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广东 > 特别报道

解讀國土空間規劃 共想共話深圳2035

2021-07-11
来源:香港商报网
    7月10日下午,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在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組織舉辦了深圳2035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以下簡稱「總體規劃」)草案公示公眾論壇。會上,總體規劃編制團隊介紹了規劃的主要內容,從生態環境、城市發展規模、公共服務、城市風貌和文化、交通體系、城市安全等六個方面對規划進行了詳細解讀,並就市民關心的焦點問題做出了重點回應。

    公園裏的深圳 親自然的生活
 
    40年城市發展進程中,深圳目前已建成「千園之城」,PM2.5年均濃度降至19微克/立方米,全年空氣質素優良天數達到97%,「深圳藍」已經成為城市規劃建設領域一張靚麗的名片。總體規劃提出,深圳將繼續堅持生態優先,以構建「四帶、八片、多廊」的生態空間總體格局為目標,加快推進開敞空間建設,實施青山疊翠、碧水清流、健康森林、藍色海灣、生態清退等生態修復行動,建成各級各類綠道不少於3000千米、碧道不少於1000千米,2035年的深圳將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資源緊約束下超大城市的精明增長之路
 
    深圳陸域面積1997平方公里,2020年常住人口1756萬(含深汕特別合作區),實際服務管理人口2000萬以上,是典型的小地盤、高密度、超大城市,較早地面臨了空間資源緊約束的現實狀況。為支撐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面向2035年,總體規劃提出要保持人口和建設用地的精明增長,將建築量作為引導城市有序發展的重要調控手段,重塑國土空間功能結構,實現資源利用方式從二維平面向立體空間開發利用轉變,率先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超大城市治理新路子。

    有溫度的人民城市
 
    民生幸福是一座城市最溫暖的底色。總體規劃提出,深圳將以幼有善育、學有優教、病有良醫、老有頤養、勞有厚得、住有宜居、弱有眾扶的「民生七有」發展目標為基礎,着力實現「文有悅享、體有康達」,持續加大醫療、教育、養老、文化、體育等各類公共服務設施的供應,構建開放共享、活力宜居的15分鐘社區生活圈,提升公共服務設施的覆蓋度和可達性,建設更「有溫度」的人民城市和全民友好型城市,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山海之城 多維深圳
 
    深圳擁有依山望海的區位優勢,山水林田湖草海等自然要素齊全,城中村、舊工業區等記錄着這座年輕城市改革開放後快速發展的輝煌印記。2035年的深圳不僅是一座更加絢爛的超級灣區都會,更是望山親海、人文魅力彰顯的「現代文化名城」。總體規劃提出,深圳將努力營造更山海、更多維、更友好、更文化的多元城市意象,活化保育歷史文化印記和具有代表性的工業區、城中村等當代新遺產,打造自然與城市有機融合、歷史與當代文化相得益彰的魅力深圳。

    連結全球的灣區樞紐 便捷智慧的公交都市
 
    出行即服務,通道即資源。總體規劃提出,深圳將進一步增強對外戰略通道能力,構建網絡覆蓋度更高的全球航空運輸網絡,加快形成輻射全國的國家鐵路佈局,打造「軌道上的1小時深圳都市圈」。未來,深圳將堅持公交優先發展戰略,形成33條地鐵線路、全長1335公里的軌道交通網絡,以及「八橫十三縱」的高快速路網,加快智慧交通體系建設。2035年的深圳,城市綜合交通將更加便捷高效、宜行可達,構建形成更加共享、個性、便利、低碳、智慧的未來交通體系。

    主動應對風險 增強城市韌性
 
    全球氣候變化、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發等讓城市公共安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總體規劃提出,深圳將進一步統籌發展和安全,按照「中災正常、大災可控、巨災可救」的目標,全面提升城市對於各類災害的綜合防禦能力,構建完善應急救援疏散體系,高標準建設城市生命線系統,讓城市運行更有保障,讓市民生活更加安心。同時,面對日益加劇的全球氣候變化,深圳將積極探索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加快海綿城市建設,增強城市的韌性和適應性。
 
    據悉,本次總體規劃草案公示為6月11日-7月10日,為期30天。本次公眾論壇的舉辦,既是深圳市進一步豐富公眾參與內涵和工作實踐的重要舉措,也是本次規劃草案公示系列活動的圓滿收尾。通過此次公眾論壇,社會各界得以更加充分、深入地了解規劃、參與規劃、監督規劃。規劃公示期結束後,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將組織規劃編制團隊結合社會公眾意見建議進一步豐富完善規劃成果,以更高質量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引領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將深圳打造成為每個人的 「創新創業創意之都,和美宜居幸福家園」。(記者 王靜抒)
[责任编辑:薛正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