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走進深圳特區窗口:羅湖南湖街道  重溫改革開放精神 領略向西人文魅力

走進深圳特區窗口:羅湖南湖街道 重溫改革開放精神 領略向西人文魅力

責任編輯:楊眉 2021-09-29 10:52:39 來源:香港商報網

 金秋九月,丹桂飄香。9月27日,第十二屆「品鑑嶺南」中國著名作家採風團來到深圳市羅湖區南湖街道。採風團嘉賓登上了中國第一棟超高層建築、深圳經濟特區首座標誌性建築深圳國貿大廈,參觀了新亮相的旋轉餐廳「鄧公廳」,以及深圳國際貿易中心歷史陳列館。漫步於南湖街道的向西村老街,嘉賓們體會著深圳城中村的煙火之氣,並頗有興致地學習了向西雞煲烹飪流程,領略了向西美食的魅力。嘉賓們感慨萬千,他們對改革開放的成就無比讚嘆,並對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和千千萬萬的勞動者表達了深深的感激。參觀結束後,嘉賓們來到向西村向西愛月張公祠互動交流,與當地村民共同欣賞了向西社區韻之聲粵劇社折子戲《穆桂英掛帥》、《狄青闖三關》,品嘗特色深圳老字號大盆菜和向西雞煲,並題字、畫畫互贈墨寶,將此次深圳的採風活動推向高潮。

采風團在向西村牌坊前合影.jpg

   採風團在向西村牌坊前合影

 初見南湖向西村 靈感閃現

 南湖街道面積僅2.75平方千米,常駐人口11萬,雖然面積不大,但卻承載著許多歷史。作為深圳經濟特區開發最早、發展最快的城區,南湖街道是繁華的商業、貿易和金融中心,也被稱為特區「窗口」的「窗口」。深圳創造的許多「全國第一」中,大多打上了南湖的烙印:羅湖橋連接深圳與香港,國貿大廈創造「三天一層樓」施工速度成為「深圳速度」的象徵,羅湖口岸一度是中國出入境客流量最大的陸路口岸,漁民村是中國最早的萬元戶村,南湖街道也先後接待了鄧小平、胡錦濤、習近平等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

 「南湖街道是從香港由羅湖口岸進入深圳的第一站,雖然面積不大,但是歷史淵源深厚,故事也很多。南湖街道有三個村,現在已經都改為了股份有限公司,向西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向西村與羅湖區以及南湖街道的聯繫也非常緊密,此次各位老師來此,向西村也非常願意為各位老師提供創作的靈感,希望各位老師能夠在向西村有所收獲。」在座談交流會上,南湖街道黨工委書記甘春勇對嘉賓們表示歡迎時說。

作家與向西社區韻之聲粵劇社合影.jpg

   作家與向西社區韻之聲粵劇社合影

 深圳市向西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秘書長張啟聰向採風團介紹了向西村的歷史。明朝時期,張氏第13世祖愛月與族人搬遷到羅湖創立了向西村,迄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據說,向西村名字是因為昔日這裏的居民相信風水,所建房子大多向西而建,所以叫向西村。向西村人以張姓為主,以張姓為宗,而羅湖張氏,也是深圳有名的大姓。張氏第13世祖張愛月已經在向西村立圍,而張愛月的三個親兄弟思月、懷月、念月,分別創建了水貝村、湖貝村。張愛月叔公張靖軒後人,則創建了黃貝嶺村。1992年,深圳市進行了農村城市化改制,向西村村民委員會由此變為了深圳市向西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註冊資本人民幣8038.7萬元。到2020年底,公司總資產已達11億元。

 採風團團長、中國作家協會詩歌委員會主任葉延濱感慨:「才剛剛進入向西村,短短的時間內就不難發現向西村的特點。羅湖區、向西村在短短幾十年間就取得了如此輝煌的發展成就,讓人感佩。引領改革開放潮流的向西村,擁有一個很好的年代感,是一個很好的年代劇的背景。向西村是本次採風的最後一站,相信會是一個高潮,將會給予在場的作家老師們很多的靈感,大家都會珍惜這段時光。」

 重溫深圳建設歷程 感恩小平

 隨後,採風團前往深圳國貿大廈領略深圳改革開放的風采。在49樓的國貿旋轉餐廳「鄧公廳」遠眺高樓林立的繁華景象,作家們感慨萬千,這就是當年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視角,如今深圳之繁華,不知是否已如鄧公所願?在「鄧公廳」稍作停留,採風團即下至42樓參觀深圳國際貿易中心歷史陳列館重溫深圳建設歷程,參觀完畢後,他們更是久久不能平靜。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王剛激動地說:「看完國貿42層的歷史陳列館實在是令人感慨。看到了鄧小平南方談話的照片,我不由得熱淚盈眶。特別感激鄧小平這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如果沒有他,中國恐怕難與世界接軌,中國人也難以走向世界。」

友好交流 互贈筆墨.jpg

   友好交流 互贈筆墨

 作家出版社創意合作部主任、文學評論家、編審、水墨藝術家興安也表示:「參觀結束的時候,我久久不願離去,感慨萬千。改革開放給整個的中國帶來了紅利,也給我個人帶來了巨大的機遇。我是一個蒙古族人,假如沒有改革開放,我可能就會在內蒙的草原上放羊牧馬。放羊牧馬的生活或許也不錯,但我的視野就不可能如此寬闊,更不可能在北京有很好的事業發展。在我的朋友中,也有來自全國各地偏遠地區的人,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或許他們都不可能從偏遠的山區走出來,發揮自己的才能。所以,我們感激改革開放,尤其是站在國貿大廈俯瞰發生奇蹟的深圳,這是改革開放的巨大成果。感謝中國這麼多年的變化,尤其也感謝像向西村那些在基層勤奮的為改革開放直接做出貢獻的勞動者們。」

 葉延濱說:「國貿大廈我已來過很多次,每一次都有新的感覺。這次參觀,說的較多的是鄧小平的南巡講話,在中國改革開放面臨重要轉折機會的時候,鄧小平在國貿大廈所講的話,真正是決定了中國的航向,這讓所有的中國人都受益匪淺。今日深圳的成就,與小平同志是分不開的。沒有鄧小平,就沒有深圳這樣一個現代化的、面向世界展示中國精神、中國速度、中國風格的城市。我們這一代人和我們的子孫後代都應該記住,要感謝造就這個時代的所有勞動者,還要感謝指引方向的決策者和領導者。」

 著名作家、編劇全勇先是第一次進入國貿大廈,他表示:「我深刻地認識到,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四十年的發展具有深遠意義,一個社會要想進步,最重要的是思想的變化,思想的改革,這個比什麼都重要。」

向西村美食街.jpg

   向西村美食街

 漫步向西老街 體驗煙火氣息

 下午,採風團一行參觀了向西村的街道,在路過向西村幾十年的老店「君渝重慶火鍋店」時,作家們還饒有興致地參觀了向西雞煲的製作過程。師傅開大火熱油加入姜蒜爆香,再加入用秘制醬料醃製的清遠雞,放入蔥段、洋蔥、香菜等佐料,雞煲立刻香味撲鼻。燜十五分鐘出鍋,雞煲的味道更加濃厚,令人滿口生津。作家老師們對此讚不絕口,直呼「美味」。

美味的向西雞煲.jpg

   美味的向西雞煲

 天津市作協副主席龍一表示:向西村的雞煲香味非常濃,聞到就流口水了。「火候掌握好,雞肉也很鮮嫩!」這裏的醬料必定有多年的功夫在裏面。30年時間,這個店越來越火,說明在羅湖,在向西村,只要認真工作,必定大有收獲。

 有作家問道,為何代表向西村雞煲特色的竟是一家重慶火鍋店?店員答道:「本來這家店的雞煲是傳統的廣東風味,但是現在口味已經逐漸變了。」這或許代表了深圳這座城市的開放與融合。向西村早已不僅僅是向西村人的向西村,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改變了這裏的口味。經過外地口味的改良能讓傳統的廣東雞煲散發全新的魅力,正如深圳吸收了五湖四海的建設者才能造就今天的繁榮。

 向西村的煙火氣息給採風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裏的人們忙忙碌碌中自有一份自在。

作家們了解向西雞煲制作流程.jpg

   作家們了解向西雞煲製作流程

   作家大讚向西古樸之風

 向西村歷經滄海桑田,卻從未忘本。重修族譜、重建祠堂,讓這個現代化商業氣氛濃郁,繁華又略顯擁擠的街道之中保留下了古老的傳統。本次採風的終點停留在向西村繁華街道上一棟承載著歷史的記憶建築之中,那就是愛月張公祠。向西村的宗族文化在此得以保存。每年,散布珠三角、港澳、海內外的向西村張氏後人「返鄉里」,第一站都會到祠堂來拜祭祖先。

 看着這棟古色古香的樓宇與其中古樸的布置,王剛表示,對於漢民族而言,宗族文化源遠流長。每一個朝代無論發生怎麼樣的變化,宗族文化都頑強地保留了下來。只有在十年動盪時期,宗族文化才遭到了巨大的破壞。此次來到向西村,看到了如此古樸、典雅、莊重的張姓祠堂,身為一個中國人,浸潤在這樣的文化中,是感到非常幸福的。很多人喜歡探討關於信仰的問題,其實中國人對祖宗,對宗祠的依戀、堅守和傳承,正是中華民族心靈的巨大依靠,這也是中國人靈魂深處的信仰。向西人能夠在繁華的都市中將傳統最大限度地保留下來,實在讓人感動。

1632883335747839.jpg

   採風團在向西愛月張公祠(深圳市向西海外聯誼中心)前合影

 在愛月張公祠,深圳市詩詞協會的會長楊文才已等候多時。在向西實業股份公司董事長張偉光「富而崇文」的倡導下,向西村已建立了「深圳詩詞學會向西村創作基地」。著名作家、編劇,張藝謀首部諜戰電影《懸崖之上》的編劇全勇先認為:「富而崇文,這是一種可貴的態度。精神生活是體現一個人價值和人格高貴的標準,這對於向西村這樣富起來的村子來說,是十分值得鼓勵的事,頗有古風。」

 在本次採風活動的最後,採風團成員們與深圳市詩詞學會會長楊文才等文化界人士互動交流,欣賞粵劇,品嘗特色深圳老字號大盆菜和向西雞煲,並畫畫、題字互贈墨寶,將整個採風活動推向了高潮。

 葉延濱表示,此次參觀,讓採風團的作家們重溫了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巨大變化。他說:「在向西村,我想到習近平主席說到的,要讓老百姓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向西村的發展正是體現了這一點。向西村一村的變化,也是中國各地農村融入現代化的縮影,這需要我們更多地去了解和反映。本次採風活動,最後一站來到了南湖街道向西村,可以說是不虛此行。」(記者易小婧 伍敬斌

   頂圖:採風團在深圳國際貿易中心合影

微信图片_20210929110027_副本.jpg

責任編輯:楊眉 走進深圳特區窗口:羅湖南湖街道  重溫改革開放精神 領略向西人文魅力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