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港深地名故事|城市地名中的文化鏈條 不應在我們手裏斷裂

港深地名故事|城市地名中的文化鏈條 不應在我們手裏斷裂

責任編輯:楊眉 2022-09-23 08:55:45 來源:晶報

 李躍 晶報評論員

 多年前我剛來深圳時,住在位於車公廟的單位宿舍。當時我覺得這個名字頗有古意,還寫了一篇小文章感嘆了一番。

 後來才得知它的來歷,據說,宋朝有一位姓車的名將,智勇雙全,曾經成功平定過江南之亂。南宋末年,宋帝南下避難,由車大將軍一直護駕到了廣東深圳一帶。車將軍去世後,後人為表其忠勇,就為他立廟供奉——如今的車公廟呈現的是繁華的都市景象,眾多白領出入其間,古意無跡可尋,但是,只要這個地名還在,附着其上的歷史煙雲就不會消失於無形,我們就能通過地名與歷史對望。

 是的,地名中隱藏着一個地方的文化密碼。對我們來說,了解深圳先得了解那些深入歷史脈絡的地名。

 地名中的悠久歷史

 很多人已經知道,「深圳」即是田間有一條深水溝之意,這一城市名稱來歷已見諸各種媒體。但是,更多的深圳地名來歷還隱藏在時間的褶皺深處,並非廣為人知。

 比如,你也許沒聽說過,「羅湖」來源於清代康熙年間就已存在的羅湖村。「羅」字源於古越語,是古壯侗語對山的稱呼,帶有「羅」字的山名是古代百越族人的遺留。「羅湖」就來自周圍湖塘眾多的那座山的名字。1982年,因建羅湖聯檢大樓,羅湖山被夷平。

 福田來源於「福田村」。南宋光宗年間,上沙村始祖黃金堂的四子黃西為,到松子嶺南麓建村開造了跟格子一樣的「格田」,因為看着像一幅幅美麗圖畫,所以把「格田」改名為「幅田」,後來因為「幅」跟「福」同音,又更名為「福田」,取「得福于田」之意。

 鹽田的名稱來源於「鹽田村」和「鹽田墟」。鹽田村、鹽田墟的最早歷史記錄出現在清康熙《新安縣誌》裏,因在海邊造田曬鹽得名。清朝時期,在現在鹽田港東北角的海灘上出現了一個交易墟市,許多人不走山路,而是從海路划船、乘船而來,這就是鹽田墟。後來墟市越來越大,趕墟的人就在墟市邊搭棚逗留,露天的墟市逐漸演變成鹽田村。

 公明名稱來源於原有的公明墟。明朝天順年間,在現在將石村的附近就有了周家村墟;到清嘉慶年間,出現了白龍崗墟,也就是今天薯田埔村的前身,還有永長墟(在今松崗羅田);清光緒年間,原來的白龍崗墟附近又出現了豐和墟。其中,以豐和墟最為興旺。後來,因為這幾個宗族之間發生糾紛,在樓村武舉人陳海神、合水口村麥曉孫的倡議下,於1929年在合水口與上村的交界處,按照香港元朗墟的模式,建公平墟,取意「買賣公平」,又叫義和圩(即移和圩)。1931年改名公明墟,取「公道光明」的含義。

 地名中的趣味文化

 位於深圳市中心的蓮花山公園,應該是深圳人氣最旺的一座公園,每天遊人如織。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它以前不叫蓮花山,曾有過四個不同的名字:花果山、大和嶺、蓮花梁、九江壠。崗廈村人叫它花果山,上梅林人叫它蓮花梁,下梅林人叫它九江壠,深圳鎮到沙頭一帶的人叫它大和嶺。1952年,解放軍工程兵在蓮花山上修築了軍事設施。並在它的幾個不同名稱中,選取了既通俗又好聽的一個略加改動,在地圖上正式標上了「蓮花山」這個名稱。從那以後,這個名字一直用到了現在。

 蔡屋圍本來並沒有蔡姓居民。300多年前,原居民都姓陳,清康熙年間,陳氏從松崗沙埔圍村僱了一名姓蔡的青年長工,專門養鴨。蔡姓青年後來成家立室,買田起屋,子孫後代日益增多,而沙埔圍村的蔡氏人家也陸續遷居到這裏。結果,外來的蔡氏反成了該村的主人,定名為「蔡屋圍」,到上世紀80年代前,這裏僅有幾戶陳氏及其他姓氏人家。

 皇崗村以前叫做「黃崗」。乾隆四年,番禺狀元莊有恭來到這裏,因為同姓拜了莊氏祠堂,這才更名為「皇崗」,因為狀元是皇帝欽點的。

 深圳還有一些有意思的地名。比如,某一天你在街頭向美女問路,問她「三圍在哪裏」。如果這事發生在外地,人家可能會把你當成流氓。如果發生在深圳尤其是寶安區,人家可能會一本正經地為你指路——深圳確實有一個叫「三圍」的地方,位於寶安區西鄉街道固戍社區,那裏還有一個三圍碼頭。

 網絡世界裏曾經爆紅了一句「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其實,在現實世界裏,在深圳的坪山確確實實存在着一個寓意「喊你回家吃飯」的地名,它的名字叫對面喊村。

 話說清康熙年間,葉姓人家在坪山的開基祖叫葉培初,由歸善縣遷入坪山田心村。有一次,葉培初嫁女要寫請帖,特意從外地請來一位先生代書。但不知什麼原因,那天代書先生遲遲不來,葉培初站在自家屋前苦苦等候。正在此時,從福建流落到坪山的小貨郎許庭聰路過,自告奮勇,願為代勞。葉培初十分高興,邀請許庭聰在坪山落腳,從此之後二人交往甚密。再後來,葉培初把自己的小女兒許配給他。

 許庭聰與葉家女兒成親之後建起了自己的新房,與岳丈的房屋隔田相望。每至逢年過節,女婿家都要備上好酒好菜,站在門前大聲喊岳丈家人前來過節。久而久之,人們就把許氏住的地方叫作「對面喊」。

 這樣的地名故事,讓歷史的記憶更加茂盛。

 地名中的地方韻味

 倘若,一個地方連地名也消失了,則意味着通往它的最後歷史通道也被迫關閉。鄉愁就融在地名中。失去了熟悉的地名,我們的鄉愁將無處安放。人民日報數年前曾刊文稱,地名是我們回家的路,建議安徽黃山市恢復為古地名徽州,引發關注與討論。

 早在2010年就有媒體報道,比較深圳市1981年與當時的同樣比例地形圖,福田與羅湖兩區地域範圍內圖上所標的地名從90個減少到不足30個,25年來超過65%的老地名已經消失。此外,部分老地名的詞語被擅自更改,難以追溯老地名的由來和含義。

 這涉及到城市公共空間的命名問題。不少城市不少地名要麼珠光寶氣,要麼重複雷同,未能體現出城市獨特的精神氣質與地域特徵。記得也曾有報道,深圳某個區域的道路名稱中「富」字過於集中,不但讓路人犯暈,也缺少了必要的韻味。

 其實,深圳很多老地名保留有濃郁的方言痕跡和地方生活習俗,如古越語中的「埗」「埔」「甫」「洞」「峒」「垌」「基」「圍」「大」「麻」「烏」「雲」「雷」「巴」等。隨着城市的快速擴張改造,有必要加強對老地名的派生利用,將老地名作為道路、公共建築等的名稱,使地名里所隱藏的歷史文化鏈條不至於在我們手裏斷裂——從這個角度看,我們還可以讓更多深圳地名來歷與故事進入學校的鄉土教材或校本教材,使大地上的那些地名得以更好地在記憶中流傳。


1662436930663612.jpg

責任編輯:楊眉 港深地名故事|城市地名中的文化鏈條 不應在我們手裏斷裂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