并將自己花費十年時間拍攝的《白鶴王國》紀錄片贈送給了他,這讓吉姆哈里斯十分感動,“這是基金會十分需要的寶貴資料,這些資料能讓全世界更多人了解鄱陽湖的白鶴及其他相關的保護物種。”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首席科學家尼古拉說:“我們看到了鄭先生所付出的艱辛,看到了他在保護白鶴方面做出的貢獻。”長期關注和研究鄱陽湖生態幾十年的原江西省人大副主任胡振鵬這樣評價:“鄭忠杰十幾年執著拍攝記錄白鶴,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這些資料彌足珍貴。”

  今年2月,受國際鶴類基金會的邀請,鄭忠杰參加了在美國舉辦的美洲鶴節,他精心準備了大量的影像宣傳資料,在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做了一場白鶴的專題演講,數百名聽眾都是美國野生動物保護的專家學者以及當地野生動物保護組織的負責人。演講結束,掌聲雷動,被震撼的與會者眼中閃動著淚光,長時間起立鼓掌不肯落座。而為表達對這位來自中國鄱陽湖畔貴賓的敬意,設在美國威斯康辛州的國際鶴類基金會的總部,特意在其到訪的一周時間里每天都升起中國的五星紅旗。

  地球上的白鶴曾有三個種群,越冬地分別為伊朗、印度和中國,據科學家近年來調查顯示,由于地球環境的變化和人類的干擾,伊朗、印度越冬的種群2002年后幾乎消失,現在世界上98%以上的白鶴都選擇在中國的鄱陽湖越冬。白鶴已然成為江西生態體系的最重要標志之一,也是中國生態的一個優雅的代言形象,更是生命世界的一個稀世珍寶。

  “世界上只剩這最后一群白鶴了,如果不加大保護力度,她們有可能就在這一代人眼中消亡。”這加重了中國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責任和江西對全球自然生態的責任,責任就是天命。作為一個生長于鄱陽湖畔的攝影師,鄭忠杰把自己職業生涯的目標和使命放在了記錄野生動物,尤其是瀕危的物種上,宣傳江西生態文明,不遺余力地保護白鶴棲息的最后一片凈土。

  除記錄白鶴這一珍稀候鳥外,鄭忠杰還在長達七、八年之久的時間里,跟蹤拍攝記錄江西境內的中華秋沙鴨、黃喉噪鶥、白頸長尾雉、黃腹角雉、野生南方亞種梅花鹿等極危物種和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將它們的影像記錄匯集在一起,就是一幅獨有而美妙絕倫的生態江西畫卷。

  鮮有人知的是,這項傾注了鄭忠杰畢生精力的事業耗費不菲,卻是無償的公益行為。他說自己走的這條路很窄,很艱辛,代價很大,從未想過得到任何回報,甚至可能遇到想象不到的困難和危險,但他無怨無悔。“有些事是不需要回報的,很多時間、很多地方、很多環境需要一種公益心、公益行為來喚起人們的環保意識,保護好我們的大自然,這是我一直的初心。”

  令他倍感欣喜的是,通過他的影像宣傳片、照片、畫冊等資料,人們的環保意識提升了,也讓更多的人了解了中國,了解了鄱陽湖,了解了江西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不凡建樹。

  鄭忠杰的行動,向世界尤其是發達國家傳遞了中國在生態保護領域的努力和決心;他的公益照片,為世界打開了一扇照見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窗口;他的公益信念,在喚起人類與自然更好地和諧相處。

  鄱陽湖畔人鶴不了情

  “鶴鳴九皋,聲聞于天。”在鄭忠杰拍攝的畫面里,白鶴悠然棲居:清晨,鶴群相聚,引吭爭鳴;黃昏,落日的余暉把湖面染成金色,白鶴們在流光溢彩的湖水中喃喃細語,恍若仙境,這些精靈們的自在生活演繹出了天地融合的奇幻樂章。

  很多人說,鄭忠杰在拍攝白鶴方面有天賦,他不僅拍攝到白鶴的姿態,甚至連它面部的一些表情也能淋漓盡致地展現。殊不知,這百余小時影像、萬余張照片的背后,經歷了無數次恪守靜篤、心靈與共的修行磨煉。

  他幾百次深入鄱陽湖,與鶴群朝夕相處,千萬次將自己的汗水與心血付諸于她。為了拍攝一幅天、地、人、鳥和諧共融的畫面,他守候了8年;為了捕捉一個鶴群在紅云中奮飛的鏡頭,他守候了10年;為了拍攝一張白鶴奔月的照片,他守候了14年。

  有一年冬天,鄭忠杰在鄱陽湖用五個小時接近一群白鶴,“我幾乎走到她們中間了,她們竟如此地配合我,真的很神奇,白鶴在離我十幾米的頭上飛,飛到我鏡頭前,回頭看我的鏡頭。”同樣的場景不止一次:黃喉噪鹛在他的攝像機上怡然小憩,白頸長尾雉在他的攝像機前悠閑踱步,野生南方亞種梅花鹿在他的鏡頭前自在徜徉……場景如此奇妙,無法用語言形容,唯如國際鶴類基金會創始人阿基博所言:“上帝明白!”

  “真正拍攝好的照片,不僅僅是依賴高科技的器材,而是用眼、用心、用情在拍攝,我了解白鶴的生命歷程,一年一年走過來,我的感受已經跟她融在一起。我跟動物之間是一種心靈的溝通和對話,只要心誠,動物會有所感悟,甚至知道感恩,而很多人不太能理解這些。”

  作為野生動物的友善大使,無數次的親身經歷早已讓鄭忠杰領悟到:倘若人類都用誠心與善意和野生動物交流,若干年后,野生動物是可以和人類成為朋友的。他更堅信:人類怎樣對待自然,自然便會怎樣回應人類,當人類返璞歸真,以一顆沉靜的心、敬畏的心、感恩的心與自然對話時,人與自然會更加和諧,人與動物會更加親近,地球環境將更加美好。

  人品同鶴,這是鄭忠杰的真實寫照,如今已年過花甲的他還將繼續自己的追鶴人生。英國詩人華茲華斯說:“自然從不背離它熱愛的人。”鄭忠杰的追鶴人生,與其說是他與白鶴的故事,不如說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心靈追尋歷程……

[责任编辑:程向明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