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福建土樓,圍起來的生生世世

2013-12-04
来源:羊城晚報

  東經116度50分—117度19分,北緯24度36分—25度10分。

  這串枯燥的坐標數據圈定了中國閩西南一塊大約600多平方公裏的土地,也就是福建漳州市南靖縣、龍岩市永定縣一帶。事實上,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這塊彈丸之地曾引起了大洋彼岸美國人的高度緊張。因為他們的衛星在這裏發現了1500多座巨大的蘑菇狀建築。冷戰時期過度敏感的神經讓羅納德·裏根有充分的理由把這些深藏在福建省西南山區的異形建築與中國神秘的核力量劃上等號。但他派出的兩名調查員帶回的報告卻著實讓這位演員出身的總統又過了把輕喜劇的癮:那些神奇的建築當然不會是什么核設施,它不過是中國客家人的古老城堡——土樓。遠在第一枚原子彈的蘑菇雲升起之前,它就在這片不為世人所知的山坳裏屹立了數個世紀。

  客家土樓因此而名聲大噪,這些狀如飛碟般的古老建築正開始被人們所了解,盡管它們早已在我們的視線中存在了好幾百年。

  

  客家,何以為家?

  需要提醒的是:客家並非少數民族。

  客家人源於地道的中原漢民。客家的先民因躲避王權更替、農民起義或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引發的戰亂而舉家南遷。曆史上較大規模的南遷就有五次。因古時的戶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後就編如“客籍”,故南遷的中原漢人被稱為客家人。長途跋涉、客居他鄉,“家”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有了家才能生存發展。戰爭在客家先民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陰影,分散在群山中的客家人開始聚集起來,將各家單一的小屋建成連屋大樓。並就地取材,用當地的泥土夯建高大厚實的土牆,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居住空間,外人不能輕易入內,同時又能聯合全樓的力量共同抵禦來犯之敵。著名的永定承啟樓內有一幅堂聯:“一本所生,親疏無多,何須待分你我。共樓居住,出入相見,最宜結重人倫。”土樓既是客家人的躲避風雨的居所,更是他們深深依戀的精神家園。

  

  固若金湯的客家土樓

  “一碗豬肉換一碗三合土”。

  這句客家諺語的真實性不必深究,但土樓外牆用土的配方卻實在繁複、考究。首先,它的主要建築材料必須是沒有雜質的細淨紅土,再按一定的比例摻以細河沙、水田底層的淤泥和年代久遠的老牆泥。充分攪拌均勻後,加水用鋤頭反複翻整發酵。這道工序對土樓的建造至關重要,混合泥發酵的充分與否將直接影響土樓建成後的使用壽命。土樓的外牆泥如發酵不到位,就會使牆體在溫度和濕度變化時產生開裂現象,威脅到土樓內住戶的安全。

  這樣按比例配合而成的泥土被稱之為三合土,但這還不是最終的建築用土,還必須在裏面加入上好的紅糖、打散起泡的雞蛋清、不見米粒的糯米湯。這樣講究的配方,“一碗土換一碗豬肉“倒也實不為過。夯建土牆時,還要在泥裏加入一些木片、竹片或是大塊的山石以加固牆體。這樣夯成的土樓外牆將不懼水浸,堅如磐石。在沒有鋼筋水泥的年代,聰慧的客家人就是用這種看起來近乎原始的建築方式,建成了神秘而龐大的土樓,成就了建築史上的奇跡。

  裕昌樓是這個奇跡中比較獨特的例子。我們在拍攝著名的“五朵金花”(田螺坑土樓群)時,不斷有熱情的客家老鄉操著生硬的普通話提醒我們:“一定要去看看下阪的‘東倒西歪樓’!”這座“很有意思”的裕昌樓位於南靖縣書洋鄉下阪村,建於明成化年間(1487年)。走進裕昌樓,幾乎所有看得見的梁、柱、楹都是歪歪扭扭的,據說最大的傾斜角有15度!讓人膽戰心驚,似乎這座年代久遠的土樓隨時都會坍塌下來。事實上,五個多世紀以來,裕昌樓一直就這么特立獨行地站立著,甚至20世紀初的一場震級較高的地震都沒能把它怎么樣。

  

  微縮的城池

  客家土樓中最具有美感的當數圓樓。

  從建築學上分析,圓樓采光、通風相對平均;且節省建築材料,風阻也較小;因為受力均勻,抗震能力也最強。

  順裕樓是閩西南土樓中的重量級選手,它是20世紀以來中國所建造的最大規模的圓形土樓。74.1米的直徑,四層16.9米的樓高,讓它看上去儼然一座雄偉的城堡。站在足有大半個足球場般大小的的天井裏仰望,青山碧空盡在視野之內,絲毫沒有拘束和壓抑之感。建於1937年的順裕樓擁有368間房間,至今仍有40戶人家250多人在樓內生活。密密麻麻的房間如蜂巢一樣工整,從某種意義上說,勤勞的客家人也正如蜜蜂般努力地營造著自己的幸福生活,他們沒有農閑,他們的雙手總是那么忙碌:曬辣椒、做鹹菜、曬穀子……土樓裏的這一方小天地就是他們的全部。

  麻雀雖小,五髒俱全。一座土樓就是一座微縮的城池,它有著高大、堅固的“城牆”,成熟和完善的采光、通風、供水系統,寬大的內部空間使土樓能擁有比其他形式的民居更充足的燃料和糧食儲備。在戰爭時期,反動軍閥的部隊將據守在土樓裏的紅軍和赤衛隊鐵桶般地包圍了兩個月,並數次動用炸藥企圖將土牆炸毀,結果土樓安然無恙,樓內幾百人生活正常,反動軍閥的圍困戰以灰頭土臉的撤退而告終,這座土樓就是赫赫有名的“最大方樓”——永定遺經樓。

  最“年輕”的土樓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完工,最老的土樓已曆經600多年風雨。相同的是,它們依舊屹立在閩西南的山坳裏,依然在發揮著它們的作用。即便是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仍不能忽視這些驚世駭俗的古老建築的科學設計和文化價值。

[责任编辑:劉深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