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黑龙江 > 本地新闻

宏村保护开发古村落和文化:美丽乡村建设新样板

2018-04-15
来源:香港商报

 

宏村:保护开发古村落和文化建设的新样板

  【香港商报网讯】美丽乡村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宏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乡镇村振兴战略,不仅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建筑景观、群落保护较为完整,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设计,美伦美奂的山水田园,为世人留下了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样板。尤其是其通过发展保护开发古民居带动乡村旅游和传承中华文化,带动村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验,非常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眼帘中的宏村印象

  去年,笔者带着就如何保护开发古村落和文化这一课题对宏村进行了社会调查。进入宏村,给人第一感觉就是灵秀,动静相宜、空灵蕴藉,宛如仙境。宏村是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景区、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历史文化名村、2008年中国奥组委向全世界推介的8大名片之一。

  地理位置优越。隶属于黄山市黟县宏村镇,地理坐标是:东经117°38′,北纬30°11′,位于黄山西南麓,黟城之北,全村面积4.1平方公里,村落面积19.11公顷,整个村落依山傍水而建,村后以青山为屏障,地势高爽,可挡北面来风,既无山洪暴发冲击之危机,又有仰视山色泉声之乐。

  气候温暖宜人,旅游资源丰富。全村有耕地面积768亩,13个村民组,437户,1368人。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全村现存明清古民居137幢,民间故宫"承志堂"富丽堂皇,是皖南古民居之最。独特的牛形村落原型、举世无双的人工古水系、精良的建筑艺术和美伦美奂的山水田园,构成了皖南古村落特有的景观风貌,素有“中国画里乡村”之美誉。

  宏村文化 绝世精湛

  漫步在宏村之中,扑面而来的是雕刻细腻的古建筑群落和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使人陶醉,流连忘返。 留存千年的历史。该村始建于北宋,距今已近千年。原为汪姓聚居之地。为防火灌田,宏村祖先独运匠心开仿生学之先河,建造出堪称“中国一绝”的人工水系。而后又在绕村溪河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历经数年,一幅牛的图腾跃然而出。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处处彰显悠久的历史和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至清代宏村已是“烟火千家,栋宇鳞次,森然一大都会矣”,至今仍为宏村镇人民政府所在地。

  别具一格的建筑。宏村的建筑主要是住宅和私家园林,也有书院和祠堂等公共设施,建筑组群比较完整。各类建筑都注重雕饰,木雕、砖雕和石雕等细腻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村内街巷大都傍水而建,民居也都围绕着月沼布局。住宅多为二进院落,有些人家还将圳水引入宅内,形成水院,开辟了鱼池。比较典型的建筑有南湖书院、乐叙堂、承志堂、德义堂、松鹤堂、碧园等。南湖书院位于南湖的北畔,原是明末兴建的六座私塾,称“倚湖六院”,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合并重建为“以文家塾”,又名“南湖书院”。

  世人精湛的艺术。古宏村人规划、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可谓“建筑史上一大奇观”:巍峨苍翠的雷岗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宠大的牛躯。引清泉为“牛肠”,经村流入被称为“牛胃”的月塘后,经过滤流向村外被称作是"牛肚"的南湖。

  宏村保护的启思

  近年来,标准化在提升乡村城镇化效率和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了城镇和乡村“千城一面”同质化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乡村、乡土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宏村通过旅游方式对传统村落和文化在继承中弘扬,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其启思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突出民俗文化这个灵魂。宏村屹立在世上千年不倒,百世流芳,其原因也是最大的价值就是文化。这种文化镌刻在宏村古老民居的每一个地方,包括建筑风格、用材、雕饰,更包括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的规划、建造。在近30多年的开发保护中,宏村对古人留下的这种文化遗产较好地把握了两点:一是像爱护生命一样地呵护。他们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对各种古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使之得以光大弘扬;二是大力宣传推介。当地政府利用各种载体大力宣传推介宏村文化,特别是通过发展旅游 让村民形成生态和环保意识。

  (二)抓住农民增收这个根本。据村民讲:本世纪初,宏村旅游业已经有了一定发展。但发生着的一件件怪事却让当地政府陷入了沉思:在旅游旺季,村民公然用马车阻拦游客,甚至用牛马粪涂墙,驱赶游客;古民居没人维修,摇摇欲坠;游客花30元买门票,却只能参观两个民居。不仅如此,736名村民还把该村所在的黟县县政府告上法庭,声称县政府侵犯了他们的财产权。痛定思痛,当地政府深刻认识到:在通过发展旅游对古老民居进行保护开发不能把农民摒弃在外,而应该把作为保护开发工作的主体。对此,当地政府从解决旅游资源产权和经营权矛盾入手,并与北京一家公司合作开发宏村古村落旅游,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作、村民参与”的方式,启动了实质性的古村落保护和整治行动,老房子得以修葺,古村落得以保护,旅游的兴起,农民的腰包日渐鼓起来。

  据资料,目前宏村景区村民收入的70%左右来自于旅游业。交谈了解,10年来,村民人均收入增长了5倍。

  (三)强化现代经营这个方法。宏村的旅游开发利用则经历了三个时段,先是行政型企业运营;之后交付镇里经营。但由于产权和经营权的关系没有解决理清,各种矛盾纠纷一直不断,严重影响了古民居和民俗文化的保护开发。2000年左右,他们将产权和经营权进行分离,采用转移经营权方式,引入北京中坤集团的“黄山京黟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对宏村古村落进行旅游开发利用。旅游发展公司按照现代理念在保护古民居和民俗文化的大前提下,对景区开发经营,提高了服务水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得到提升。

  (四)贯穿“保”“开”融合这根红线。一是把保护工作当作头等大事。宏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游客巨增,在巨大商机和现实利益驱动下,村民纷纷改造老房子建旅馆、开餐厅,或打通沿街墙体开店摆摊,古民居保护面临新难题,。对此,当地政府先后编制了宏村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等一系列规划,划定核心保护区、建筑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范围,严禁在古村落内新建住宅和附属物。先后处理违章建筑50多户,拆除违章摊点1350多平方米。二是推动保护工作制度化。成立民间保护协会,制订村规民约,与农户签订保护协议:凡存在破坏古民居行为的农户,一律不发放年度旅游基金;对违法违章建设,一经发现立即拆除。三是对保护工作舍得投入。宏村规定:每年的门票收入中有33%要返还给当地政府与村民,用于古村落和古民居保护。随着村民古村落保护意识的增强,宏村正实现从被动保护到主动保护、从单一保护到全面保护、从静态保护向“活态”整体性保护转变。(作者系哈尔滨工业大学 王褀叡)

[责任编辑:郑婵娟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