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五大千億產業 繪就跨越藍圖

2017-06-15
来源:湖北日報

  圖為宜昌金寶樂器“長江牌”鋼琴享譽世界

  湖北日報訊  “峽盡天開朝日出,山平水闊大城浮。”這是詩人眼中的宜昌。

  湖北省十次黨代會提出,支持宜昌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這是省委、省政府賦予宜昌的時代使命。

  2012年以來,宜昌的精細化工、食品生物醫藥、先進裝備制造、現代物流、文化旅游等產業相繼突破千億級。

  連續五年,每年新增一個千億產業,奏響了宜昌轉型發展、綠色跨越的最強音。

  搶投資 拼速度 榮膺“最佳投資城市”

  底盤穩固,項目建設坐實產業基石。

  圖為經緯紡織公司紡機產品50%出口歐美市場

  去年3月,首款“宜昌造”液晶電視機,在宜昌電子信息產業園下線。作為惠科集團2015年在全國同步啟動的三個項目之一,宜昌惠科項目建設進度,遠遠走在重慶、合肥同類項目前列,周期縮短近兩個月,創造了“惠科速度”。

  今年1月,投資20億元的世紀聯合項目、投資10億元的航耀科技項目均投產。兩個項目從簽約、開工到投產,只用了半年,再次刷新宜昌重大項目建設的新速度。

  搶投資,拼速度!宜昌加速引資做大底盤。

  中材集團投資當陽,建設華中最大新型墻體材料產業基地。這是當陽引進的首家500強“中字號”企業。為攀上這個“國親”,當陽招商專班連續5年緊追不舍,終于用誠心打動投資方,逆襲廣州、菏澤引進投資。

  宜昌市招商局局長童衛寧說:“招商除了要廣撒網,更要優服務,讓項目落地生根。”

  興發集團投資10億多元,在宜都建設新項目,但前兩年接連虧損。宜都市政府為其提供3年免稅、地價優惠、工業生產調度資金等“保姆式”呵護,幫助企業苦熬3年,終于在去年扭虧為盈。

  圖為長盛川青磚茶銷往世界各地

  據不完全統計,“十二五”期間,宜昌千億產業項目成為投資熱點。投資過千萬元的重點項目達1060個,實際到位投資1400多億元。

  近年來,經濟下行,投資遇冷。宜昌如何轉型?

  童衛寧分析說:“新項目投資乏力,企業轉型壓力巨大。招商要向內‘挖錢’,做大技術改造項目。同時,招商不能‘撿到就是寶’,要把更多資金導向戰略性新興產業。”

  去年,宜昌項目總投資324億元,其中技術改造升級項目投資184億元,占比56.8%。這是技改項目投資首次超過新建項目。招商引進的南玻集團,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先后追加投資19億元,形成光電玻璃、平板顯示、多晶硅、硅片等多元化發展格局。“紅極一時”的化工產業,已不再是宜昌的投資主流。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行業的投資額、投資增速領跑其他企業。去年,人福藥業公司出口藥品生產基地研發大樓封頂。該公司投資25億元,已研發出高科技產品70多項,其中多個產品填補了麻醉藥領域空白。

  以一片熱誠迎接客商,宜昌多次入選“中國最佳投資城市”,也獲得眾多企業的青睞。

  圖為華潤科技小膠塞撬動億元產業

  在宜都,東陽光集團第7次追加投資,建設生態撫育冬蟲夏草三期擴建項目。目前該集團在宜昌的總投資已逾140億元;

  在當陽,中國中車、中信正業、東旭集團、紫源生物、天韻國際等一批知名企業落戶,域內中小企業攀大聯強,轉型升級;

  在枝江,政府18年貼心服務,感動國內醫用紡織品出口龍頭企業奧美醫療,將企業總部從香港遷到枝江。

  調結構 謀轉型 千億產業一越再越

  宜昌磷礦資源保有量27.2億噸,居全國八大磷礦區第二位。

  遵循經濟規律,宜昌對磷礦深加工、廣利用,助推小化肥廠家蝶變成現代化工廠,宜化集團、興發集團、三寧集團等一批百億級企業,引領產業潮流。2012年,精細化工產值達1211億元,宜昌實現千億產業零的突破。

  食品生物醫藥產業率先趕超,為宜昌帶來又一驚喜。

  圖為興發集團躋身“中國企業500強”

  稻花香集團,從三個人,三口缸,貸款1500元起步,蔡宏柱與他的伙伴們一路打拼,去年實現產值350多億元。龍頭帶動下,2013年,宜昌食品生物醫藥產業達到1224億元,去年達到2121億元。

  今天的投資結構,就是明天的產業結構。

  總投資額110億元共計13個項目,竟被當陽拒絕。為啥?“到嘴邊的肉,不環保,不敢吃。”當陽市副市長何良平說,一家氯化工企業說,一不要資金支持,二不要優惠政策,還承諾3年后年上繳利稅1000萬元以上。此等誘惑,仍被環保一票否決。

  著眼長遠發展,5年來,宜昌堅決向高污染、高耗能、低產出項目說“不”。據不完全統計,該市先后婉拒58個項目落戶,總投資額300多億元。“項目必須100%符合環保要求才能獲得入場券。”宜昌市招商局局長童衛寧介紹,招商引資注重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綠色低碳項目傾斜。

  作為資源大市,化工產業在宜昌舉足輕重。轉型升級,綠色發展勢在必行。“沿江15公里范圍內的所有重化工項目,全部暫停審批、建設,并集中清理,目前已關停相關企業15家。”童衛寧說。

  一批企業轉型、創新,成為行業領頭羊。“五一”小長假期間,湖北長機科技正在為印度一家公司,加班生產拳頭產品提拉式數控插齒機。長機科技制造中心總經理張進介紹,通過自主創新生產工藝,該插齒機精度已達國際一流水準,訂單供不應求。

  科技創新,讓長機科技成為亞洲唯一的全系列和最大型插齒機、銑齒機研制基地,并被工信部列為全國第一批制造業單項冠軍培育企業。

  去年,宜昌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其規上工業企業產值總額達2000億元,約占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

  圖為凌云飛機檢修首架飛機

  興百業 惠民生 特色大城飛速崛起

  今年3月,歐拓集團與宜昌簽訂協議,歐拓集團將企業總部從深圳遷至宜昌,投資56億元,建設智能終端產業園,生產半導體、機器人、通訊設備等產品,將形成銷售額達百億元級的產業集群。

  在深圳,歐拓的產品可直通香港,通過航空轉機迅速出口國外。歐拓集團為何將總部從深圳遷到宜昌?

  該集團董事長趙大地解釋道:“點軍區電子產業園的布局很科學,前期已吸引了惠科電子等科技密集型企業,在此抱團發展,形成了良好的集聚效應。”

  來到點軍區電子產業園,只見水、電、氣等市政設施均已完備,醫院、學校正緊張建設,新引進的十幾家企業也在趕工期。

  產業園相關負責人伍家軍介紹,園區的產業發展圖上,也在同步進行著城市規劃,學校、醫院、交通等生活配套一個不缺。伍家軍說:“員工和家屬在園區內,就能完成生活、學習、工作,商家愿意來,人才留得住。”

  四年來,歷史機緣、發展期盼相交匯,宜昌以每天投資1個億的速度,快速在峽江鋪展開宜昌新區的版圖。

  宜昌堅持產業園區和城市新區同圖規劃、同步建設、同城管理。7個千億園區、5個五百億園區、6個百億園區均實現“以城聚產”。

  沒有產業的新城,無異于空殼。宜昌的回答是:城市建到哪里,產業就布局到哪里。

  來到宜昌高新區生物產業園,在拆遷區和荒草地中間,一條條新修的道路,一座座新建的場房已初具規模。

  在安琪酵母公司,員工們正忙著將酵母產品打包,發向全球各地。根據3月公布的2016年年報,去年,安琪酵母營業收入48.6億元,歸屬母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91%。

  龍頭企業帶動,一批高科技企業在此集聚。近年來,該產業園已累計完成投資220億元,一個新區組團正日益成熟。

  產城共榮,讓不少宜昌人“家門口進大企業、當大老板”的夢想成真。

  去年2月,宜昌惠科公司在點軍區橋邊鎮舉行招聘會,680多人應聘。30億元的惠科項目全部投產后,可帶動5000余人就業。

  伍家崗區聯豐村村民胡靜,抓住宜昌大城建設商機,開了一家土石方公司,帶動、村里70多人就業致富。他說:“做夢也沒想過,種了多年地,還能當上老板!”

  宜昌產業發展名片

  一、精細化工產業名片

  興發集團:三聚磷酸鈉和六偏磷酸鈉銷量全球第一次磷酸鈉、二甲基亞砜、黃磷產銷量全國第一草甘膦產能全國第一

  二、食品生物醫藥產業名片

  安琪酵母公司:世界最大酵母提取物制造商、世界第三大酵母制造商

  東陽光藥業公司:紅霉素原料藥產能世界第一

  三峽制藥公司:硫酸新霉素產能世界第一

  東陽光長江藥業公司:全國規模最大的防治流感藥物——磷酸奧司他韋的國家戰略儲備及軍需特供藥品生產基地

  宜昌人福藥業公司:芬太尼系列麻醉藥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

  湖北華強科技公司:醫用丁基橡膠瓶塞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

  稻花香集團:全國白酒銷量十強

  枝江酒業集團:全國白酒銷量十強

  三、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名片

  長機科技公司:中國唯一的全系列和最大型插齒機制造基地

  黑旋風鋸業公司:金剛石鋸片基體全國市場占有率第一

  宜昌船舶柴油機廠:全國最大的中小缸徑船用低速柴油機生產基地

  四、電子信息產業名片

  宜都東陽光實業有限公司:全球規模最大中高壓鋁電解電容器用化成箔生產基地

  宜昌未來五年產業發展路徑

  堅持產業富民。積極對接“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加快培育發展“十大千億產業”,加快構建體現綠色發展要求、彰顯宜昌特色優勢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全力打造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城市。深入實施工業強市戰略,改造提升化工、建材等傳統產業,壯大食品飲料、先進裝備制造等支柱產業,培育發展新材料、節能環保與新能源、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臨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深入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制造業與服務業、軍民產業深度融合。突破性發展以文化旅游、現代物流、健康養生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中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人性化和高品質轉變,促進現代服務業比重提高、結構優化、競爭力提升。

  加快發展綠色、特色現代農業,深入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農業強市。加快推動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核心的“四新經濟”發展,促進產業變革和商業、服務、管理等模式創新,為實現轉型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支持實體經濟創新轉型,提高質量,提升品牌,增強競爭力,實現更有效益更可持續的發展。圍繞擴大合理有效投資、增加優質供給、補齊發展短板,謀劃實施一批具有全局性、基礎性、戰略性的重大項目,以項目結構優化帶動產業結構優化。

  本版攝影:劉曙松

[责任编辑:蒋璐 ]
网友评论