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扎根深圳龍崗 五位港人的雙城故事

扎根深圳龍崗 五位港人的雙城故事

責任編輯:蔣璐 2022-09-23 09:54:41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如火如荼,深港兩地融合發展再邁新台階,越來越多香港同胞跨過一河之隔,選擇來到深圳就業生活,扎根這片充滿希望的熱土創新創造。近年來,深圳龍崗區香港同胞自發推動成立居深港人聯誼會,目前已在龍崗11個街道實現全覆蓋。不僅為香港同胞提供了一個社交聯誼、互幫互助的平台,更像是一個溫馨港灣,在助推深港交往交流交融中,續寫着深港「雙城」融合發展的溫情故事。今年適逢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2周年,本文特別採訪了五位扎根龍崗的港人,講述他們的「雙城」故事。

    潘智豪:從跆拳道教練到推動「中國芯」商業化的企業家

    潘智豪於1985年出生於香港草根家庭。為了減輕家庭負擔,他在20歲時做了跆拳道職業運動員,每天長達12小時的體能及專項訓練,讓他領悟到體育精神和人生哲學。

    潘智豪後來擔任跆拳道教練,摸索出一套專業教學方法,教學規模由最初只有一個道場和幾名學員,發展成有自己的教練團、10多個道場及200多名學員,並且培訓出香港代表隊選手,為港爭光。他的口碑得到學員家長及業界同行認可。

    潘智豪小時候的夢想,是成為一名「企業家」。他一邊做教練,一邊完成大學課程,開始了由體育到商業跨界的歷程。他回憶說:「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辦時,香港承辦了馬術比賽。當時香港特區政府也在大力推動HDMI高清奧運播放,因為這個機遇,我和合夥人投身HDMI行業。」

潘智豪.jpg

    潘智豪

    創業就是一次次去挑戰「不可能完成的任務」。2008年從2人小房間經營電子商務貿易,到2010年轉戰深圳成立博勝電子技術有限公司,潘智豪組建了一支創新的技術研發團隊,與世界頂級的芯片公司建立了緊密合作關係,現已躍升為全球領先的HDMI及Type-C整套解決方案的供應商。

    潘智豪介紹,「從美國對中國高科技企業進行制裁開始,我燃起了自主研發半導體芯片的鬥志。當時香港還處於半導體初始階段,本土企業還未涉足芯片領域,但我堅信香港科技創新的實力與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2018年開始了芯片研發,2020年入駐香港科學園,聯合大灣區科研團隊建立科技創新中心。2021年入駐內地,專注自主芯片研發,如今,我們自主研發的芯片已商業化,並已應用到自己的產品上。」

    歷經14年的艱苦創業,廢寢忘食是工作常態,疫情之前潘智豪幾乎每天來回深港兩地,時常忘記自己身在何處。在他眼中,灣區融合發展為個人和企業發展帶來無限生機。「深圳的人才資源優勢很明顯,擁有完善的產業鏈;香港作為國際化都市,能快速推動產品國際化。兩者優勢相結合,可加速產品研發落地。」

    2017年博勝電子榮獲「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21年獲「深圳市專精特新企業」榮譽。「公司每年都可獲政府給予的研發、參展等資金補貼。此外,龍崗區提供了吉華街道的創業場地——深港中海信科技園創業基地,並協助開展人才招聘等活動。」

    潘智豪十分看好龍崗的發展前景。「作為深圳城市東部中心,未來也是高等教育國際合作中心、國際文體活動交流中心,它的區域發展潛力十分強大。作為創業者來說,這裏營商環境好,在工業製造領域具備十分完善的供應鏈;同時,因區域環境宜居宜家,所以在人才聚集方面也很有優勢;另外,交通、物流便利也是營商的重要因素。」

    潘智豪於2016年入香港中文大學進修,又進入邊工作邊讀書的狀態。他十分喜歡龍崗的文化氣息,與之帶來的是科技研發和人才培養效應。「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設在龍崗,同時,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已成為創新人才和研究成果的輸出源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深圳音樂學院也在加快建設中。未來,龍崗還將會匯集國際型科研實驗室、科研機構等。」

    錢輝環:科研需要大智大勇 鼓勵學生做全球一流的研究

    錢輝環於1980年出生,2004年從中國科技大學本科畢業,2005年於香港中文大學開始碩博連讀,博士畢業後在香港中文大學任副研究員、研究助理教授,2012年入香港戶籍。2015年起,他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助理教授,現兼任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副院長。

    博士畢業一年多後,錢輝環以研究助理教授身份留校工作。當時,深港教育合作日趨緊密,由香港中文大學與深圳市政府合作辦學的港中大(深圳)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中。「深圳是一個創業的城市,2014年港中大(深圳)開始招生了,我覺得在深圳有挺多的事情可以做。」

錢輝環.jpg

錢輝環

    「我目前在深圳龍崗校區的工作包括:教學、科研、服務三類。教學方面從2015年開始,給本科生、研究生授課。科研方面,指導研究生、研究助理、本科生開展學術研究,近幾年主要圍繞海洋機器人,在面向遠洋的無人帆船、水面機械臂的抓取、水面可變形無人船、水面太陽能、面向教育的水面機器人等展開。服務方面,參與學校招生、多個委員會,以及在國際機器人頂會ICRA、IROS、RSS的組織工作等。」錢輝環介紹。

    「深圳是機器人研究的沃土,這裏電子信息、計算機、機械產業鏈齊全,採購器件的物流迅速,海邊也有測試場地。」錢輝環感慨道,「原來他在香港做科研,很多做加工的部件就在深圳東莞一帶的工廠完成,現在到了深圳,更是無比便利,碰到部件需要修改的,直接去加工廠協商一下就行。」

    錢輝環認為,科研過程中需要大智大勇,「很多人強調智力,其實勇氣也是非常需要強調的。面對難題不退縮,要有勇於試錯的精神,這個很重要。」他回憶起在香港求學時的日子,經常被師長鼓勵:要做全球一流的研究,做別人沒做過的事情,要有勇氣去探索。

    而今,在深圳教學和研究過程中,錢輝環把這種科研大智大勇的探索精神,傳給了學生們。他形容這就是「學術引領」,「可能在短期內5到10年不一定馬上能應用,但是積累的技術長遠來說是能起推動作用的。」

    「開放、包容、年輕。」深圳給錢輝環留下了極好的印象。在他看來,深港都是國際化城市,兩地的科研環境都很好,龍崗的人才政策和科研的經費政策也很好。「龍崗政府也很支持我們學校,把公園用來做我們的校園,真的很感謝。」

    錢輝環的工作多是和年輕人一起完成,「心態就很年輕,」他說,晚上十點多一個idea出來之後,馬上就開會去討論,實驗室裏面就燈火通明,「這個是高校非常好的一點。」

    2016年起,錢輝環的妻子孩子都被安頓到深圳,學習工作生活都在這裏。「在這裏,網購很方便,淘寶、京東、美團、叮咚買菜等,節省了很多購物的時間,非常便利。」

    馬楚力:對父親的傳統印刷業進行「二次創業」

    馬楚力於1986年出生於香港,現任力嘉國際集團副總經理、香港印藝學會主席、深圳市第七屆政協委員會委員、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外事僑務工委會委員、深圳市前海合作區人民法院專業陪審員、龍崗區青年企業家協會榮譽會長等職務。

    作為「創二代」,2009年,22歲的馬楚力從香港浸會大學畢業後來到龍崗,加入其父親創辦的主營包裝印刷業務的力嘉國際集團。

    在2020年疫情爆發以前,馬楚力幾乎每天都是出演「雙城記」:早上8點多從香港駕車出發,9點多到達深圳龍崗區橫崗街道,要麼一天在龍崗,要麼下午去東莞公司、或到廣州中山等地見客戶,晚上再回香港。這是他10年來穿梭深港工作、生活的雙城印記。

馬楚力.jpg

馬楚力

    馬楚力剛來龍崗時,其父親經營了幾十年的製品廠正面臨轉型升級,他決定對父親的傳統印刷業進行「二次創業」。一邊到生產、銷售等基層崗位磨練,一邊將老廠房從內到外重新規劃、改造。2011年5月,位於橫崗街道的力嘉創意文化產業園開園,就是他「二次創業」的成果。

    目前,該園已發展成為集印刷、創意、文化產業於一體的創新創業平台,同時連續8年成為深圳文博會分會場。

    在馬楚力的眼中,跟力嘉創意文化產業園同成長的,還有日新月異的龍崗城區。對於這一變化,他記憶猶新。

    「我第一次從口岸到橫崗,開車花了一個多小時,放眼望去,橫崗這邊全是工廠,根本沒有現在的商業配套。但10年時間過去,隨着道路交通設施的完善,現在從口岸開車到橫崗僅需半個多小時,園區及其周邊還為我們提供了一站式生活的配套服務。」馬楚力感嘆,龍崗於他而言,已經從以前一個工業區變成現在有文化產業、有商業氛圍的一個多元化的魅力城區。

    「現在從龍崗去其他地方打車、坐地鐵都很方便、高效。微信支付功能也讓生活更便捷,我回到香港吃飯購物都要帶現金、信用卡,叫外賣還要自己去買,在深圳一個手機就解決了問題。」說起龍崗這些年的這些變化,馬楚力侃侃而談。

    巨變吸引越來越多的港人選擇來龍崗創業或就業。與之相對應的,龍崗這些年也為港人和港企營造了優良的營商環境,包括提供一系列優惠政策和福利等,使得港人和港企扎根龍崗安心發展。馬楚力很感激政府提供的幫助和服務。

    「龍崗是我的另外一個家,希望我的企業永遠留在龍崗並越做越大。我會與這裏的香港同胞一起成長,互相幫助、互相扶持。」馬楚力表示。

    王冠墨:為來深的粵港澳青年解決創業就業難題

    王冠墨於1981年出生,自幼隨父母遷至香港生活,2007年回深發展服裝輔料製造業。「我父輩於1989年來到深圳從事製造業,在這過程中跟隨產業轉型的潮流,於2015年成立了一家物業管理公司,運營位於龍崗區寶龍街道的恆利工業園,為園區企業提供園區管理、安保、法務等服務。」

    王冠墨現任深圳市泓利達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兼執行董事、寶龍港人聯誼會常務副會長,並將事業生活扎根在龍崗。

    2019年,王冠墨加入香港廣東青年總會,積極團結和聯合粵港兩地愛國青年,支持及參與香港社會事務,推動粵港兩地的合作與交流。

王冠墨.jpg

王冠墨

    同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出台。王冠墨敏銳發現了其中蘊藏的巨大發展潛力,於是頻頻參加大灣區相關活動,與同在內地的香港青年們合作,希望能帶動更多年輕人來內地發掘機遇。2020年,恆利工業園正式被深圳市政府升級為科技創新產業園,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高新企業入駐園區。

    2019年起,王冠墨開始着手改造位於龍崗區園山街道的恆利創客區,園區總面積約28000平方米,其中以音樂為主題,集休閒、青創為一體的創客區多達7000平米,建成後將扶持香港創業青年,為他們打造一個低門檻的創業基地。

    對於來自粵港澳地區的文創青年,恆利創客區未來將繼續秉持廉租降本、引薦資源、多元合創、設施共享、專業共融、社會回饋等六大理念持續服務,為他們更好、更快、更多層次、更高度融合地融入大灣區建設發展以至國家戰略發展格局當中。屆時,恆利創客區將誕生更多融合着粵港澳三地元素的文創項目、產品作品。

    疫情期間,王冠墨做了不少暖心的公益活動。除了向香港、深圳捐贈防疫物資之外,2021年8月將位於恆利工業大廈園區內的自營奶茶店打造成了園山街道首家「暖蜂奶茶店」,旨在為轄區快遞員、外賣送餐員、環衛工人等群體提供休息場所,同時定期為轄區快遞小哥開展交通安全、急救知識、食品安全等主題培訓。同年11月,恆利工業大廈園區內打造了深圳市首個「PPP」模式的園山「司機之家」旗艦店,免費為司機提供歇息、洗漱、餐飲、讀書、充電等便利服務。

    王冠墨欣聞龍崗區出台了《深圳市龍崗區科技創新專項資金支持科技發展實施細則》,聚焦科技培基發展、創新企業成長、創業環境優化、科技服務提升、重點專項扶持等5類科技計劃,提出了20項扶持事項。他認為,其公司主營業務是服務高科技企業,這些利好政策將有利於高科技企業發展,有助於留住優質企業。

    王冠墨說他很少回憶過去,只會奔着自己的目標規劃逐一實踐。他的個人生活與工作已經成一體,白天參加活動、加強學習,晚上安排健康運動,他致力將香港青年與本地青年聯動共融。

    李志雄:入行46年 打造全球領先的眼鏡設計生產企業

    雅視光學集團有限公司(HK.01120)總經理李志雄,入行46年,見證了眼鏡行業不平凡的發展歷程。

    李志雄祖籍廣東鶴山,有6個兄弟姐妹。他隨父母早年輾轉到了香港定居。因為家庭條件不優越,為幫補家計,他和哥哥、姐姐中學未畢業就踏入社會做事。由於年紀小,零工、散工、雜工都有嘗試過,但是他從不挑剔,有事就做,勤勞肯幹。

    在李志雄16歲那年,他遇到了生命中的貴人——吳海英先生(後來的雅視集團主席)。那時的吳海英是位20歲出頭的小夥子,承包眼鏡公司的外包打磨業務。志趣相投的兩位年輕人從此走到了一起。

    吳海英於1976年創辦了香港雅視眼鏡廠(即雅視集團的前身),業務骨幹由1位發展到30多位,經營範圍包括眼鏡的設計、製造、銷售,公司初具規模,在眼鏡行業佔有一席之地,為以後的雅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李志雄.jpg

李志雄

    上世紀80年代,祖國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很多華人都受到感召,紛紛回國招攬人才、創辦企業、發展經濟造福華夏大地。同期,香港開廠的成本逐漸升高,吳海英決定到中山、深圳投資辦廠。

    1990年4月,李志雄作為深圳雅駿廠的總負責人,帶領數名技術骨幹開疆拓土。

    1996年,雅視集團在香港上市,集團不斷擴大投資業務。雅視光學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是雅視集團下屬全資子公司,總投資10億港元,主要從事塑膠、金屬等高質素的光學眼鏡和太陽眼鏡的研發、設計、生產製造及銷售等業務。

    2016年深圳雅視由龍崗中心城搬遷至龍崗坪地街道,2018年由來料加工轉型升級為獨資企業。至今,集團投資項目遍布海內外,拓展了更多傳統眼鏡框以外的業務項目,更全面地發展。

    「由租賃廠房到買地自建廠房,近年來,雅視集團年產眼鏡成品最高峰為1800萬副,最高峰產值18億港元,其眼鏡生產規模之大,成為眼鏡業界的翹楚。目前公司正在探索遠程眼鏡AI定製方案。」每次提到公司的發展,李志雄總是一臉的驕傲。

    疫情之前,李志雄每周五都會回香港,星期一再返深圳。這麽多年來,他目睹了龍崗的巨變。「特別是2011年舉辦大學生運動會之後,龍崗發展很快。公司業務配套便利,鏈條完整,自己在龍崗工作生活都非常習慣,政府還給予了場地、資金、人才等扶持。」

    結語:扎根龍崗,深港同心。位於龍崗的大運深港國際科教城緊鄰東莞、惠州等城市,是香港聯通大灣區東部的重要節點,今年首次寫入了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片區擁有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等高校,匯聚了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等3家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市大數據研究院等多個重點研究院及科技創新平台,已成為大灣區吸引國際科創資源、推進深港合作的重要平台載體。天道酬勤石開花,不待揚鞭自奮蹄,在龍崗的香港同胞越來越有歸屬感、認同感和自豪感。(記者 黃鳳鳴)

責任編輯:蔣璐 扎根深圳龍崗 五位港人的雙城故事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