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南 > 食品资讯

跟著非遺遊湖南

2017-05-09
来源:新湖南客戶端

  隨著《舌尖上的中國》的熱播,美食文化在國人心中蒸騰起濃濃自豪,而許多吃貨,也循著美食的蹤跡,開始了“逛吃”之旅。

  湖南人愛吃,美食早已成為湖湘文化的一部分。臭豆腐、武岡鹵菜、常德米粉……這些我們愛吃的美食,代代傳承,已經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

  唯有美食與愛不可辜負!那還等什么,跟著我們的腳步,用舌尖來品味湖南的非遺,在湖湘大地上來一次美食之旅吧!

  長沙火宮殿小吃:品嘗的是曆史的味道

  【舌尖記憶】

  油炸臭豆腐,姊妹團子,龍脂豬血,三角幹子,煮饊子,紅燒豬腳,荷蘭粉,八寶果飯,光聽這些名字,已經讓人垂涎欲滴了。

  來長沙,火宮殿是必去的地點之一。長沙火宮殿傳統小吃源於民間,起於民食,極富地方特色,曆經數百年長盛不衰,是湖湘飲食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2009年火宮殿八大傳統小吃制作技藝入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火宮殿非物質文化展覽館2015年初對外開放。展覽館的一樓,是“八大小吃”之一臭豆腐制作演示館,演示臭豆腐的制作工藝全過程。在這裏您可以了解到火宮殿臭豆腐的由來及其傳承、保護、發展、制作的全部信息,還可以點上一份臭豆腐第三代傳承人何穀良大師親手烹制的“油炸臭豆腐”細細品嘗。二樓,則綜合展示火宮殿廟會、小吃、湘菜曆史淵源。

  火宮殿“火神廟會”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每逢春節、五一、端午、中秋、國慶、元旦等重大節日,火宮殿都會舉辦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節日廟會。

  【周邊景點】橘子洲、嶽麓山、太平街、湘江風光帶

  永豐辣醬:曾國藩愛吃的辣醬

  【舌尖記憶】

  辣中有麻,麻中有酸,酸中有甜。永豐辣醬的獨特滋味,嘗過便忘不了。早在清朝,曾國藩就將永豐辣醬進獻鹹豐皇帝,永豐辣醬在宮裏倍受贊賞,成為宮廷貢品,聞名全國。

  

  永豐辣醬

  永豐辣醬是雙峰縣的傳統特色食品。主要分布在雙峰縣永豐鎮四周行政村,到了產辣椒的季節,家家戶戶都會做上幾壇。永豐辣醬選取本地產的味鮮肉厚的燈籠辣椒和籽實飽滿的小麥、黃豆、糯米等,經過、蒸煮至熟、自然發酵、酶化、反複翻曬、晾幹磨粉、曬水、攪拌和勻、暴曬、加入食鹽與黃豆粉、糯米飯、曝曬等工序,至醬體顏色呈深紅色,再加入刀豆、地蠶、蘿卜幹、蒜仁等配料,永豐辣醬不添加任何色素和防腐劑,用幹淨的瓦罐或瓷壇裝後密封,可隨時食用。

  

  永豐辣醬

  2008年,永豐辣醬制作技藝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周邊景點】湄江風景區、新化梅山龍宮、曾國藩故居、紫鵲界梯田

  安化黑茶:古道問茶品健康

  【舌尖記憶】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愛上了喝黑茶。茶色澤烏黑油潤、湯色橙黃,滋味醇厚、微澀,入口回甘,這便是黑茶帶給我們不一樣的茶味。

  

  安化千兩茶

  2005年,央視《鑒寶》欄目將上世紀50年代初生產的一簍天尖茶成功地拍賣出48萬元的天價後,安化黑茶才開始聲名鵲起。其實,安化產茶可以追溯至唐代,而安化黑茶,也有400多年的曆史。

  安化黑茶采用安化境內山區種植的大葉種茶葉,經過殺青、揉撚、渥堆、烘焙幹燥等工藝加工制成黑毛茶,並以其為原料經人工後發酵和自然陳化而成。2008年,安化黑茶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安化黑茶的保健作用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茶葉中的“小黃人”——金花。金花即冠突散囊菌,是益生菌,它能產生一種酶,促進茶葉中的蛋白質,茶多酚的轉化成紅褐色的特殊精華物質,這種物質甘甜爽口,能改善人的陰陽平衡,增強人體機能,抵擋疾病入侵。

  對黑茶功能的研究中,證明了黑茶至少有九大養生功效:補充膳食營養;助消化、解油膩、順腸胃;降脂、減肥、軟化人體血管、預防心血管疾病;抗氧化、延緩衰老,延年益壽;抗癌、抗突變;改善糖類代謝,降血糖,防治糖尿病;殺菌、消炎;利尿解毒、降低煙酒毒害。

  愛健康的你,是不是正打算泡上一杯黑茶?不如去到安化黑茶的家鄉,來一次問茶之旅吧!

  【周邊景點】

  蔡和森紀念館、安化茶馬古道、高城馬幫、關山峽穀遊覽區、洞市老街

  十三村醬菜:諸葛亮吃了都點贊

  說起十三村醬菜,我們只知道美味可口,下飯神器,卻不知道,原來這小小的醬菜背後,還有著厚重的曆史積澱。

  

  十三村醬菜

  相傳,三國時東吳大將黃蓋,曾屯兵下雋縣地(今湖南省臨湘市沿長江一帶)。這裏湖泊浩渺,湖垸眾多,便於屯兵作戰,黃蓋下令在此操練水軍。

  黃蓋兵營以“村”為建制,共分為十三個村。黃蓋軍用當地土著人所傳秘法,將蔬菜進行醃制,用土壇裝好,和黃泥密封,埋於湖畔,經七七四十九天後取出,視之色澤鮮亮,聞之香氣四溢,品之口舌生津,味道醇美,別有一番風味。後為火燒赤壁,黃蓋向周瑜獻苦肉計,因受棍傷食欲不振,軍士奉以醬菜,則胃口大開,每日飯一鬥,終使身強體健,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有一日,蜀-師諸葛亮攜魯肅一同慰勞黃蓋將軍,黃蓋取出所屬兵營十三村的醬菜待客,亮嘗後,贊道:“久食龍肝不知味,饞涎只有十三村”。孫權為獎勵黃蓋的赫赫戰功,將下雋縣地賜為黃蓋的封地,並命名十三村周圍的湖泊為“黃蓋湖”。

  

  十三村榨菜

  十三村醬菜制作工藝2009年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十三村醬菜口感以湖湘人的偏辣為主,綜合了川味的麻辣,北方風味的甜酸,形成了自成一體的辣中有麻,麻中有酸,酸中有甜的獨特的大眾化風味。主要產品有古香榨菜、精制剁辣椒、蘭花蘿卜、沉香腐乳、八味豆豉、鄉裏豆瓣、臘八豆、芝麻麥醬、什錦菜、酸辣豆角等。

  擇一天晴之日,來泛舟黃蓋湖吧!就著這十三村醬菜,過一把諸葛亮的癮吧。

  【周邊景點】黃蓋漁歌、江南大漠、6501軍事工程

  雕花蜜餞:舌尖上的藝術品

  【舌尖記憶】

  雕花蜜餞是一種獨具特色的民族食品,美如玉琢、形色別致。食之則脆生生、甜蜜蜜、香噴噴,口味獨特、氣爽神清。雕花蜜餞既可直接食用,咬在嘴裏“咯嘣咯嘣”作響,也可用開水沖泡,果柔水甜。

  

  雕花蜜餞

  靖州人比較普遍的食用方法是將蜜餞放入杯中用開水沖泡三至四分鍾,有時還放入一些蜜棗、花茶等。沖泡後的蜜餞晶瑩剔透,甜美清香,茶水也幽香甘甜。

  

  雕花蜜餞

  靖州雕花蜜餞制作技藝,流傳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分布在湖南省西南、懷化市南部、湘黔桂交界的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渠陽鎮及周邊一帶。

  2009年,湖南省靖州雕花蜜餞技藝被列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到湖南靖州,糍粑、酸魚、野味山竹鼠等等都是苗族最經典的美食,一定得嘗嘗鮮。

  【周邊景點】地筍苗寨、飛山、文峰塔、九龍山、五老峰

  武岡鹵菜制作技藝:鄉法秘制的傳世美食

  【舌尖記憶】

  “筍子炒鹽菜、血醬鴨、紮菜炒肉、豬血餅炒臘肉、酸蘿卜炒碎魚、綿羊尾、鹵銅鵝......”武岡鹵菜的品種十分豐富,並以其色香、味美、甘甜、耐嚼而聞名於世,有生津、止渴、健肝養胃的功效。

  武岡鹵菜制作工藝極為講究,主要采用大茴、小茴、桂皮、公丁、母丁等二十多味純正中草藥輔之以豬筒子骨湯反複熬制。用鹵鼎熬制成鹵水後,再將原料反複浸煮,直至藥鹵滲透每一道脈絡後晾幹。

  

  武岡銅鵝

  武岡鹵菜是湖南武岡傳統的地方名菜,曾是明、清兩代的貢品。武岡銅鵝肉質鮮嫩細膩,被譽為“世之名鵝”,曾載入《湖南家禽家畜品種志》,並與寧鄉豬、洞庭湘蓮一同列為湖南農業三寶。

  2009年,武岡鹵菜制作技藝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周邊景點】

  武岡古城牆、淩雲塔、雙峰禪院、武穆宮

  元宵米塑:傳承不息的香甜

  【舌尖記憶】

  “元宵米塑”,俗稱“琢雞婆糕”,是安仁縣傳承千年的特有民俗,安仁人們用此來慶祝節日或喜事。2012年,安仁米塑被列為湖南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安仁米塑

  每年元宵節期間,全縣無論城鄉,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要動手做米塑慶賀節日,主要表現用來祭祀始祖神農氏,供小孩娛樂,市場交易,小吃,收藏等;閑時,人們結婚嫁女、做壽、小孩子月滿也要做元宵米塑祭祀諸神或作為禮品贈送親鄰好友以示慶賀。

  

  安仁米塑

  制作時,用上等早稻米制成的粉胚,捏塑造型、細雕琢、上色,制作出蛇、豬等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雞婆糕”,再放在蒸籠裏蒸熟,色香味俱佳的“元宵米塑”便可食用了。

  安仁的趕分社同樣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國各地的草藥商在此集會,上市的集散草藥超過萬擔,人們在安仁敬神農、祈豐收、禱安康、趕墟場、購藥材、觀風景......

  【周邊景點】

  稻田公園、神農殿、熊峰山國家森林公園、渡口丹霞

  常德米粉:記憶裏的湖南味

  【舌尖記憶】

  一碗常德米粉,連系著無數湖南人。湖南人只要一看到熱氣騰騰的米粉,親切感就油然而生。

  

  常德米粉

  常德米粉的主要原料是大米,早秈米經過十幾小時水浸,打漿,加熱定型特殊工藝制成潔白、混圓、細長且有彈性的粉條,只要用開水燙熱,加上作料後即可食用,吃起來潤滑可口、風味獨具。分量十足的海口大碗端上桌來,還未動筷,濃鬱的牛肉原湯香誘得你先喝一口湯。再舉筷,舌尖上體悟到米粉的Q彈爽滑和經典配料的油炸小黃豆在唇齒間的爆裂感相交融。

  常德米粉,有免碼類與油碼粉兩種。米粉油碼分漢、回兩大類:漢族油碼主要有肉絲、肉片、紅燒、紅油、三鮮、炸醬、菌油、酸辣、鹵汁、醬汁、蹄花、排骨、雞丁、鱔魚等10多種。回族油碼更為豐富,主要有牛肉絲、牛雜、羊肉片、鹵蛋、羊肚片、雞絲、鴨條、鹵汁、三鮮、燉牛肉、牛排、牛筋、紅燒牛肉等10多種。米粉燙好裝碗後,調以各種佐料,再蓋上油碼,餐食時,味美可口,獨具風味。

  【周邊景點】

  夾山國家森林公園、桃花源、常德歡樂水世界、柳葉湖

記者:田甜 張雲龍

[责任编辑:潘洁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