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广东 > 特别报道

深圳灣南山段水質改善「正本清源」惠及深港

2017-03-10
来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黃鳳鳴報道:深圳灣位於珠江口伶仃洋東岸屬珠江口部分,流域面積465.4平方公裏,涉及龍崗、羅湖、福田、南山等四區及香港。隨著深圳經濟快速發展,大量汙水未經處理排入深圳灣,海水水質連續多年處於「劣IV類」,一度成為深港市民關注的焦點。

  南山段占深圳灣1/3,約160平方公裏;灣區水域面積90平方公裏,南山段38個市政雨水排放口中有12個有汙水排出,合計每天排放量約10.97萬立方米,深圳灣海域水質治理工作雖有改善,卻任重道遠。

  南山區規劃2018年建成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創建世界級創新型濱海中心城區,水汙染防治工作受到高度重視,「十三五」期間,南山區計劃投資110億元(全文均為人民幣),實施水汙染防治工程(其中,區政府投資38億元,市政府投資72億元),主要包括正本清源、汙水管網完善、汙水處理廠提標擴容、河流綜合治理、防洪排澇等工程。

  深圳治理河流的最大阻力:河道底泥和面源汙染

  記者從南山環保部門了解到,目前而言,河流治理面臨的最大阻力為河道底泥治理和面源汙染問題。目前,河道底泥汙染內源釋放是河道水質惡化重要原因之一。一貫以來,河道底泥治理主要手段為河道清淤,事實證明該辦法治標不治本,幾年之後河道底泥又重新淤積。近年來生態修復技術逐步發展,但由於河流基礎特性不一致,生態修復技術並不具備普適性。因此底泥治理技術有限性問題仍是困擾河流治理的最大阻力之一。

  同時,經過近10幾年來雨汙分流系統建設、截汙系統建設,點源汙染問題得到有效遏制,但面源汙染問題愈來愈突出,面源汙染由於其面積大,不可控性強等特點,使得其防治難度大,今後河流治理過程中,面源汙染防治問題也可能成為最大阻力之一。

  通、分、截、清、補、嚴六大舉措治理後海河

  2016年7月南山已在深圳市134條黑臭水體中率先脫黑脫臭。這條在深圳率先脫黑脫臭的河,原本是這樣的:在豪宅和總部基地林立的後海片區,有一條人工河--後海河。全長約4公裏的後海河,是為高度開發建設區域的一條人工排洪渠。因為沒有源頭,後海河的水全部是來自周邊小區漏排生活汙水、雨水及補水,河道又黑又臭,路人只能掩鼻而走。

  「後海河水體黑臭的原因有三方面,」南山區環水局治水辦負責人告訴記者,周邊住宅區沒有實現雨汙分流,後海河流域共有242個獨立排水戶(其中住宅類107個,非住宅類135個),接管後海河前,大部分排水戶未實現雨汙分流,排水不達標,生活汙水等直接進入雨水管道直排入河。另部分住宅區汙水管網建設不完善,缺乏汙水管網,導致汙水直接接入後海河。二是截汙系統不完善,後海河周邊已設置截汙系統,但由於部分截汙管、截汙箱涵破損嚴重,導致汙水外溢入河。而且工業八路等市政汙水管道未打通,導致已截排汙水無出路,無法進入南山汙水處理廠處理,直接外溢入河。另外,補水系統未能發揮功能,目前,後海河北河需通過深圳灣二級補水系統,從深圳灣大橋上遊取水點經後海內湖至後海海德三道補水出口,但由於地質沉降導致管道多處撕裂,無法進行補水,同時,由於旁邊的內湖公園在進行提升改造工程,內湖公園不能蓄水,進一步導致北河補水系統未能發揮功能。針對上述三個原因,南山區推出「通」經脈、「分」管道、「截」汙染、「清」舊淤、「補」淨水和「嚴」監管六大舉措綜合治理後海河。

  「通」經脈就是為解決汙水出路問題。南山區政府從去年開始便加強與市水務局、市建築工務署的溝通,加快推進深圳河灣二期(工業八路截汙管網)汙水截排以及後海北部片區科苑路、登良路等市政汙水管網的建設,徹底解決後海片區生活汙水無出路的問題。

  「分」管道則開展「正本清源」行動。南山區對後海河流域內存在排水管網錯接亂排、雨汙混流情況的部分老城區、老住宅小區,開展「正本清源」行動,通過糾正錯接雨汙排水管、加裝天面雨水管等措施,從源頭實現雨汙分流,避免生活汙水混進雨水管道汙染河流。目前,已在後海河流域內創建達標獨立排水小區120個,完成70個住宅小區雨汙分流改造初步設計方案。

  「截」汙染,減少直接入海汙染。在工業八路截汙管網汙水截排及科苑路、登良路等市政汙水管網建成前,在後海河南、北河截汙箱涵的末端建設了2個應急汙水處理站,處理量為8萬立方米/天,有效解決後海河受汙染水體直排入海的問題。改善河道流域基底是「清」舊淤。南山清理黑臭底泥1萬立方米。實施北河東側滲漏涵管修復工程,徹底堵住每天約1000 立方米的生活汙水滲漏入河。

  「補」淨水是為了恢復河道景觀水體。開展南山後海公園內湖補水泵站修復工程、輸水管道滲漏點修復工程和後海後海河補水管道改造工程,將後海河原有的二級補水升級改造為一級補水,每天從深圳灣大橋下抽取3萬立方米的潔淨海水直接補充到後海河,改善後海河水生態環境。上述工作實施之後,就是「嚴」監管,強化運維管養工作。加大巡查力度,查處非法排汙行為。重點對周邊洗車店、餐廳進行執法檢查,防止汙水排入雨水箱涵、河道內;對周邊建築工地進行巡查,防止泥漿等偷排;加強夜間巡邏,防控流動吸泥車偷排。根據南山區環境監測站2016年7月份連續半個月水質監測數據,與上年同期相比,後海河水質已由重度黑臭水體轉為不黑不臭水體。

  2017年徹底消除黑臭 後海河水質達Ⅴ類標準

  南山持續進行黑臭水體治理。首先是後海河。後海河水質改善工程已完工,水質達到不黑不臭,2016年7日在全市建成區黑臭水體中率先脫黑脫臭;水質提升工程已進場施工,預計2017年主汛期前完工,屆時後海河水質將基本達到地表水Ⅴ類標準(注:適用於農業用水區及一般景觀要求水域)。二是白芒河、大磡河。黑臭水體治理試驗工程已投入試運行,有效減低了黑臭程度,2017年底前,將徹底消除黑臭。三是桂廟渠、鏟灣渠。黑臭水體治理工程已進場施工,預計2017年主汛期前完工,河道水質實現不黑不臭。

  除了黑臭水體治理以外,南山區還同時開展深圳灣排水口排汙整治工作。深圳灣(南山段)共有38個排水口,其中12個有汙水排出,合計混流汙水量約11.77萬立方米/天,截至目前,已完成10個排水口的整治工作,剩餘的海斯比南和南海玫瑰園兩個排水口正在開展整治工作。預計到2017年上半年,深圳灣(南山段)排水口全部整治完畢。

  南山推動「正本清源」

  深圳灣海域水質改善

  大沙河和後海河,都是流向深圳灣南山段入海口。深圳灣流域面積465.4平方公裏,涉及龍崗、羅湖、福田、南山等四區及香港,其中南山段大概占1/3,約160平方公裏;灣區水域面積90平方公裏,水質劣於Ⅳ類海水水質標準。自東向西,除深圳河、新洲河、鳳塘河、小沙河、大沙河、後海中心河排入深圳灣外,沿線還有77個市政雨水排放口,其中有16個有汙水排出,合計每天有12.79萬立方米混流汙水(含漏排汙水、清潔基流和海水)排入深圳灣;南山段38個市政雨水排放口中有12個有汙水排出,合計每天排放量約10.97萬立方米,造成深圳灣海域水質較差。

  如今,經過對入海河流水質的整治,加上南山正本清源行動的推動,深圳灣南山段的水質慢慢在改善。目前,深圳灣流域累計創建排水達標小區676個(住宅小區231個,各類排水單位和小區445個);2017年計劃完成該流域235個住宅小區與30個非住宅類排水戶雨汙分流管網改造工程;按照「能分則分,不能分則截」的原則完成了白芒、麻磡、大磡、塘朗、平山、官龍、茶光、海灣、灣廈、南水、圍仔、雷嶺、新屋、九祥嶺、牛成等15個城中村排水管網改造工程。

  南山區環水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深圳灣水質的綜合治理還在持續,接下來,南山將繼續推進住宅小區排水管網雨汙分流改造工程,實現源頭治汙。深圳灣流域南山段除2017年計劃完成改造的小區外,尚有330個非住宅類小區存在雨汙混流的情況,計劃2018年全部完成。

  公眾參與 全民監督

  後海河治理經驗可供借鑒

  深圳灣海域水質治理工作長期艱巨、任重道遠,所幸目前看來,以後海河為例,治理效果尚為專家及市民滿意,有外地環保部門還前來取經後認為,後海河的治理經驗對全國各地的河流治理有借鑒意義。

  首先,在治理思路上,後海河治理過程中均為統籌考慮、系統治理,按照「源頭減汙」「管理控汙」「末端治汙」治理思路開展治理工作。「源頭減汙」主要是指建成深圳灣汙水截排二期,解決南片區汙水無出路問題;推進後海河流域小區排水管網改造工作,目前後海河片區新增44個排水達標小區。「管理控汙」主要是指加強水政執法力度,嚴格環保水政執法監管,對未辦理排水許可證、偷排漏排的水務違法行為立案查處。「末端治汙」主要是指通過河道清淤、箱涵補漏、閘門修復、補水完善和臨時處理等5類措施對已受汙染水體進行綜合整治。

  其次是強化公眾參與。南山區環水局已專門成立後海河義工監督隊,倡導全民監督治水成效。邀請深圳灣社區綜合黨委、養護單位等相關工作人員及後海河兩岸市民代表成立後海河義工監督隊,對後海河的水質治理、運維管理、環境維護、安全生產、政策宣傳等進行監督,避免脫黑脫臭水體再受汙染。

  臨海遠眺,碧水茫茫,海天一色,飛鳥翔集。深圳灣的美景已成為市民遊客的生活福利,更為深港兩地一衣帶水的連結紐帶。然,治水工程,漫漫長路,上下求索。

[责任编辑:蒋琳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