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安徽 > 本地新闻

傳承新安畫派 弘揚徽文化

2017-03-03
来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商報網訊】 記者吳敏 通訊員阮文生 許文彩報道:不久前,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發行的《曆代黃山圖題畫詩考釋》在全國的美術院校和藝術團體引起廣泛關注。該書是作者滋蕪曆時5年精心著作的新書。為此,2017年2月25日上午,由華中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安徽大學藝術學院聯合主辦,南京工程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美術教育研究雜志社承辦的“滋蕪新著《曆代黃山圖題畫詩考釋》學術研討會”在合肥舉行。出席此次學術研討會的有來自北京、上海、武漢、廣州、杭州、南京、西安等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

  填補了黃山圖題畫詩集出版的空白

  《曆代黃山圖題畫詩考釋》的出版,既填補了中國美術史的空白,也填補了黃山 圖題畫詩集出版的空白。“高情逸思,畫之不足,題以發之。”滋蕪廣泛尋閱博物館、圖書館、民間收藏者和拍賣市場的畫幅、手卷、扇面、地方志、黃山志、名山圖等原始媒材,悉心參校文人和畫家的私家文集及《中國古代畫派大圖范本 黃山畫派》《康熙禦定題畫詩曆代題畫詩》《中國古今題畫詩詞全璧》《中國曆代畫家山水題畫詩類選》《曆代名人詠黃山》《黃山古今詩詞選》《明清黃山學人詩選》等各類與黃山相關的書冊,一一辨之,才著成《曆代黃山圖題畫詩考釋》。

  該書共計20餘萬字,考釋宋、元、明、清、近現代至當代或即興、或醞釀、或自題、或他題、或題畫內、或題畫外的300餘首黃山圖題畫詩,揭示了黃山圖題畫詩的複雜性、多樣性與獨異性,為讀者提供一個新的認知黃山的角度,給繪畫、書法、詩詞、曆史研究者等提供了資料幫助及視角性啟示,對黃山美、對詩畫韻味進行更系統的展示,為新安畫派理論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

  傳承新安畫派、弘揚徽文化

  華中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導徐曉庚,安徽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授陳林,中國作協《中華辭賦》《長篇小說選刊》主編顧建平,複旦大學教授、博導、文學批評家李振聲,安徽省作協主席許輝,安徽省美協主席楊國新,原安徽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安徽日報社總編輯、安徽省記協主席張育瑄等與會專家學者均紛紛踴躍發言,對該書做了高度評價。南京工程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教授張玉春,中國美術學院王犁教授,廣州美術學院教授陳浩晨,中國美協理事王佛生先生、著名畫家王大川教授、學者許大鈞先生等也撰文以賀。

  與會專家認為,該書通過對黃山圖題畫詩更廣泛層面上的梳理與解讀,深入挖掘黃山圖題畫詩的具體曆史文化內涵,使讀者能更全面地了解黃山圖題畫詩的發展、特點等,從而對新安畫派黃山圖題畫詩這一燦爛的文化遺產引發更為廣泛的關注,對傳承新安畫派、弘揚徽文化有重大意義。 《曆代黃山圖題畫詩考釋》的出版,給中國美術史研究提供了具有學術價值的參考文獻,填補了黃山圖題畫詩集出版的空白,也填補了中國美術史研究的空白,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繪畫中表現出詩歌般的童話世界

  滋蕪,又名朱志武,1963年生於黃山市歙縣,現為安徽省政協文史委編審、安徽省政協委員、中國作協會員、中國美協會員、安徽省美協副主席、《美術教育研究》學術期刊主編、安徽大學兼職教授等。滋蕪精通中西畫創作及美術史論研究,有近五十年的繪畫經曆。他創作時堅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飽含對母語文化的熱愛以及高度的責任感,長期深入生活,謳歌勞動美、生活美、自然美,強調藝術與人文統一和諧,將大地之情以詩性文化融於作品,倡導勤儉、向上、寬容、樸素的藝術人生。

  滋蕪雖生在江南,卻長期居住在北方,常常“遙望江南路,一解鄉愁苦”。他認為生活、勞動是藝術的母本,表達生活之美、勞動之美是對中國夢最好的解讀與詮釋,因此他勤奮創作,勇於探索,在中國畫的傳承與創新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將自然、人文、風俗用彩墨勾勒出來。其作品生活氣息濃鬱,含有強烈的書卷氣息,且富有時代精神,曆史感強,滄桑厚重,常常在繪畫中表現出詩歌般的童話世界,如其代表作《祖國萬歲》《老家的古樹》《新房·新娘·初吻》《柳林》《大地情》《冷香》《夢江南》等。

  樸素實在是藝術人生的根本

  滋蕪說,中國畫的題畫詩,是附著於畫面、點睛生發的,與畫面相互彰顯,完成“畫難畫之景,以詩湊成”,體現了作品的形式美與內涵美,“粉蕊瓊枝齊照眼”。

  滋蕪認為,藝術家要有最根本的樸素品質,才能保持繪畫及詩詞藝術上的孤傲、本分、雋永,持久閃光。

  在他的筆下,自然、山川、人物無不含有鮮活的生命跡象。他鍾情於對牛、羊的描繪,更醉心對人和自然結合的書寫。在作品“和美”系列中,有春風浩蕩,燕雀飛翔,水牛臥遊,牧童嬉戲;有山光明媚,墨弦錚錚,青蛙跳躍,村姑微笑……滋蕪用鄉村民風點化,借人與景抒發對生活的愛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為時代存寫,也很好地詮釋了“天人合一”的哲學觀。

  滋蕪繪畫之勇於出新,還因為他關注的不僅僅是繪畫的法則,還包括繪畫生態、文化生態乃至人本身的問題。他在文章《樸素有真意》 中談傅雷與黃賓虹時說:“兩人書信往來,平實、真誠,或談論藝術主張、文化現狀,或敘說買賣生計、親情友誼,言之有物,物中有情,明白了然,開門見山,絕無迂腐之氣,也不避諱‘錢’字,隨心隨意。讓我不由覺得樸素、實在是藝術人生的根本”,“兩位前賢求真求誠的態度、平實樸素的風格,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應該追求的,值得我們學習再學習”。

  詩畫兼修,50年心源一脈

  滋蕪一再表示,他的繪畫最大得益於兩個方面,一個是印象派,另一個是老師林風眠。誕生於19世紀中葉法國的印象主義,主張走到室外,在陽光下,根據眼睛的視察和直接感受作畫,表現物體在光的照耀下色彩的微妙變化。滋蕪習畫,最初是從素描和油畫開始的。為了做到“心中有丘壑”,他曾經一塊面包、一個畫夾,走遍國家名山勝地,行程數萬裏,積累了幾大箱素描手稿。後來他又在中央美術學院系統學習,潛心於油畫創作與印象主義理論。

  滋蕪是一個詩畫兼修的藝術家,他精通中西畫創作及美術史論研究,有近50年的繪畫經曆。他感情豐富、才思敏捷,對於新舊體詩均有很高的造詣。他青年時期曾癡迷詩歌,往往詩意襲來、真情澎湃,萬千意象如天馬行空般傾注筆端。他認為詩畫本同源,有想象才能有意境,優秀的畫家肯定是傑出的詩人。心源一脈,藝術的生命在於想象。詩人的這種藝術素質滲透進繪畫中,於是就有了《楚辭意》《遠山的呼喚》《山鬼》《記憶中的史詩》等充滿想象力的奇作。這些大氣磅礴的畫作,“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裏”。滋蕪畫作瀟灑自然、清新脫俗,既是生命力的展示,也是真、善、美的凝聚。

[责任编辑:蒋琳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