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漫話中醫】也談「名醫無後」

【漫話中醫】也談「名醫無後」

責任編輯:副刊 2021-09-15 18:21:45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副刊

 去年在一次偶然機會讀到張效霞老師的文章「名醫無後」與中醫傳承,印象很深。近日抱恙,在家休息,又重新拜讀此文,引發一點思悟及想法,想說上幾句。文中講到《海派中醫》一書記載的一段往事。現代名醫程門雪先生(他還是原上海中醫學院的院長)時常對人提及「名醫無後」這句話。原上海中醫學院附屬推拿學校校長朱春霆去拜訪程門雪先生,「臨別,朱春霆告訴程門雪:幼子鼎成跟我學推拿,子承父業,若能蒙程院長點撥是吾一大願望。程門雪微微欠身,嘆息道:『有句老話,名醫無後』。現在,中醫又面臨着這樣的一個困境,需要年輕一代繼承接班。你們朱家,世代行醫,一指禪推拿,是真功夫,令郎能夠繼承,是一件好事。」

 我在這裏簡單地介紹近代一指禪推拿名家朱春霆先生,老先生系出上海嘉定中醫名家之後,從師一指禪推拿名師丁樹山,50年代,朱氏作為「推拿專家」多次受邀赴京為老一輩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宋慶齡、董必武、彭德懷、陳毅、陸定一治病,療效顯著。1958年受宋慶齡、陸定一委託,在上海成立我國第一所推拿學校,並設立上海市推拿門診部,朱氏任校長和門診部主任,先後培養了五百多名學生(我在進入中醫行列時也入讀推拿學校),朱校長手法功力深厚,臨床經驗豐富。

1631701213603094.jpg

 張效霞老師在文章中又寫到:程門雪先生的弟子何時希在《融會中西陸淵雷》一文中,記載其有一次去拜訪陸淵雷,「那天所談,以『名醫之子』為主題。他說有些人藉上代餘蔭,不學無術、席豐履暖,甚至遊手好閒,不知上代創業及學習之艱難,悠然自得,現在解放了,好多老牌子不吃香了,他們卻仍然掮著老牌子在活動。他激昂地說,中醫學術已漸趨沒落,不要說缺少經生(意謂學習中醫經典著作者),即粗通者亦漸少,惶惶終日,亡中醫者將是這一代!言下憤然擊桌,氣呼呼不已。我說程門雪師曾屢稱『名醫無後,非無子孫也,謂後代不能得其術,傳其學也』。他們只見老子日診數十百號,不知當年老輩黃梅雨季,菊花黃時(黃梅雨)醫生霉(是俗語);菊花黃,醫生進繡房(是宋人語)門前冷落的淒涼景況,所以不知甘苦,少壯不努力,而自耽逸樂,今日猶靠老牌子活動,總比無老牌子可掮為幸。」我對張效霞老師這段話深有感悟,我在上海醫院工作時曾遇多位名醫之後,絕非能與前輩同日而語。醫術上高低立分,相差甚遠,可以說是肩扛「祖傳名醫」之後的招牌護蔭繼承父業,豈知未經磨,那能修得真果。

 我的一位推拿老師,曾是推拿流派的創始人,推拿醫術譽滿滬上,而其子繼承父業,從業推拿醫術,但未見他在推拿學術上有一席之地。還有一位秦老先生,在中醫界地位甚高,著作不下幾十冊,我入行時,第一本細讀的「中醫入門」就是出於秦老先生的手筆,但他的女兒在某地段醫院做後勤行政工作。在三、四十年代享名上海的傷科名家,其後人繼承父業有多人,其中一位,當時是某院的中醫骨傷科主任,要知道中醫骨傷之名家常都起源於醫武同源的世家,如當年享有盛名的骨傷名醫石筱山、王子平、佟忠儀、魏指薪,都源出於醫武結合之效法,所以他們名家所各自創立的傷科外敷膏藥、丸藥、湯藥方劑,骨傷治療跌打損傷理筋、正骨、復位手法更是療法中的一「絕」,手法一起,就展示出醫學技巧,武學中深厚的功力,往往有立竿見影之效,技驚四座。

 但我知道的這位傷科主任,當出診去看某些「重要」、「有地位」的病人,自己從不動手,只帶上同院推拿科醫生,協助手法治療。已見不到他的治療手法絕活。中醫骨傷科醫生如果不會動手,可以說「失去半壁江山」。這只能讓人無言了。我在實習時,還曾見過一位女同學,她是中醫「痔」科名家之後,但在以後幾十年的醫院臨床、學術活動,從未再見到她,是否轉行或者終年忙碌在醫院工作上就不得而知了。文章最後,張效霞老師說:「師承只是第一步,成就醫道靠自身」。我想加上幾句,繼承父業是好事,但要明白繼承父業,只是你在環境、薰陶方面佔有先天的優勢,但要「青出於藍勝於藍」需付出艱苦的畢生努力。

1631701244356450.jpg

 思悟點滴

 「名醫無後」一文,讓我引發感想,當時的滬上名醫,程門雪先生是我求讀時的中醫學院院長,故事中提到的朱春霆先生,是上海中醫學院附屬推拿學校校長,一位是上級院長,一位是求讀學校的校長,登時感覺事情好像就發生在周邊。

 要成為滬上名醫,我認為有兩個條件,一是「天賦加勤奮」,二是「機會加才能」。先說天賦加勤奮,名醫之後,雖然有學習中醫優先條件,上代名醫有天賦,但不等於後人也有學習中醫的天賦,學好中醫,沒有一定的天賦,是十分困難的。因為中醫學是一個思悟過程,「醫者,意也」,思維方式是極為重要的,沒有對中醫學有獨特天賦,是無法成功的。天賦之後需要勤奮。學醫者必須博及醫源,精勤不倦,對於疑難之題念念不忘,殫心竭慮,反覆琢磨,一旦意解,獲得獨到見解,達到「慧然獨悟」的境地,有時如同苦行僧。學習中醫過程,要經得起寂寞,耐得起孤獨,才能修得正果。

 二是機會加才能。掌握精湛的醫技,是獲得機會的保證,俗話說,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機會是厚積薄發的時機,當你把醫技發揮得淋漓盡致之時,也是廣大病者受益之日,也是對中醫學的內容,或理論、或醫案、或臨床作出了貢獻,你也成了名醫。但是,有時命運作弄人,你投入畢生心血,而未遇成名成家的機會,比如你為某著名人物、某領導治癒疾病而從此成名,朱春霆老先生成名可能與他為國家領導治病有一定的關係。反之,有人與成名之醫相差無幾,但無這種機會,就沒有那麼大名氣。

 好在醫學主要是治病救人,為人解除疾苦,雖然在社會名聲不大,但是在被你醫好,解除病痛的病人中,你仍是個名醫。只要深深扎根在臨床中,病人對「名醫之稱」,心中自有一桿秤。在門診,如果長期以來一位醫生門可羅雀,一位醫生求診者門庭若市,這是病人對兩位醫師,作出最好的評價。(文:吳文豹)

吳文豹.jpeg

筆者簡介:吳文豹教授,前香港大學中醫學院副教授,從事中醫臨床、醫學教學55年。曾在滬時從業西醫骨科臨床經驗達17年。在中醫骨傷、推拿、針灸及中西醫結合領域頗有造詣。對臨床、教學有獨特見解與理論學說。

責任編輯:副刊 【漫話中醫】也談「名醫無後」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