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建"美麗山水城市" 讓市民有更多幸福感

2017-05-18
来源:重慶日報

  “周末到了,一起到大自然中放松放松吧!”每到周末或是節假日,重慶人的“朋友圈”中總是不缺呼朋喚友到公園、濕地、古鎮、森林、湖泊遊玩的邀約。

  “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市‘美麗山水城市’建設的成效,開始逐步顯現。”市園林局相關技術人員表示,重慶城市山水環繞,具有獨特的景觀、資源優勢。近年來,我市大力推動“美麗山水城市”建設,不斷優化生態和生活空間,突出城市曆史文化和山水特色,2014年,更是將“美麗山水城市”納入城市定位中。

  如今,經過多年的努力,一座與自然交融的“美麗山水城市”已然進入我們的視線。“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讓越來越多的市民有了滿滿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加強生態保護與修複,讓山更清水更秀

  建設“美麗山水城市”,生態環境至關重要。為此,我市將自然山水作為城市的“圖底”,通過加強生態保護與修複,不斷優化生態空間。

  湛藍天空倒映水中,遠處的青山綠樹、近處的亭台樓閣相映成趣,無數的水鳥在水面盡情飛翔……在開州區,與城市和諧共生構成“城在湖中,湖在山中,意在心中”美麗畫卷的漢豐湖,如今已成為當地最美生態的代名詞,讓不少外地遊客流連忘返。

  “漢豐湖的變化,得益於建設‘美麗山水城市’理念的引導。”開州區一負責人表示,漢豐湖源於三峽工程蓄水,起初周邊區域森林並不繁茂,而在水位下降的時間段,消落帶的存在也讓漢豐湖看上去不太美麗。

  為加快美麗山水城市建設,當地加大了漢豐湖的生態保護與建設力度,一方面大力實施造林與補植補造,另一方面在消落帶和濕地中,實施“林澤工程”“魚道工程”等一系列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這些工程的開展,極大改善了漢豐湖生態環境,使得濕地內動物、植物的數量和種類有效增加。

  在全市范圍內,改變的遠不止是漢豐湖。近年來,我市不斷加強生態保護與修複,不僅劃定了林地、森林、濕地、物種保護等生態保護紅線,還加強了對現有濕地、森林等資源的保護,在全市構建起以21個市級以上自然保護區、24個市級以上濕地公園、88個市級以上森林公園、72個國有林場為骨架的生態保護體系,使90%以上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和重要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

  與此同時,我市積極加強生態修複,完成人工造林近1200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年均提高了一個百分點,達到45.4%,全市的生態環境和生態質量得到大幅改善,山清水秀逐漸成為重慶的標志性符號,為“美麗山水城市”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生活空間更宜居適度

  如果說“美麗山水城市”建設,生態環境是基礎,那么,城市中市民生活的宜居適度就是核心。為此,我市積極利用山地和水域生態系統,著力建設山水交融、錯落有致、富有立體感的美麗山水城市。

  河水穿城城如畫,一步一景景醉人。如今的璧山,開窗見景、空氣清晰、生活舒適。春暖花開時節,置身其中,隨處可見色彩斑斕、風景秀美,宛如打開了一幅幅天藍、水清、地綠、鳥語花香的宜居城市畫卷。

  近年來,璧山緊扣城區山水脈絡,按照“老百姓步行出門15分鍾到達一個公園、20分鍾到達一個休閑亭”的設計理念,高密度實施街面綠化,修建了秀湖公園、觀音塘濕地公園、電視塔公園、人民廣場等30多個免費開放的公園、20多個廣場、100多個休閑亭,將山水、人居、建築融為一體,城市公共綠地面積增加到1800萬平方米,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28平方米。

  同時,對環境汙染實行“零容忍”,持續推進環保“五大行動”,舉全區之力治理璧南河等水體,在城市建設中,采取遇水架橋的方式,為水開道、為水讓路,每年還新建一批水庫、濕地,用於攔截雨水,讓無根之水在璧山“安家落戶”。

  如今,璧山“一河六湖十八濕地”架構已形成,城區水面占比已提高到10.5%,人均水域面積達到10平方米,水網密度接近3公裏/平方公裏。

  實際上,為了讓市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讓生活空間更加宜居適度,全市上下都在積極行動。僅2016年,全市新增城市綠地1936萬平方米,新建城市綜合公園40個,新建社區公園62個,城市義務植樹356萬株。

  而來自相關部門的數據顯示,近年來,為改善全市水環境質量,我市全面開展了28條受汙染支流重點整治,累計實施整治項目8000餘個,長江、嘉陵江、烏江三江支流水質得到有效改善;累計完成了2700餘個行政村環境連片整治,已建成城鎮生活汙水處理設施1298座,建成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58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4座,垃圾處理能力達到1.6萬噸/日。

  截至2016年底,長江幹流重慶段水質為優,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為100%;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100%,主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01天,較2013年增加95天;2016年PM2.5濃度為54微克/立方米,較2013年下降22.9%;空氣重汙染天數為6天,比2013年減少30天。

  保護特色風貌和曆史文化,彰顯重慶之美

  特色風貌既表現為城市的外在形象,又體現著城市的曆史文化底蘊,是“美麗山水城市”的靈魂之所在。

  特別是重慶因水而建、因水而興,兩江環抱、地勢起伏,形成了鮮明的城市特色和“街巷肌理”,造就了看似無序實則有序、看似淩亂實有韻律的風貌,生動展示著重慶城市的獨特魅力。為了將特色風貌和曆史文化融入城市建設中,我市各地都進行了積極探索。

  璧山以重塑“文化古城”為切入點,在遺跡原址或重要節點,恢複建設寺廟、文廟、祠堂、書院、牌坊、塔樓、戲樓、會館、宅院、驛站、古橋等,通過對唐、宋、元、明、清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再現,將曆史文化與城市建設完美相融。

  南門唐城,滿眼漢唐風韻的仿古建築群,似乎至今彌散著璧山置縣時的喜慶與驕傲。而這裏,正是1259年前,璧山置縣時的縣衙所在地。

  依照明清風格複建的秀湖水街,又是另一番風韻:高挑的飛角屋簷、精巧的樓亭院閣、高大的牌坊、巧筆勾畫的彩畫以及潺潺的流水,仿佛讓人穿越回到數百年前的明清時代。

  狀元橋、詩聖島、流光坊、秀湖公園……如今,璧山的每一個景點都在講述著一個故事,23萬平方米仿古建築拔地而起,成為璧山城市特有的文化符號。

  在主城區,為了將特色風貌和曆史文化融入城市建設中,我市則出台了《重慶市主城區傳統風貌保護與利用規劃》,按照傳統巴渝、明清移民、開埠建市、西南大區等5類傳統風貌特征,確定了磁器口、金剛碑、湖廣會館及東水門等28個傳統風貌片區,412處重要傳統風貌遺存,以及52個重要文獻可考曆史記憶點。目前,我市各地正在通過加強保護、注入現代服務業態並挖掘傳統風貌的旅遊價值等手段和方式,帶動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展現重慶“美麗山水城市”與眾不同之美。

[责任编辑:朱剑明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